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府縣舊志叢書-乾隆化州志 楊芬 林玉葉 97875668333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暨南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粵西府縣舊志叢書-乾隆化州志
ISBN:9787566833334
出版社:暨南大學
著編譯者:楊芬 林玉葉
叢書名:粵西府縣舊志叢書
頁數:36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45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乾隆化州志(粵西府縣舊志叢書)》為「粵西府縣舊志叢書」之一種。中國現存地方志大多修于明清兩代,明代所修兩種《化州志》均已亡佚。清代所修五種《化州志》保存較為完整。《乾隆化州志》由化州知州楊芬倡修于乾隆十二年秋,並於次年修竣。本志條目詳備,體例完善;擇選審慎,征而有信,不失為方誌之善者。此次整理所據底本為嶺南美術出版社《廣東歷代方誌集成》本,標點較為得當,對底本字跡漫漶之處另據他本校補。但字形上仍需再作梳理。本叢書的整理出版,將推動區域史尤其是粵西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目錄
「粵西府縣舊志叢書」總序
「粵西府縣舊志叢書」凡例
前言
重修《化州志》序(楊芬)
重修《化州志》序(林玉葉)
繪圖
纂修姓氏
重修《化州志》凡例
化州志卷之一
輿地第一
沿革
星野
氣候
里至
形勢
山川
鄉都
墟市
陂渠
物產
風俗
化州志卷之二
化州志卷之三
化州志卷之四
化州志卷之五
化州志卷之六
化州志卷之七
化州志卷之八
化州志卷之九
化州志卷之十(上)
化州志卷之十(下)

前言/序言
化州,秦寸屬象郡。嶺外諸郡,秦以前率皆屬荒蠻之地。漢武通西南夷,廢巴蜀,卒出番禺以取南越。元鼎六年,始定嶺外為九郡,然多以土豪、峒主領其事,各相跨擅,或分或合,析置不一。漢寸,屬合浦郡之高凍縣。建和元年,置高興郡;建寧元年,改高涼郡,旋廢;建安二十五年,復置。三國吳,屬廣州。赤鳥五年,復析置高興郡,治廣化縣,即今化州州治也。晉太康元年,以高凍、高興二郡屬廣州,后省高興郡入高涼郡。太和中,置新安郡,於是廢高興之地。宋元嘉九年,廢新安郡,併入高涼,復置高興郡,后高興廢,又入高凍郡,築城陵羅江口,名曰羅州。齊葉,復置高興郡,屬越州。隋開皇九年,省高興郡為石龍縣,以屬羅州。大業二年,廢羅州,入高州;大業三年,石龍縣屬高凍郡。
唐武德四年,廢高凍郡;武德五年,析石龍、吳川為十縣,置羅州;六年,又析羅州之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置南岩州(北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七稱「南石州」)。貞觀元年,省慈廉、羅肥入石龍縣,省羅辯入陵羅縣,更名辯州。其寸領石龍、陵羅、龍化三縣。天寶元年,又改羅州為招義郡,改辯州為陵水郡。乾元元年,復為辯州。大曆八年,以龍化縣歸屬順州。
宋開寶五年,省陵羅入石龍縣,廢龍化入廣西陸川,又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宋太平興國五年,復改辯州為化州,此化州之始。領石龍、吳川二縣。《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七載,其時化州州境「東西三百一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至道三年,屬廣南西路。紹興五年,增置石城縣屬之,於是領三縣,隸廣西。
元代至元十七年,改化州路,隸屬廣西。《元史》卷六三《地理志》載:「元至正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頃有奇。」仍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
明初,改化州路為化州府,屬廣東。洪武八年,並附郭之石龍縣;降化州府為州,領石城、吳川二縣。洪武九年,改化州為縣,屬磺西道高州府。洪武十四年,改高州為府,化縣復為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三縣,屬高州府。清沿明制,領吳川、石城如故,而隸于高州府。
所領吳川縣,唐置,隸屬羅州郡。唐武德六年,隸屬辯州。宋太平興國五年,復改辯州為化州,此為吳川屬化州之始也。今屬湛江。
所領石城縣,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第一百十六引《(化州)圖經》雲:「以縣有崗,其山如城,因之名之。」唐置,隸屬羅州郡。唐天寶元年,改羅州郡為招義郡,改石城縣為廉江縣。乾元元年,復郡為羅州。宋開寶五年,廢廉江縣入吳川縣。乾道三年,復析吳川西復置石城縣,屬化州。今廉江市也,屬湛江。
據《乾隆化州志》可知,化州境域南北長而東西短。東起茂名,西迄石城、吳川之石門河,與雷州之遂溪接壤。北起廣西陸川、博白二縣,南迄吳川之芷芋口。實環疆五百里,廣九十五里,袤二百三十里。明萬曆年間,化州有著名的八景,即寶山積翠、監水飛帆、立石中流、千秋夜月、登高野色、驪珠波光、龍岡盤石、鳳井名泉。萬曆間化州知州瀋水曾作《化州八景》詩,今編入《乾隆化州志》卷十《藝文志》中。
化州志之編纂始於宋代,宋有《(化州)舊圖經》及《(化州)圖經》,均佚,撰者亦不可考。宋代劉及所纂《陵水圖志》三卷,已佚,《宋史,藝文志》見載。劉奕所纂《陵水志》三卷,已佚,《輿地紀勝》「碑記」類見載。除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及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申所引《(化州)舊圖經》及《(化州)圖經》外,靡可考鏡。今從《輿地紀勝》卷第一百十六摘錄所引《舊圖經》記化州山水形勢雲:「(二水,乃陵水、羅水是也。)陵水自容州扶來縣界流入陵羅縣界八十余里會羅水,羅水自陵羅縣西北五里,南流一百一十余里會陵水。昔有陵、羅二姓居二水之濱,因名之陵、羅。二水合流七十里,經州城東,下合三江水為三水。東北一派自高州信宜縣,順流一百余里至州城;西北一派自容州北流縣,經州界扶來、羅辯等鄉合流,下至三江會而為一,東百余里至吳川縣通大海,每歲運鹽及通商往來。」又記化州氣候雲:「境內多土山盤蹲,無甚峻岭。濱海數郡,惟此地為最,炎風不蒸,三水繞城,以泄嵐瘴,民少痞疾。」又記化州風俗雲:「其俗信鬼,好淫祠。今化之為俗,士民被禮遜之教,出入頗衣冠相尚,雖賤隸,服亦襟衽,無復文身斷髮之舊。」從《輿地紀勝》所引《舊圖經》及《圖經》可知,宋代以前,化州尚夷俗,其人梳椎髻,服左衽,信鬼,好淫祠。宋代之後,化州士民漸受禮教浸潤,出入尚衣冠,服亦襟衽俱全,不再文身、斷髮。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