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人到羅馬尼亞人-為拉丁淵源而辯 伊昂-奧萊爾.波普 978730033243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從羅馬人到羅馬尼亞人-為拉丁淵源而辯
ISBN:978730033243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伊昂-奧萊爾.波普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885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文藝復興之初,歷史學家們就開始著手研究羅馬尼亞人的命運、在世界上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特性及語言。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有關羅馬尼亞人的前世今生、他們在歐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等方面的專業且正統的歷史論述,更是頻頻見諸歷史教科書和不同渠道的大眾媒體。儘管如此,但從一方面來說,這些內容並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因為歷史學作為一門研究學科一向很難界定,它總搖擺於科學與藝術之間,在史實與神話傳說中周旋,或是真實事件的記錄,或是有感而發的隨筆,亦真亦幻。另一方面,在探究羅馬尼亞民族歷史的過程中,總會介入一些chao越科學的觀點,尤其是那些追逐內部政治利益、同時希望以此來貶低周圍競爭對手的內容,甚至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試圖借助觀點來蠱惑懵懂的青少年。《從羅馬人到羅馬尼亞人——為拉丁淵源而辯》嘗試在世界範疇內詮釋羅馬尼亞人的民族和語言身份問題,考慮到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行文上力求淺顯易懂,因而並非一部純科學作品。

作者簡介
伊昂-奧萊爾 波普(Ioan-Aurel Pop),1955年1月1日出生,1979年畢業于巴貝什一博堯伊大學歷史和哲學系,主攻中世紀歷史,1989年獲得該系歷史學博士學位。1979年至1984年,在克魯日第六工業學校任歷史課教師。1984年至1996年,在巴貝什一博堯伊大學從事拉丁語古文字學、特蘭西瓦尼亞歷史和羅馬尼亞中世紀歷史的教學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2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一級科學研究員,以及克魯日特蘭西瓦尼亞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起,擔任巴貝什-博堯伊大學校長。曾在美國、意大利、委內瑞拉等國多所大學做訪問學者。2015年,當選為摩爾多瓦科學院名譽院士。參與多個全國和國際性科研項目,撰寫50多部著作,發表300多篇學術論文。
李昕,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羅馬尼亞語言與文學專業。曾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系及羅馬尼亞錫比盧齊安 布拉加大學文學系深造,獲盧齊安 布拉加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工作在對外傳播事業一線,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專題節 目製作與主持及羅馬尼亞語翻譯工作。現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羅馬尼亞語部副主任、譯審。
楊穎,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羅馬尼亞語言與文學專業。畢業後曾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系進修一年。投身對外傳播工作近三十年,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專題節 目製作與主持及羅馬尼亞語翻譯工作。現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羅馬尼亞語部譯審。

目錄

3-1
4-9世界上的語言與民族,羅馬尼亞人與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人在羅曼語民族中的特殊性
羅馬尼亞人的特徵
基督教與羅馬尼亞人的教會
東方文明模式的危機及被西方世界的同化
特蘭西瓦尼亞學派及起源於拉丁文化的西方文明
拉丁文化及其在當今世界的地位
羅馬尼亞人的拉丁起源及民族鬥爭
與羅馬尼亞人拉丁起源相關的荒謬異論
德羅貝塔的”達契亞”橋
蓋塔-達契亞人
羅曼語民族的世界價值
堪稱奇跡的羅馬
羅馬國
羅馬與”蠻夷”,以及被放逐黑海的奧維德
奧維德與蓋塔人的語言
何為羅馬化?
羅馬化的條件
達契亞人與羅馬人
“羅馬尼亞的奇跡”
語言是古羅馬尼亞先人存在的證據
作為歷史佐證的羅馬尼亞語
“羅馬人”的稱謂僅存於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人民和語言,關於羅馬尼亞語名稱的中世紀例證
很久以前外國人如何看待羅馬尼亞人的拉丁屬性
羅馬尼亞人問外國人會不會講羅馬語
羅馬尼亞人”不僅為生命不息,也為語言長存而奮鬥”
16世紀的羅馬尼亞人瞭解圖拉真皇帝時代的第一次定居史
羅馬尼亞人”認為自己是羅馬殖民者的後裔”
羅馬尼亞人是特蘭西瓦尼亞最早的居民,他們講拉丁語
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曾被外國人冠以相同的名稱
羅馬尼亞人”自稱祖先是羅馬軍人”
羅馬尼亞各公國”在圖拉真時代曾遍佈羅馬殖民者”
馬蒂亞 科爾溫能夠聽懂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人是古代意大利人的後裔”
“摩爾多瓦人與蒙特尼亞人有著相同的語言、習俗和宗教信仰”
“拉丁語是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的本源”
拉丁語融入了四種獨特的地方語言: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羅馬尼亞語
16世紀羅馬尼亞語文獻的拉丁詞語構成
《坎塔庫濟諾編年史》——第一次定居和拉丁屬性
第一次定居與中世紀的事件時間重疊
拉丁語、法律或誠實生活
所羅門 馬庫斯與拉丁屬性
結語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從羅馬人到羅馬尼亞人——為拉丁淵源而辯》:
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中世紀民族曾經是一些具有強烈而明顯政治特徵的存在。換句話說,貴族、撒克遜人、塞克勒人以及最初的羅馬尼亞人(在獲得特權被官方承認的前提下)成為參與修會或共同體從而行使國家權力的群體。所有這些特權群體都具有民族特徵,但早年間卻都缺乏足夠的穩定性。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初,羅馬尼亞人是被排除在這些特權群體之外的,他們以”分立派教徒”的身份存在,而並非羅馬尼亞人。然而,從1500年起,”民族”一詞越來越頻繁地取代階層成為這些特權群體的稱謂。我們這裡所指的仍然是政治性民族,民族的概念僅僅在精英階層行使權力的時候才會被使用到。與此同時,從17世紀起,尤其是1700年以後,特蘭西瓦尼亞各民族的種族屬性變得愈加鮮明。這裡所說的種族屬性也包含了古老中世紀對於民族的理解。中世紀時的種族概念是消極的、固化的,通常不會激發整個族群的態度表達;現代的種族則更為主動、更具有鬥爭精神,族群中的每一分子都對本種族的特徵具有明確的認識。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在中世紀並不是官方認可的民族,因此並不具備現代民族形成的法律基礎,他們正是伴隨著此種不利條件走出了中世紀,進入了之後的時代。舉例來說,匈牙利民族早在1541年聖史蒂芬王冠王國瓦解前就已確立並得到官方承認,由此貴族精英與普通百姓共同形成了現代的匈牙利民族國家。羅馬尼亞人在中世紀時沒有獲得授權允許其發展羅馬尼亞民族自己的社會領導階層,因而也沒有他們的政治國家。他們的現代國家是以最新形成的知識分子精英人士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正是與羅馬教會的聯合,為神甫、富農和農村小貴族(具有羅馬尼亞民族意識)的孩子們提供了赴布拉日學校學習的機會(1754年以後),學成之後他們還可以到國外高等學校繼續深造。因此,相較匈牙利現代民族早在中世紀就已通過特權躋身高貴血統的民族之列而擁有合法的貴族出身,羅馬尼亞現代民族的形成則更加底層而鄉土化。這個民族的形成與特權無關,而是逐步在出身於農村的知識分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8世紀,特蘭西瓦尼亞這兩個現代民族(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本質區別不在其內容,而在形式:當匈牙利人因其民族早在中世紀就已獲得承認而具有牢固的法律基礎時,羅馬尼亞人的民族只是一個事實的存在,沒有法律依據。當時特蘭西瓦尼亞還有兩個被承認的民族也擁有法律基礎,即撒克遜人和塞克勒人。所以,為了爭取自己的民族被認可,羅馬尼亞領導人在18世紀展開了鬥爭,力爭成為”國家的組成部分”,以及與其他民族享受平等權利,包括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等。
爭取民族權利的鬥爭形式多種多樣,但可以劃分為政治、宗教、社會和文化幾種。羅馬尼亞人,在宗教領域體現為與羅馬教會的聯合以及由希臘天主教伊諾琴丘 米庫一克萊因主教領導的請願運動(請願運動也具有明顯的政治含義);政治性質較為明確的領域,是由特蘭西瓦尼亞學派代表們領導的特蘭西瓦尼亞請願運動,有時也被稱為”懇請運動”(”migcarea Supplex-ului”);社會領域體現在霍雷亞領導的起義(這一起義被賦予了民族政治的含義);文化領域體現在富有戰鬥性的啟蒙運動中,最主要的代表是特蘭西瓦尼亞學派的學者們發起的教育和文化運動。當然,以此方法來劃分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的民族解放鬥爭具有很強的教條性。實際上我們所列舉的這些運動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交織、互相融合、相互影響,並受到中歐和東南歐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倡導群體自由崇高理念的影響。
在特蘭西瓦尼亞的特殊條件下,宗教領域和文化領域的鬥爭關係緊密。當然,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與羅馬教會的聯合從本質上看是宗教和教會行為,但從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來看,這個事件也具有不同的政治和民族內涵。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與羅馬教會聯合的做法,以哈布斯堡家族的觀點看,是政治性的。而部分羅馬尼亞領導者認為是民族性的,表現為如果賦予我們民族權利,雙方可以聯合。因此,羅馬尼亞人的民族解放計劃由一位教會人士制定,他就是伊諾琴丘 米庫一克萊因。1729年,他(被皇帝)任命為希臘天主教主教,並于1732年就職。他撰寫了一份陳情書,題為《請願書》(Supplex Libellus),呈送給奧地利政府和地方當局。他在文章 中指出,最後的期限已經來臨,因為羅馬尼亞人已經兌現了諾言,即已實現與羅馬教會的聯合,但是當局許諾要賦予的權利並沒有實現。他強烈要求兌現這些權利:改變羅馬尼亞人被奴役的身份,承認他們的民族地位,並與其他民族保持平等;羅馬尼亞人有權擔任公職,包括在政府和議會中任職(當時的議會中只有唯一一位羅馬尼亞人,即主教本人),按其人口比例賦予羅馬尼亞人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權利;減輕農民負擔,普遍改善被壓迫人民所有社會階層的狀況。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有關羅馬尼亞人的前世今生、他們在歐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等專業且正統的歷史論述,頻頻見諸歷史教科書和不同渠道的大眾媒體。儘管如此,但一方面,這些內容並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另一方面,相關業界動態也迫使研究者們設定假說,創立觀點,發起論辯,不斷進行新的闡釋。與此同時,每一代人對重塑歷史生活的感悟不同,但每一代人都懂得再現歷史的必要性。在探究羅馬尼亞民族歷史的過程中,總會介入一些超越科學的觀點,尤其是那些追逐內部政治利益、同時希望以此來貶低周圍競爭對手的內容。甚至一部分知識分子借助觀點來蠱惑懵懂的青少年。歷史學,作為一門研究學科一向很難界定。它總搖擺於科學與藝術之間,在史實與神話傳說中周旋,或是真實事件的記錄,或是有感而發的隨筆,亦真亦幻。然而,”歷史行業”的嚴格規範早在19世紀就已足夠明確,即使自那以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元史學、史學領域的反事實推理等對這些規範造成了嚴重破壞。近幾十年來,史學的真理(或者說可能存在的人類歷史真相)面前又出現了新的障礙,那就是教育的墮落——教育與其應有的目標疏離,僅停留於膚淺的表像,同時又與歐洲及世界文化基礎形同陌路。教育對普遍文化,尤其是對歷史學、傳統語言學及文學興趣的銳減,已然令人擔憂。而近幾年來,這種興趣的銳減更是助長了公眾的愚昧無知,其結果是很大程度上把廣大公眾變成了只會被動接受的平庸之眾。某些人及某些出版社的物質欲也直接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他們隨時準備開發利用公眾的獵奇心理。可惜,一些社會人文學科領域的真理在長時間反復被提及之後便逐漸失去了活力,因為人們更加渴求變化(即便在相關領域這是不可能的),新鮮感仍然是其追逐的目標。好在還是有部分歷史認知的領域逐漸探尋到了終極真理或接近終極的真理,這部分內容不會再被考問,不會再被質疑,也不會再面臨爭論。我們前面提到的愚昧無知,正為那些企圖掩蓋真相、試圖激發人們對過往生活進行超越實際情況的想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些條件,為演繹過去人類的命運以及羅馬尼亞人的發展歷程構建了足夠的空間和發揮餘地。
總有一些史學愛好者,他們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儲備,卻致力於自己來構建羅馬尼亞民族的歷史。他們建造出來的歷史完全脫離事實,而更接近于文學藝術創作或科幻小說。他們為了坐實自身的言論,常常指責貨真價實的史學家們製造各種陰謀,刻意掩蓋事實,封堵所謂的重要信息來源。因為所謂的重要信息來源將有可能證明羅馬尼亞人及其祖先掌握著宇宙的秘密,甚至也許被賦予了宇宙能量。他們可能創造了文字,發明瞭陶工用的陶輪,掌握了青銅和鐵的冶煉技術,等等。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思妙想,會被陰險地再包裝,將其離奇想像的面目隱藏後再呈現在眾人面前,從而讓人們更容易接受。
在無數流傳於現代傳播媒介或印刷品的”理論”當中,關於羅馬尼亞人擁有純正達契亞血統的觀點佔有一席之地。該觀點標榜羅馬尼亞人使用的語言曾是世界通用語言的本源,早於拉丁語甚至希臘語。顯然,這是種極端的論調!(根據此觀點,拉丁語是由達契亞人傳授給羅馬人的。)儘管這無稽之談在近代社會傳播廣泛,但著實令人難以信服或接受。坊間支持此觀點的證據可笑而荒謬,與語言學、歷史研究和史學邏輯毫不相干,更不具備普遍的合理性。此種異想天開的觀點的推動者們運用了拼合寫作的技巧,摘取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知識點與數據拼湊出了一個完整的結論。偽歷史學家們經常利用權威論據,或者借助偽造的三段論,或者索性創造虛假的論證來進行操作,如此這般,毫無防備的人們就很難發現其錯誤性了。業界虛假的推論,如下即是簡單例證:(1)蓋塔-達契亞人信奉劄爾莫西斯神(Zalmoxis)。(2)由此可見,蓋塔-達契亞人是一神論者。(3)因為是一神論者,他們早在耶穌基督之前就已然是基督信徒了。事實上,此表述浮誇做作,聽著似乎言之鑿鑿,卻沒有一句話論點充分,杜撰痕跡逐句升級:蓋塔一達契亞人確實信奉劄爾莫西斯神,但也信奉其他神,他們不可能是一神論者;此外,他們無論如何不會是基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