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評價及激活策略 侯夏娜 97875623754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評價及激活策略
ISBN:9787562375418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
著編譯者:侯夏娜
頁數:23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25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評價及激活策略》圍繞傳統商業街的商業適用功能,從空間使用方式、空間句法關係、既存建築改造、場所意象傳達等方面探討如何在更新改造中激活傳統街區的商業活力,喚醒其應有的歷史情懷,從而在保護和活化、歷史和現實、經濟和人文之間找到其新的支點。
《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評價及激活策略》主要探討了以下幾方面內容:
(1)嶺南傳統商業街的先導性研究及研究邏輯框架的建立
通過對評價主體、客體背景體系的調研並對傳統商業街區進行實地走訪,尤其是通過對傳統商業街和現代商業實體之間的差異與共性進行分析,厘清研究對象的概念外延,掌握街區的環境狀況、內部空間使用狀況等。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探索性研究,使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旨趣、評價方法得以具體化,從而提出有利於展開論述的邏輯空間類型化方式、全書框架結構與針對性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的前期理論和技術準備。
(2)嶺南傳統商業街的環境舒適性研究
對現有嶺南傳統商業街區進行實態研究和評價,從使用人群與實際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提取評價信息,運用”結構一人文”方法評價判斷研究對象的合理性,檢驗環境品質,預判潛在問題和內在環境需求。據研究,舒適性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使用者對購物環境的優劣評價。傳統街區物質環境相對固定,與遊歷者的環境需求特別是不斷提高的舒適標準之間存在矛盾,遊歷人群對於舒適環境的心理需求呈複雜化,因此對於傳統商業街舒適感的可量化評價及標準化衡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從物質環境、心理環境、社會軟環境等要素切入充分考察使用者對嶺南傳統商業街的顯性、隱性需求,建立舒適性評價的因素集,提出舒適性權重模型,由此獲得公眾對傳統商業街的舒適性水平集體意識和態度的相關量化結果。
(3)嶺南傳統商業街動線空間句法分析及人流分佈規律
相較於一般性的歷史街區,該書研究對象的本體功能為商業職能,激活營商條件、契合商業邏輯與傳統商業街的保護與更新是主要矛盾。城市在改變,業態對空間的需求在改變,傳統商業街中的空間使用狀態在改變,商業街中遊歷者的空間需求也在改變,對傳統商業街的研究不能脫離空間邏輯關係。該書借助空間句法相關技術,對街區的商業人流分佈規律、空間的視線關係、空間深度等作出分析,總結出有利於商業運營的傳統商業街空間組合關係及業態格局。同時結合商業營銷、消費行為心理等理論,綜合考慮合理利用街區的空間組合,瞭解與掌握有利於商業運營的空間動線邏輯與消費人群分佈之間的規律性特點。
(4)嶺南傳統商業街可意象性研究
傳統商業街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其作為當地的文化符號應具有一定的視覺可識性和氛圍可意象性。在街區傳統文化意象的傳達意義上,現代商業元素更多地表現為反向效應,因此,關於可意象性的研究焦點往往集中在如何維持商業性和文化性的適度平衡,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該書結合歷史傳統建築保護改造的基礎理論,結合地域與文脈、空間與場所、建築與民俗、行為與使用等方面對傳統街區活化策略中所體現的真實性、文化性、行為性等作出探討。
(5)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激活策略的提出
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該書最後一章 是”理論-實踐-理論”漸進式研究過程中的結論提煉和成果轉化環節 。該書的研究成果是認知層面和方法層面的綜合理論構建,力求實現兩個方面的理論貢獻:其一,提出有益於提升街區活力的空間模式語言,把研究成果落實到建築設計理念層面。該書根據使用後評價結果,以空間為敘述載體,提煉相關的設計模式語言,在嶺南傳統商業街領域實現亞歷山大的”建築模式語言”理論體系的擴展。該書遵照經典著作《建築模式語言》的研究和表述邏輯,將研究結論提煉成為設計模式語言。其二,把不同階段、不同深度的研究結論具體化、條理化,進而形成有利於傳統商業街活化更新的建議和策略。

作者簡介
侯夏娜,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現為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古建專業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嶺南傳統建築修繕更新與改造、建成環境評價技術、嶺南傳統建築文化等。先後主持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資金項目、校級高水平培育及教學改革項目,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及廣東省繼續教育質量工程,並在重要期刊發表專業論文10餘篇,獲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所授課程獲評廣州市高校一流課程,並於2023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國賽一等獎。

目錄

第1章 導論
1 1 研究緣起
1 2 研究對象及關鍵詞
1 2 1 嶺南
1 2 2 傳統商業街
1 2 3 更新
1 3 研究的社會背景
1 3 1 “重商”的城市文化傳統
1 3 2 “老化”的城市街區現狀
1 3 3 “過激”的改造更新
1 3 4 “復興”的經驗反思
1 4 研究的文化背景
1 4 1 多維、動態、積極的當代保護主題
1 4 2 多層、綜合、法治的國內保護體系
1 5 研究的學術背景
1 5 1 國外:對街區更新的內涵理解不斷深化與拓展
1 5 2 國內:對街區更新的已有研究有待填補與完善
1 6 研究目標、意義及創新點
1 6 1 研究目標
1 6 2 研究意義
1 6 3 研究創新點
1 7 研究策略和方案
1 7 1 研究方法
1 7 2 研究框架體系
1 7 3 技術路線及可行性分析
1 8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 9 本章 小結
第2章 前期研究及邏輯架構的建立
2 1 關於街區保護及城市更新的文獻研究
2 1 1 西方關於街區保護及城市更新的代表性著作理論
2 1 2 我國關於傳統街區保護更新研究的理論動態
2 2 關於研究客體的先導研究
2 2 1 研究客體的歷史溯源
2 2 2 對研究客體的現場初勘
2 2 3 對研究客體的圖紙分析整理
2 3 對研究主體的先導性調研
2 3 1 消費者行為與心理的理論準備
2 3 2 對研究主體的現場觀察和問卷調研
2 4 傳統商業街區的空間類型化研究
2 4 1 A空間:活躍空間(Activity Space)
2 4 2 C空間:動線空間(Circulation Space)
2 4 3 B空間:後勤空間(Backup Space)
2 4 4 D空間:區域空間(District Space)
2 5 研究客體樣本框的確立及研究樣本選取
2 5 1 確立樣本框
2 5 2 研究樣本選取原則
2 6 研究架構的建立
2 6 1 研究旨趣的提出
2 6 2 傳統商業街綜合性評價與焦點性評價研究思路
2 6 3 分析方法的確定
2 7 本章 小結
第3章 嶺南傳統商業街舒適性評價模型
3 1 研究概述
3 1 1 概念界定
3 1 2 舒適性影響因素
3 1 3 國內關於傳統街區使用後評價研究概況
3 2 研究設計
3 2 1 研究目的
3 2 2 研究內容
3 2 3 研究方法
3 3 先導性調研
3 3 1 開放式的訪談問卷
3 3 2 李克特量表式的先導問卷
3 4 以街區平面類型為自變量的舒適度研究
3 4 1 評價對象背景信息
3 4 2 問卷設計及數據采集
第4章 傳統商業街動線空間句法分析及商業適宜判斷
第5章 嶺南傳統商業街的可意象性研究
第6章 嶺南傳統商業街環境激活策略研究
第7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傳統商業街是指在城市老城區中長期存在並延續至今的,以傳統小商業及行業集中為主要特點,以傳統建築形式及城市肌理為環境狀態的區域集合商業載體。這種商業形式區別於現當代購物環境,往往在空間尺度、場所意象、城市角色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傳統商業街在城市社會生活、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秉承商業職能,構築出特有的城市風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傳統商業街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傳統街區往往因缺乏更新而式微,或因不適宜的更新而消解。在電子商務、線上購物盛行的今天,傳統商業街所面臨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更甚于現代大型商業實體。傳統商業街對城市而言,不僅僅是商業集散地,更是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使街區的城市角色得以最大化實現,如何激活街區自身的內在商業動力並使其與時俱進,如何使街區的改造與城市的傳統相銜接,這些都是值得設計者和歷史遺產保護學者們共同研討的命題。
嶺南地區具有悠久的商業傳統和深厚的商貿積澱,很多老城區留存著數量可觀的傳統商業街,這些街區承載著動人的商業故事,有些街區仍熙熙攘攘,但也有為數不少的街區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死角,未能充分體現及承擔城市的商業、交通等職能,顯然,如果對於這些傳統商業街的更新改造僅僅停留在原樣修復與更新層面,其非物質的商業文化仍將難以為繼。對傳統商業街的保護、更新、激活的研究,應超越傳統視角,從城市銜接、環境實體、商業邏輯及人群體驗等多個方面切入探討。本研究以地域性、文化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為設計價值歸依,從分析和評價嶺南傳統街區的使用狀況入手,提取嶺南傳統街區典型的空間組合(結構性)及使用方式(人文性)等要素特點,對傳統商業街作出使用後評價。在這基礎上,本書圍繞傳統商業街的商業適用功能,從空間使用方式、空間句法關係、既存建築改造、場所意象傳達等方面探討如何在更新改造中激活傳統街區的商業活力,喚醒其應有的歷史情懷,從而在保護和活化、歷史和現實、經濟和人文之間找到其新的支點。
無論是在地理氣候條件還是在文化特質層面,”嶺南”均是具有穩定表徵的地域文化符號。本研究聚焦嶺南地區的傳統商業街,基於建築學、遺產保護學、規劃學、社會學、統計學、評價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成果以及關於舒適度的研究,建立主觀心理層面的傳統商業街綜合性評價模型,進而通過空間句法研究探討空間、動線、人流等商業關聯要素的邏輯關係,通過可意象性研究探討街區的真實環境、文化氛圍與行為特徵,借此提出具有較強實踐指導意義的傳統商業街的活化更新設計策略,使對既存建築的研究體現出符合當代學科發展要求的科學與理性特徵,同時呈現POE方法在傳統建築研究領域的應用。本研究注重客觀物質環境與主觀使用態度、使用行為的互動機制,在地域適應的語境下研究嶺南人群在傳統商業空間中的環境評價及行為模式,以此達成嶺南傳統街區更新設計的文化性表徵。本書主要探討了以下幾方面內容:
(1)嶺南傳統商業街的先導性研究及研究邏輯框架的建立
通過對評價主體、客體背景體系的調研並對傳統商業街區進行實地走訪,尤其是通過對傳統商業街和現代商業實體之間的差異與共性進行分析,厘清研究對象的概念外延,掌握街區的環境狀況、內部空間使用狀況等。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探索性研究,使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旨趣、評價方法得以具體化,從而提出有利於展開論述的邏輯空間類型化方式、全書框架結構與針對性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的前期理論和技術準備。
(2)嶺南傳統商業街的環境舒適性研究
對現有嶺南傳統商業街區進行實態研究和評價,從使用人群與實際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提取評價信息,運用”結構一人文”方法評價判斷研究對象的合理性,檢驗環境品質,預判潛在問題和內在環境需求。據研究,舒適性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使用者對購物環境的優劣評價。傳統街區物質環境相對固定,與遊歷者的環境需求特別是不斷提高的舒適標準之間存在矛盾,遊歷人群對於舒適環境的心理需求呈複雜化,因此對於傳統商業街舒適感的可量化評價及標準化衡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從物質環境、心理環境、社會軟環境等要素切入充分考察使用者對嶺南傳統商業街的顯性、隱性需求,建立舒適性評價的因素集,提出舒適性權重模型,由此獲得公眾對傳統商業街的舒適性水平集體意識和態度的相關量化結果。
(3)嶺南傳統商業街動線空間句法分析及人流分佈規律
相較於一般性的歷史街區,本書研究對象的本體功能為商業職能,激活營商條件、契合商業邏輯與傳統商業街的保護與更新是主要矛盾。城市在改變,業態對空間的需求在改變,傳統商業街中的空間使用狀態在改變,商業街中遊歷者的空間需求也在改變,對傳統商業街的研究不能脫離空間邏輯關係。本書借助空間句法相關技術,對街區的商業人流分佈規律、空間的視線關係、空間深度等作出分析,總結出有利於商業運營的傳統商業街空間組合關係及業態格局。同時結合商業營銷、消費行為心理等理論,綜合考慮合理利用街區的空間組合,瞭解與掌握有利於商業運營的空間動線邏輯與消費人群分佈之間的規律性特點。
(4)嶺南傳統商業街可意象性研究
傳統商業街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其作為當地的文化符號應具有一定的視覺可識性和氛圍可意象性。在街區傳統文化意象的傳達意義上,現代商業元素更多地表現為反向效應,因此,關於可意象性的研究焦點往往集中在如何維持商業性和文化性的適度平衡,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本書結合歷史傳統建築保護改造的基礎理論,結合地域與文脈、空間與場所、建築與民俗、行為與使用等方面對傳統街區活化策略中所體現的真實性、文化性、行為性等作出探討。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