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馬斯.阿奎那論友誼 趙琦 978720819014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5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馬斯.阿奎那論友誼
ISBN:9787208190146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趙琦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32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冷漠、孤獨與無助越發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樣一種人類交往的困境,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人們該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籠,與他人交往,建立友誼,進而塑造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
本書以分析阿奎那的友誼觀為基礎,以托馬斯主義的友誼理論為突破口,闡述了作者自己對於解決當代交往困境的理論洞見。阿奎那是中世紀哲學與神學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是天主教最權威的理論家。匯通神學與哲學、神聖與自然之分是阿奎那最重大的理論創見,其”友誼”觀念集中體現了這點。阿奎那將中世紀神學推崇的普遍的和無條件的”愛德”,同希臘哲學以少數人為對象的世俗友誼相結合,創生出一種以所有人為對象的普遍的友誼理論。由此,中世紀宗教神學中最核心的德性”愛德”得以在哲學領域登堂入室,成為現代博愛觀念的思想基礎。可以說,阿奎那的友誼理論提供了一種合乎道德的交往?本——本書將其提煉為托馬斯主義的友誼模式。在托馬斯主義的基礎上,本書提倡”本真的交往”,它是一種以超越人的小我的情感為基礎的交往模式,通過認可、欣賞、彼此創造,人們走出自我、打破孤獨、擁抱他人、獲得友誼。

作者簡介
趙琦,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倫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為西歐中世紀與古典哲學、倫理學。專著曾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個人入選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計劃,並獲得上海社科新人等榮譽稱號。已經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托馬斯 阿奎那德性倫理學研究”。迄今為止,在國際藝術與人文科學索引(A&HCI)收錄的期刊以及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20餘篇。

目錄

目錄

總序1
張慶熊教授序——”論友誼”1
自序1
導言1
第一章 《〈尼各馬可倫理學〉評注》中的”友誼”:從亞里士多德到阿奎那17
第一節 《〈尼各馬可倫理學〉評注》的性質20
第二節 友誼和公正25
第三節 哲學的友誼觀31
第四節 從自愛到愛人如己:論”朋友是另一個自我”的觀念38
第五節 友誼對於道德實踐的意義:與幸福的關係51
第二章 自然神學視野下的”愛”的理論:友誼的人性基礎65
第一節 阿奎那的人學:對善的愛66
第二節 意志的結構:友誼之愛與欲望之愛84
第三節 對他人的友誼之愛88
第四節 對天主的友誼之愛92
第五節 愛的力量:結合、彼此容納和出神102
第三章 基於恩寵的人神友誼”愛德”111
第一節 愛德:基於恩寵的神學路徑113
第二節 “愛德”與”友誼”攜手的漫長歷程120
第三節 愛德成為友誼的條件124
第四節 應該以愛德愛哪些存在?131
第五節 愛德的次序136
第六節 革命性突破——第二人稱關係142
第四章 德與福:道德生活的拱頂149
第一節 愛德與自然之愛:兩大路徑的交匯150
第二節 作為德性之母的”愛德”153
第三節 愛德與幸福的實現162
第五章 托馬斯主義的友誼模式172
第一節 愛德的特殊性和普遍性173
第二節 全新的友誼:以愛德為根基的友誼模式175
第三節 對亞里士多德友誼模式的揚棄178
第四節 友誼的”正當性”:當代學界的爭論182
第六章 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阿奎那的貢獻及啟發195
第一節 愛德交往方式及其對現代道德哲學的貢獻197
第二節 走出”自我”的牢籠——對現代人交往問題的貢獻203
第三節 適合現代中國社會的交往方式及其基礎209
第四節 本真的交往方式——現代社會交往模式的構想216
參考文獻226
重要術語拉丁文、英文、中文對照表236
附錄:阿奎那倫理學的非亞里士多德主義特質——阿奎那論感受238

前言/序言
張慶熊教授序——”論友誼”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 。中國人從學童時就誦讀它,到老了也忘不了它,因為它發自人的內心,吐露人的真情,可謂論友誼之最佳表達。”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當視友如己焉。”此語出自《交友論》第一句。《交友論》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所著,利氏憑此書博得中國儒家士大夫的稱道和接納。由此看來,正是在友誼觀上,天主教與儒家找到了最初的匯通之處。
我是在趙琦的《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馬斯 阿奎那論友誼》中瞭解到,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表達的友誼觀是”朋友是另一個自我”。(參見該書第一章
第四節 “從自愛到愛人如己:論‘朋友是另一個自我’的觀念”)。托馬斯 阿奎那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評注》,論證亞里士多德的”朋友是另一個自我”,它可以連接上耶穌的”愛人如己”的誡命,並可以與”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相貫通。利瑪竇深受托馬斯主義神學薰陶,他的《交友論》的第一句話源于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有其淵源關係。
中國學界對利瑪竇寫《交友論》的用意爭論頗多。有人認為,《交友論》談的是世俗友誼話題,利瑪竇以其為手段,贏得儒家士大夫好感,便於傳教,正如他來中國之初穿僧衣布天主教之道一樣。但是,即便有迎合的意圖,仍然值得回味:為什麼要從”交友”入手呢?讀趙琦的這本書,能從中想到一些緣由。托馬斯神學思想以貫通神聖與自然為特色,不僅啟示真理可以與人的自然理性相貫通,而且立基於天主的”聖愛”或”愛德”(agape)也可以與人間真誠的”友愛”或”友誼”(philia)相貫通。亞里士多德論述友誼是從”自愛”出發的,所以說”朋友是另一個自我”。自愛源于人性,友愛源于人的自然之情。然而,自愛和友愛可以提拔到聖愛。自愛不是自私。真正的自愛是愛真正的自己。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愛”呢?我在趙琦的書中讀到,托馬斯在《〈尼各馬可倫理學〉評注》中給予了解答:”真正的自愛屬?有德的好人,好人常常為了朋友忽視自己的利益,因為有道德的人不只是為自己行動,他們對自己和朋友都做高尚的事情”。”自愛”考慮的主要是精神的完善,而精神的完善具有目的論的維度,這以熱愛和嚮往無限完美的上帝為歸宿。於是,托馬斯從自然之情的”自愛”出發,轉到人倫的”友愛”,再進入像天主愛人那樣愛他人的”聖愛”,完成了一個神學的過渡。
由此看來,利瑪竇的《交友論》從”吾友非他,即我之半”談起,並非偶然。這可以從其第二句話看出:”友之與我雖有二身,二身之內,其心一而已。”這里所說的”心”,顯然超出了肉身的心,而應有一個終極的基礎。在人與人之間的本真的友好交往中,真心合一,這個真心是高尚的靈魂之心,與神靈相通。我在趙琦的書中看到了一個托馬斯 阿奎那的解釋:”一方面,與神的友誼讓人的認知、情感與意願逐漸變得與其被愛者即天主相似,它讓人做出正確的道德抉擇,並為領悟終極真理做好智識上的準備。另一方面,在人與神的友誼關係中,人不斷出離自身進入被愛者的內部,達到與神更緊密的結合,獲得真福即天主自身。由此可見,對於阿奎那而言,道德超越了亞里士多德主義推崇的理性的主導,而是在友誼關係的互動中獲得更完善的靈魂。”
其實,中國儒家並非只從世俗的角度談友誼。《中庸》的立論基礎是”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這是說天道與人道相貫通。越是人間率真的性情越與天道相吻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人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上達天命、天道,下達人倫之道和人的德性。利瑪竇是個中國通。他寫《交友論》,知道這里的形上意涵。當然,他也知道中國儒家所說的天命、天道與他所信仰的人格神的區別。
趙琦寫《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馬斯 阿奎那論友誼》,談到過《交友論》,把它作為基督教文明中交往典範的一個例子。當然,《交友論》不是她論文的主題。她的論題是阿奎那本身的友誼觀。她這部論著的長處是對照解讀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和阿奎那的《〈尼各馬可倫理學〉評注》,並結合《神學大全》等阿奎那的重要著作,闡明阿奎那論友誼的核心思想。正是這種扎實和精到的文本解讀,使得讀者能夠有據可循地聯繫其他思想家的觀點進行比較研究。
嗚呼!古來聖賢論友誼,求道問學志趣同。四海之內交真朋,天涯不隔靈犀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想,翻開趙琦的這本書,是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的。
張慶熊謹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