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 田雪梅 著 978710012672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6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
ISBN:978710012672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田雪梅 著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頁數:293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094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由田雪梅著的《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是我國目前第一部比較系統研究近代日本國民問題的著作。本書結合政治學、歷史學及文化學等相關理論,尤其是現代國家的相關理論,以近代日本國家轉型為背景,通過對明治到大正時期具體歷史的分析,對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進行了專門闡述。
作者提出,近代國民的構建是國民國家建設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同時具備民族特質和公民特質是國民的內在屬性。「去地域化」、「去奴僕化」是近代國民形成的條件。明治新政府面臨著將臣民轉變為近代國民的重要任務。作者分析了福澤諭吉、森有禮等人關於國民鑄造的構想,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國家強制和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是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兩大動力,兩種動力作用的結果是,來自國家強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來民權運動的影響力,導致民眾從國民向臣民的悲劇性回歸,日本近代國民鑄造在很大程度上變成為國家臣民的鑄造。作者還分析了民眾國家意識的變遷歷程並系統總結了在國家轉型中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四大特點、四個經驗和兩大主要教訓。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緣起
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二、目前學術界研究的狀況
三、前提的設定及其緣由
四、具體研究設想和框架
第二節 國民與國家的關係:近代國民的相關理論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二、近代國民形成的基本理論
第一章 鑄造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
第一節 幕藩體制下的臣民
一、世襲的身份制度
二、地方分國的封建領主制度
三、嚴密的鎖國政策
四、占統治地位的儒學
五、從臣民走向國民
第二節 福澤諭吉關於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
一、福澤諭吉關於鑄造近代日本國民的基本主張
二、福澤諭吉關於鑄造近代日本國民構想的鮮明特點
第三節 森有禮關於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
一、森有禮關於「創造日本國民」的主張
二、森有禮「創造日本國民」構想的鮮明特點
三、森有禮「創造日本國民」構想的消極影響
第四節 木戶孝允和陸羯南關於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
一、木戶孝允關於鑄造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及其特點
二、陸羯南關於鑄造近代日本國民的構想及其特點
第二章 國家強制與國民鑄造
第一節 「去地域化」:政治集中的制度化實踐
一、天皇親政制度:權力從幕府到天皇的回歸
二、國家主權的統一:從「版籍奉還」到「廢藩置縣」
三、戶籍制度、學制、徵兵制、地稅改革的推行與法制統一
第二節 「去身份制」:政治擴大化的制度變革
一、實現四民平等
二、確立立憲政治
三、建立地方自治制度
第三節 「構建傳統」:國民教育的制度化實踐
一、創立天皇神話
二、形成有效的學校教育體系
三、頒布《教育敕語》
四、實行全方位的文化統合
第三章 民權運動與國民鑄造
第一節 「去奴僕化」的抗爭:自由民權運動與近代國民的鑄造
一、反體制勢力的合流:自由民權運動的興起
二、抵抗的理論武器:民權
三、抵抗的「去奴僕化」成效
四、抵抗的「去地域化」成效
第二節 「去奴僕化」的再覺醒:大正時期的民眾抗爭
一、大正時期民眾抗爭出現的背景
二、「去奴僕化」抗爭的表現及成效
三、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化:體制內部的反體制之聲
四、「去奴僕化」抗爭取得成效的社會原因
第三節 國民向國家臣民的悲劇回歸
一、從國民回歸國家臣民的教育準備
二、「皇國化」國家臣民教育的完全確立
三、國家臣民教育的極端化
第四章 走向國民:媒體視野下民眾政治意識的變遷(1873-1895)
第一節 不受歡迎的《徵兵令》
一、恐慌與不安的民眾意識
二、尚無國家意識的近代臣民
第二節 自由民權運動高漲的民眾實態
一、《自由燈》的啟蒙:對民眾「奴隸根性」的批判
二、運動會的開展:民權、「日之丸」和天皇的雙重浸透
三、演講會的盛況:與權力對抗的快感
第三節 「甲申事變」的興奮
一、「應該如何抵禦外辱」:「甲申事變」前的輿論鋪墊
二、「國辱須用血來雪」:一致對外的國內輿論
三、「他們」和「我們」的區分:「甲申事變」的影響
第四節 《明治憲法》的頒布
一、「萬歲」的誕生
二、國民統合的「四位一體」
三、形成國民的悖論
第五節 甲午戰爭的標誌性意義
一、對外戰爭與「印刷資本主義」的交互
二、甲午戰爭中日本媒體的特點
三、近代國民一一「日本人」的形成
四、國民鑄造的肖像畫
五、甲午戰爭帶給日本的負面影響
第五章 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特點、經驗和教訓
第一節 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基本特點
一、橫縱軸交錯與時空交互的結合體
二、實踐過程的壓迫性
三、明顯的階段性與不均衡性
四、強調與「他者」的差異性
第二節 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客觀條件和成功經驗
一、客觀條件:江戶時代的良好準備
二、成功經驗一:近代國家的制度性保障
三、成功經驗二:近代國家統一市場的形成
四、成功經驗三:「四位一體」的文教整合機制
五、成功經驗四:領導階層的與時俱進和有效引導
第三節 近代日本國民鑄造的深刻教訓
一、統治者以「國家權益」之名實施對民眾權利的壓迫
二、統治者以「民族自立」之名實施對外擴張和國際壓迫
三、走向國家臣民的原因:近代日本市民社會發育的不成熟
結語
一、全書觀點小結
二、研究中的幾點反思
參考文獻
附錄
表l 《山梨日日新聞》所刊「甲申事變」后民眾反應的相關報道標題
表2 《山梨日日新聞》所刊甲午戰爭時期的詞叢
表3 《山梨日日新聞》所刊甲午戰爭時期關於喚起國民的相關報道(1894年7月-1895年12月)
後記
特別鳴謝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