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容」與真相-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1840-1920 董麗慧 97871080780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T$63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御容」與真相-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1840-1920
ISBN:978710807806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董麗慧
頁數:34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197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獨特裝幀設計,讓歷史探索充滿驚喜:封面之上,肖像被「刮刮樂」輕輕覆蓋,如同歷史塵埃靜待拂去。輕輕一刮,瞬間穿越百年時光,「真容」躍然眼前。刮開此層,不僅是圖像的顯現,更是對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歷程的深刻審視。此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創新的呈現方式,引領讀者步入一段既真實又引人深思的文化探索之旅。 珍貴第一手史料,生動再現歷史場景:本書廣泛引用了豐富的文化史文獻,包括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如清宮檔案、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記錄,以及早期攝影藝術的文獻等。在堅實的歷史事實支撐下,書中生動再現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場景,使其成為一部既具學術價值又富有閱讀趣味的佳作。 中西文化對比與融合,視覺文化轉型的全方位探討:書中不僅詳細梳理了中國傳統肖像藝術的發展脈絡,還將其與西方視覺文化進行了深入比較,揭示了中西文化在近代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從「御容」的跨國塑造到民間圖像的跨國製作,從攝影術的傳入到攝影觀念的流變,本書全面探討了近代中國視覺文化的轉型過程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深刻剖析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中國視覺文化領域發生巨變的力作。依託豐富的史料支撐與近二百幅珍貴圖片,作者從繪畫、攝影、畫報、工藝美術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審視了近代中國肖像藝術的演變軌跡,以及「寫實」與「真實」觀念在這一過程中的深刻重塑。書中尤為聚焦于兩大視覺文化現象:一是傳統「御容」藝術如何跨越宮廷界限,實現向民間的視覺轉型;二是現代「真相」觀念如何在視覺文化中確立,並影響深遠。 本書的研究視野廣闊,不僅觸及權威統治者的「御容」藝術,亦深入普通中國人的「照相」世界,從宮廷到民間,從傳統到現代,細膩描繪出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的多元圖景。作者巧妙地將「肖像」視為集偶像崇拜、圖像傳播與形象想象於一體的複合體,深入剖析其多重屬性與意義。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看見御容」「製造幻象」「尋找真相」三個部分,從表象、潛流、本質三個層面,勾勒了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的三重進路。通過對慈禧肖像公開化的深入剖析、寫實藝術對現代視覺觀念的塑造,以及民間對真相的視覺探索等議題的詳盡探討,作者深刻揭示了那個時代視覺文化領域內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權威與民間之間複雜而深刻的對話與交融,同時闡述了以慈禧肖像為核心的清代宮廷肖像的製作及其國內外政治生態的變化,以及近代西方攝影術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漸漸「東方化」的現象。

作者簡介

董麗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藝術與跨文化藝術交流。出版專著《西洋圖像的中式轉譯》。近年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多次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大學人文社科項目等。

目錄

序一 高名潞
序二 彭鋒
前言
導論 肖像:視覺文化轉型的一個議題
一、何為「現代」:西方視覺文化的一種歷史分期
二、兩種「肖像」:從「前現代」到「現代」的中西脈絡比較
三、追問「寫真」:傳統肖像術語及其本土價值
四、何以「肖像」:近代中國視覺文化的一個議題
上編 看見「御容」
第一章 新政:「御容」禁忌的千年之變
一、新觀眾:清末新政與慈禧肖像預設受眾的轉變
二、新「御容」:慈禧形象在國外媒體的傳播與祛魅
三、小結:祛魅的聖容與流轉的現代性表徵
第二章 博弈:宮廷肖像的跨國塑造
一、跨國合作:「御容」公開的肇始與契機
二、從祝壽到娛樂:1904年世博會與錯位的跨國形象塑造
三、小結:博弈與錯位的肖像外交
第三章 大像:油畫「御容」的製作始末
一、外交著黃與私服著藍:卡爾的前兩幅油畫
二、咸豐披肩與同治寶座:參展世博會大畫及小稿
三、妥協與折中:卡爾作畫的限制
四、半中國風格與非西方典型:華士的兩幅油畫
五、餘緒:兩幅大型油畫像的百年展陳及其國際語境
六、小結:視覺文化轉型、失敗及反思
第四章 小像:宮中行樂圖及其公共傳播
一、行樂圖:跨文化比較中的視覺呈現
二、讀書像:視覺語言的性別分化與符號指涉
三、佛裝像:從現實空間到精神統攝
四、扮觀音:化身全能神祇
五、梳妝像:從女族長到東方仕女
六、小結:晚清國家形象跨文化輸出的開端與失敗
中編 製造幻象
第五章 復魅:走向民間的清宮扮裝像
一、新傳播:從宮廷到公眾
二、新技術:幻境的新生
三、新形象:天下與寰球
四、小結:從「向內」到「向外」的形象轉型
第六章 誤讀:中西之間的民間圖像交流
一、圖解:西式、中式、中西雜糅
二、對話:從「御容」到圖像
三、語境:視線交織的現代性
四、小結:一種「誤讀式融合」的可能性
第七章 融合:民間圖像的跨國製作與展陳
一、緣起:何為「藝術性」與「中國樣式」
二、圖式:形象源流與本土視覺創新
三、幻象:「寫實主義的慾望」之外
四、小結:視覺現代性的另類可能
第八章 圖說:藝術史的三種讀圖方式
一、偶像:圖像學原型
二、圖像:版本與傳播
三、形象:「可見」與「不可見」的
四、小結:從「讀圖」到「圖說」
下編 尋找真相
第九章 祛魅:中國近代攝影進程的一般敘事
一、妖術:中國早期攝影的雙重建構
二、技術:攝影作為文明的表徵
三、美術:從照相館到美術照相
四、小結:20世紀中國現代攝影的歷史語境
第十章 重構:晚清攝影觀念流變
一、寫照:攝影術傳入中國之初的概念(1840年代前後)
二、影像:作為肖像畫新法的攝影術(19世紀五六十年代)
三、照相:新興商業與格物之術(19世紀70-90年代)
四、小結:中國早期攝影概念與客觀性的建立
第十一章 本土:重審中國早期攝影史料
一、問題:追尋「本土」之眼
二、王韜日記:來自「本土」的比較
三、賴阿芳文獻:來自「他者」的比較
四、並非「妖術」:「數百年以來惡意的妖魔化」
五、小結:追問「本土性」
第十二章 對流:視覺現代性的一種跨文化趨勢
一、比較:西方早期攝影概念流變
二、客觀:「繪畫死了」與現代藝術的新生
三、小結:「東西對流」的現代視覺文化轉型
結論 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的進路及超越
一、圖像/幻象/真相: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的三重進路
二、超越幻真:從「傳神」到「寫意」
三、求索真相:重溯「寫真」之「真」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