國際科技獎勵的經驗與借鑒 李強 孟憲飛 978750469991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國際科技獎勵的經驗與借鑒
ISBN:9787504699916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李強 孟憲飛
頁數:2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53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氣象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著名國際組織以及世界各國基金機構、科技社團、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學術期刊、營利企業等190家機構設立科技獎項的情況。按照學科門類,對獲得廣泛國際認可的446項重要獎項,從設獎機構資質、獎勵資金來源、獎項設置情況、提名評審程序,國際科技獎勵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做法等方面給出較為詳盡的介紹。作者在大量收集和考證相關資料和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對國內外典型科技獎項設立機構、評審專家、提名人和獲獎者的訪談資料,就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獎勵體系,尤其是我國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項的國際化進行探討。
本書適合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參閱,也可供科技獎勵相關部門及科技社團的管理者參考。

作者簡介
李強 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評價理論方法研究,主要論著有《科技政策研究之評價方法》《項目評估理論與實踐》,曾發表相關論文二十余篇。
孟憲 飛博士,清華大學科研院科技成果與獎勵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長期從事科技獎勵政策和知識產權政策研究,曾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科技獎勵相關研究論文十余篇。

目錄
相關研究概述 001
2 重要獎項界定 005
3 設獎機構資質 008
3 1 國際組織 009
3 2 基金機構 017
3 3 科技社團 029
3 4 其他機構 040
4 獎勵資金來源 053
4 1 國際組織 053
4 2 基金機構 061
4 3 科技社團 073
5 獎項設置情況 146
5 1 獎項數量與獎勵內容 146
5 2 獎項定位與獎勵範圍 155
5 3 設獎維度與授獎比例 169
國際科技獎勵的經驗與借鑒 2
6 提名評審程序 230
6 1 提名要求 230
6 2 評選方法 236
6 3 評價指標 239
7 政策思考 247
7 1 國際科技獎發展的主要特點 248
7 2 我國社會力量設獎發展現狀 255
7 3 我國社會力量設獎問題分析 262
7 4 社會力量設獎的國際化發展 267
附表 1 世界各國(地區)機構設立獎項數量統計表 274
附表 2 國外科技社團會員數量及收入來源 282

前言/序言
我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探索與建設完善,已形成以國家級科技獎勵為導
向、省部級科技獎勵為主體、社會科技獎勵為補充,與科技事業發展相適應,具
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獎勵制度。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年鑒》公布的統計數據,
2017— 2019 年包括國家科技獎勵、省級科技獎勵及全國性重要社會力量設立獎
項在內的科技獎勵體系共有 170 個設獎主體組織獎項評選,3 年累計評選各類獎
項 566 項,頒發項目獎 39764 項、個人獎 5739 人次,獲獎總人數超過 30 萬人次。
科技獎勵活動的規模化開展,對於激勵科技人員開拓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
自 1731 年英國皇家學會首次頒發科普利獎章以來,國際科技獎勵已發展成
為包括眾多獎勵形式和獎勵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眾多領域的龐大體
系。很多著名國際獎項已成為促進國際科技交流、集聚優質科技資源、贏得國際
科技話語權、彰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國際組織、科技社團、基金機
構、營利企業、學術期刊等在內的設獎主體,也在長期科技獎勵實踐中形成較為
完備的工作流程和評價標準。
發展意義重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