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視頻直播的影響力研究 楊雅 978750785584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網絡視頻直播的影響力研究
ISBN:9787507855845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楊雅
頁數:2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46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網絡視頻直播的傳播本質、特徵、機制、效果評價等問題,基於後學科視角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展開探索,從技術邏輯、產業邏輯、社交邏輯、規制邏輯等四個維度,旨在為國內網絡視頻直播研究提供新的探討基礎和研究視角,也是從傳播學角度對於新媒介生產技術的關注,對虛擬社群時代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媒介實踐的觀照。

作者簡介
楊雅,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媒經濟學博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健康與風險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訪問學者。發表文章 80餘篇,參與出版論著10部,合著書籍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博士後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等。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輿論學研究、認知神經傳播效果研究。

精彩書評
第一章 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的技術邏輯
本章 導讀
從技術邏輯來看,直播是一種兼具可用性與易用性的媒介技術。隨著直播用戶數的爆發式增長,直播對個體互動及文化社會的廣泛影響越發不可小覷。直播的影響是一種媒介化的社會影響,是直播技術以自身傳播邏輯對社會各個層面展開的建構。經由交流空間的延伸與個體行動維度的擴展,直播模糊了日常生活與媒介生活的界限,塑造出新的慣習與規範。5G時代,流媒體和直播視頻技術的延伸性、物質性、即時性和可見性,滿足了受眾的即時交互需求,促進虛實相融空間的認知再造,增進用戶體驗和流動的主體性,也為非理性因素效能在傳播中的釋放提供了技術渠道。
第一節 ? 技術的延伸性:5G 時代流媒體技術與直播視頻的發展
一、流媒體技術、直播視頻平臺與人機傳播的發展
近年來,5G技術的革新為現實社會以及虛擬網絡空間中的網絡視頻直播技術、流媒體技術以及傳播機制、傳播效應帶來了新的挑戰,並將深刻改寫人的社會性連接、認知與決策行為。”視頻語言”的重要性被重新提起,傳播學已經站在全新的拐點上,面對著”換道發展”的新未來。在傳播學研究的視域下,重新審視網絡視頻直播平臺、技術的延伸性和物質性、人機交互以及人與傳播界面的關係,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重大課題。
(一)內容層面:5G時代傳播內容的靜態性與動態性變化
在內容層面,既要考慮傳播內容的靜態性變化,也要考慮傳播內容的動態性變化。傳播內容是信息形態與信息載體的有機組合,其動態性變化也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傳播信息形態的動態性變化。傳播技術的變革帶來傳播主體巨大的革命性釋放,同時改變傳播的遊戲規則和構造方式,不僅使社會主要交流手段從書寫文字轉為視頻語言,也會使參與傳播的內容實體發生重要改變。其二,傳播信息載體的動態性變化。海姆認為,以往香農和維納的信息觀都是靜態的,而新型人機關係中的交互界面,則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流媒體視頻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促進了人的身體的技術化在場。媒介不僅將物理空間編碼為虛擬空間,而且將兩者均編碼為技術空間。在這個技術空間的界面之中,不同空間的活動”相對於此在構成為周圍世界(umwelt),從而在一個異空間中與此在共同在場”。而在這一接觸點上,人與人之間被連接起來,人的意向性也被傳遞到機器之上,形成一種人機交互、共同演進的關係。

目錄

第一章 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的技術邏輯 001
本章 導讀 002
第一節 技術的延伸性:5G 時代流媒體技術與直播視頻的發展 003
第二節 技術的物質性:視頻直播的空間呈現與認知再造 020
第三節 技術的即時性:空間紋理與地理媒介視角下的直播
????短視頻 046
第四節 技術的可見性:直播短視頻內容生產和流動的主體性 063
第二章 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的產業邏輯 079
本章 導讀 080
第一節 “場域”與”基因”:直播技術助力電商行業的 SCP分析 081
第二節 公域、私域與心域:直播短視頻平臺社群關係與賦權
???? 影響 095
第三節 網絡直播電商行業內容生態健康指數 112
第四節 網絡視頻直播行業與媒介深度融合的新趨勢 132
第三章 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的社交邏輯 151
本章 導讀 152
第一節 “跟隨與黏性”:網絡視頻直播的信任機制分析 153
第二節 “權威與專業”:網絡視頻直播主播的影響機制分析 159
第三節 “情感與狂歡”:網絡視頻直播受眾的行為機制分析 179
第四章 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的規制邏輯 199
本章 導讀 200
第一節 平行模式與多源流模式分析:網絡視頻直播治理的政策
????工具模型 201
第二節 權力結構視角:網絡直播治理的規制與文化耦合 222
第三節 社會輿情視角:網絡直播打賞的社會影響與應對策略 234
第四節 穩中向好:近期網絡視頻直播行業的政策趨勢 252
後 記 258

前言/序言
前言
網絡視頻直播,作為一種傳播技術或者傳播形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視頻直播技術的社會價值,不僅僅是從技術邏輯上改變了媒介傳播的形態與樣式,更重要的是從社交邏輯上提供了公共平臺、增加了社會流動性、增強了社交場景;進一步增進了人的自由度、掌控感和對於主體價值的尋求,擴展了人的自主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並解決社會與社群傳播的日常生活問題。
因此,本書在準確把握與勾勒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的傳播本質、特徵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從技術邏輯、產業邏輯、社交邏輯、規制邏輯等四個維度,構建網絡視頻直播影響力評測體系,進而從應用角度探討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的健康發展、產業的社會服務功能升級,以及虛擬社群與受眾的良性互動。
第一,從技術邏輯來看,直播是一種兼具可用性與易用性的媒介技術,流媒體和直播視頻技術的延伸性、物質性、即時性和互動性,滿足了受眾的即時交互需求,促進虛實相融空間認知再造、增進用戶體驗和流動的主體性,也為非理性因素效能在傳播中的釋放提供了技術渠道。
第二,從產業邏輯來看,智能信息技術革命與媒介迭代升級帶來”萬物皆媒”“智能互聯”的傳播新圖景,借助直播技術的在場感、沉浸感與便利性的特性,場域基因、健康生態和”視頻化轉向”漸成常態,影響著虛擬社群強弱關係與圈層賦權,助力主流媒體深度融合,打造內容健康生態。
第三,從社交邏輯來看,以直播平臺黏性、權威性、信任度作為社交邏輯的三個維度,直播視頻技術以個體表達門檻的消弭和傳播空間的連接,促進社會多樣性與整體流動性,建構新的實踐場景與社會文化,重塑網絡意見領袖角色的信任機制與網絡場域的情緒感染機制。
第四,從規制邏輯來看,新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過程需要來自多元主體內外部規則的約束,同時也體現為技術和媒介邏輯重塑規則。通過構建”政策工具—政策網絡”的二維模型,構建直播政策工具的”平行模式”以及政策網絡的”多源流模式”,助力在後直播時代打造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激活網絡視頻直播虛擬社群的正功能尤為重要。
綜上,本書從”接觸—認知—說服—二次傳播”的影響力理論模型出發,根據”技術邏輯—產業邏輯—社交邏輯—規制邏輯”四維指標,進行網絡視頻直播的影響力研究。首先,在行業意義上,基於產業的長期觀察,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為網絡視頻直播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框架與分析工具,系統化研究網絡視頻直播平臺及其意見領袖,為把握其傳播規律、技術規律、商業規律提供科學方法借鑒。其次,在學術意義上,為新型社交媒體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的影響力研究提供學理視角和新的探索維度。最後,在實踐意義上,探索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的本質與趨勢,判斷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網絡視頻直播作為一種傳播技術或者傳播形態,具有很重要的社會價值,能夠增加社會流動性,有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就如當前傳播學研究所倡導的,學科需要更多地為關注社群連接與社會價值而”挺身而出”,用傳播學理論探討公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網絡視頻直播新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予以關注,也是從傳播學角度對於虛擬社群時代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觀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