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 (第2版) 黃樸民 978730033141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孫子兵法》解讀 (第2版)
ISBN:9787300331416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黃樸民
頁數:3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01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解讀(第2版)/高等學校新文科教材 通識教育系列》由導言和《孫子兵法》各篇題解、原文、注釋、校記、譯文、解讀及若干附錄構成。通過對中國古典兵學的代表、”百世談兵之祖”《孫子兵法》一書的系統、全面、深入的解讀,為廣大學生和一般讀者提供學習、掌握兵學經典內容的津梁,為認知、借鑒兵學經典價值提供幫助。
概括而言,全書是從兩個層面著墨的。一是回歸文本,通過歷史文獻學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為閱讀和理解《孫子兵法》的文字與內容做堅實的基礎性工作,包括疏通字義、詮釋文意、縷析正誤等等,這些均屬?學術研究上考鏡源流、辨章 學術、索隱甄微、提玄鉤要的應有之義,不可或缺。二是思想史與軍事學術史的考察,包括認知《孫子兵法》成書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時代契機,梳理並揭示十三篇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結合古今中外的典型戰例分析與歸納各篇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使《孫子兵法》的兵學理論體系得到科學準確的呈現,使《孫子兵法》的重大軍事學術價值與歷史貢獻得到系統全面的揭示,使《孫子兵法》的辯證思維方法與戰略大智慧得到深刻精妙的說明,使《孫子兵法》的當代啟迪意義和實用價值得到實事求是的理解,從而使讀者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兵家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為社會大眾欣賞和閱讀兵學經典,推動中國古代優秀兵學文化的傳承與光大,創造積極的條件,提供必要的契機。

作者簡介
黃樸民,男,浙江諸暨人,1958年生於浙江紹興市,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1978年至1988年先後就讀于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和山東大學歷史系。撰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中國兵學思想史》《兵家學派研究》《孫子兵法十八講》等;主編有《中國兵學通史》《孫子探勝》等。學術成果曾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好書”等多項獎勵。

目錄

導言
一、《孫子兵法》的成書年代和作者
二、《孫子兵法》的著錄、流傳及版本
三、《孫子兵法》的兵學理論體系
四、《孫子兵法》的地位和影響
五、今天我們怎樣讀《孫子兵法》
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形篇
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 孫子本傳
附錄二 十家注孫子遺說並序
附錄三 歷代名家評《孫子》

精彩書摘
春秋時代戰爭頻繁,諸侯列國爭霸與兼併一日無已。《孫子兵法》當然要反映這一時代特色,這就決定了孫武在戰爭問題上鮮明地提出慎戰與備戰並重的主張,換言之,”安國全軍”是孫武戰爭觀的基本主線。
孫武對戰爭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提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既然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所以孫武多次告誡並提醒統治者,必須慎重對待戰爭,指出:”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火攻篇》)對於那種缺乏政治目標和戰略價值而輕啟戰端的愚蠢做法,孫武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火攻篇》)並要求戰場指揮者做到”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地形篇》)。
然而主張慎戰並不意味著反對戰爭。《孫子兵法》提倡慎戰的主旨,在於強調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應當遵循新興階級的功利主義原則,即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火攻篇》),不戰則已,戰則必勝。這種既重戰又慎戰的觀點,使孫武的戰爭觀念既不同於儒、墨的非戰主張,也與稍後法家嗜戰立場有所區別。由此可見,孫武的慎戰出發點是”安國全軍”,以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孫武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鑒於戰爭不可避免,戰爭對社會經濟、國家前途的巨大影響,把準備戰爭和指導戰爭的問題提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強調做到有備無患:”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這就是說,要把立足點放在做好充分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以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敵人不敢輕易發動戰爭的基點上。
基於慎戰和備戰並重的戰爭觀念,孫武邏輯地推導出用兵的理想境界,這就是一個”全”字。所謂”全”就是全勝。《孫子兵法》中提到”全”的地方有十餘處,最主要的篇章 是 《謀攻篇》。孫武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高明的戰爭指揮者應該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從而實現戰略、戰役、戰鬥的全勝,即”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用全勝的計謀爭勝於天下,”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了達到這一境界,孫武提出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主張,認為指導戰爭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謀略,其次是展示強大的兵威懾服敵人,至於”伐兵”“攻城”,那就等而下之了。由此可見,孫武的”全勝”思想,實際上仍然是其慎戰和備戰思想在作戰指導上的反映。慎戰與備戰、重戰思想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 《孫子兵法》十三篇中。
如果不得已進行戰爭,孫武主張實行進攻速勝戰略。他明確提出,從事戰爭的目的是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軍爭篇》),即掠取他國的人力物力資源,擴張版圖,在爭霸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 《九地篇》中,孫武更以明確的語言表明了自己的進攻戰略:”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孫武這一戰爭觀,是符合新興勢力的要求的,是與社會大變革的潮流相一致的,具有突出的進步意義。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