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詩學-解放區的文藝生產與形式實踐 路楊 97871002418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47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勞動」的詩學-解放區的文藝生產與形式實踐
ISBN:978710024188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路楊
叢書名:日新文庫
頁數:4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92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940年代,在以延安為中心的解放區,「生產勞動」既構成了政治史與社會史層面的一系列事件,如大生產運動、勞模運動、勞動互助、土地改革等;也在文學史和藝術史的層面,深刻影響了文藝的生成和形式,如知識分子改造自身、木刻版畫中的勞動情景、小說戲劇中的農民翻身與翻心等。本書即以「勞動」為中心,探究文藝工作者在生產勞動中進行身份新定位、思想新轉變、形成新創作形式,並考察文藝對鄉村文化進行的娛樂改進,以及與政治實踐的互動關係。

內容簡介

「勞動」作為一個現代概念,從民初的「勞工神聖」到1940年代的「勞動光榮」,經歷了思想資源和邏輯層次上的遷變,也逐漸從觀念層面發展出有效的實踐形式與社會建制。本書將「勞動」作為一種觀念與實踐、政治與文藝之間的中介,考察解放區文藝的生產機制與形式的內景:既聚焦政治對文藝實踐的主導與組織,也力圖從具體的形式實踐中發掘一種具有整合性的「文藝」概念與實踐的詩學。本書在社會史、文學史與藝術史視野的交匯中展開對解放區文藝的綜合考察,揭示文藝與政治、生活相互生產的文化政治圖景,以及內在的複雜性、創造性與遠景性。

作者簡介

路楊,1987年生,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博雅博士后,現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為助理教授、研究員。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研究領域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並有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獲評第十一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第十二屆丁玲文學獎(文學評論類新銳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優秀論文獎、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從觀念到實踐:「勞動」的中介性視野
第二節 整合性的「文藝」與實踐的詩學
第三節 問題結構與章節述要
第一章 大生產運動:勞動如何改造自我
第一節 開荒:從無風景到有風景
第二節 新世界與新自我:浪漫主義的身體
第三節 勞動的祛魅與「言/行」之辯
第四節 「紡車的力量」:實踐理性與集體勞動
第二章 下鄉:從「創作者」到「工作者」
第一節 下鄉工作:從「小魯藝」到「大魯藝」
第二節 共同勞動:一種「情感工作」機制的生成
第三節 「古元的道路」(一):農村勞動生活的日常情景
第四節 「古元的道路」(二):「小米一樣的藝術」
第三章 「新寫作作風」:作為生產的藝術
第一節 勞模運動與「泛報告文學」寫作
第二節 藝術生產工具的改造
第三節 新寫作作風:成長的「模範」及其再生產
第四章 文藝與勞動的相互「組織」(上)
第一節 「轉變」的故事:「觀念劇」及其限度
第二節 組織起來:村莊「軟規範」的改造與困境
第三節 鄉村權力文化網路的「娛樂改進」
第五章 文藝與勞動的相互「組織」(下)
第一節 勞者如何「歌其事」:群眾文藝的勞動組織
第二節 「翻身」的時刻:從鄉村劇運到「運動劇場」
第三節 「翻心」的難題:鬥爭、勞動與想象農民主體性
結語 「生產者的藝術」
參考文獻
後記
專家推薦意見一
專家推薦意見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