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雨衣-個人與組織的精準定位 查爾斯.漢迪 97871117574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機械工業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空雨衣-個人與組織的精準定位
ISBN:9787111757429
出版社:機械工業
著編譯者:查爾斯.漢迪
頁數:22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76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管理者,企業家,創業者,經濟等宏觀政策研究人員,職場人士
空雨衣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露天雕塑花園裡有一座雕塑。它的主題叫無言(Without Word)。這座雕塑的主體是一件筆直挺立的青銅雨衣,裡頭沒有人。
第1*
本書中,”空雨衣”意指變革時代組織與個人的核心本質變得有名無實,如同一件空的雨衣。
空雨衣代表著”失去了主體意義、暫時佔據此角色的人”,比如3000美元月薪的工號888號職員。空雨衣也意指”僵硬、冰冷的制度占了首位的組織”。
第1*
1 成功的窘境:過去獲得成功的方法和路徑,不但不能保證我們繼續成功,甚至有可能導致失敗。
2 公司的窘境:把利潤最*化當成根本目的,公司很難基業長青。
3 人生的窘境。我們按社會標準去拼命追求成功,到頭來卻榨幹了自己、丟失了自我,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意義?
查爾斯 漢迪的這本《空雨衣》,以人為本,順勢而為,分析經濟和科技發展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九大主要矛盾,提出了管理矛盾困境的三種原則和方法,把組織管理和企業經營從利潤表和組織架構圖中解救出來,從時代和生產力發展的層面,解讀組織和職場人面臨的各種矛盾困境和解法。
書中所推演的主要矛盾和管理框架,可以為我們當下遇到的絕大部分困境,提供對話的基礎共識,幫助理清時代的脈絡,用共同的話語體系找到適於我們的發展之道。
第1*
“(有些人)總試圖追求終極解決方案,事實上,人生除了死亡就沒有真正的終極解決方案。建設性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建某種程度的平衡。”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有責任填滿空雨衣,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內容簡介
“我們有更長的壽命,我們更有效率,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做事。但是我們的時間似乎總是不夠用”“我們的企業組織既要關鍵時刻能集權,又要日常運營夠扁平。它們希望員工可以既自治又高度服從,管理者可以既充分授權又全盤操控。”本書的作者基於對成熟經濟體的研究,預見到了經濟和科技發展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的九大主要矛盾。基於九大矛盾,作者提出了三種管理矛盾困境的原則和方法:西格蒙德曲線、甜甜圈原則和契約,又通過各層面的例子,提供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踐行這些原則的解決方案。本書zui後還從實操的層面,提出了”連續感”“連接感”和”方向感”三種意義,提供了在崇尚效率與財富的當下,每個人找尋人生滿足感的線索。
本書洞見深刻,對當代企業家如何管理和經營組織,以及個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職業及生活,有著極具前瞻性的啟發。

作者簡介
查爾斯 漢迪
(Charles Handy)
歐洲偉大的管理思想大師。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並把他評為僅次於彼得 德魯克的管理大師。
查爾斯 漢迪在英國讀完大學後,進入殼牌公司工作,並擔任高管,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學習,開始對組織管理及其運作原理產生了興趣。
1967年,查爾斯 漢迪返回英國創辦了倫敦商學院,並成為該學院的全職教授。他以”第二曲線”“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
查爾斯 漢迪獲得了13所英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或名譽研究員,于2000年被授予英帝國司令勳章 。
著名代表作有《第二曲線》《擁抱不確定性》《成長第二曲線》《空雨衣:個人與組織的精準定位》等。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致 謝
本書背後的故事
第一部分 暗黑森林:令人困惑的矛盾
第一章 事與願違 / 2
第二章 我們時代的主要矛盾 / 14
第二部分 找到平衡:穿越矛盾的途徑
第三章 S型曲線 / 38
第四章 甜甜圈原則 / 52
第五章 契約精神 / 65
第三部分 知行合一,管理矛盾
聯邦制的想法 / 78
第六章 雙重公民意識 / 82
第七章 輔助性原則 / 94
企業的意義 / 106
第八章 企業契約 / 109
第九章 成員制企業 / 121
重新設計生活 / 136
第十章 工作時間 / 139
第十一章 拼接的人生 / 152
正義的國家 / 165
第十二章 投資智力 / 168
第十三章 新的計分卡 / 184
第四部分 追尋意義,理解矛盾
三種意義 / 198
第十四章 連續感 / 201
第十五章 連接感 / 207
第十六章 方向感 / 217
後 記 / 222
參考文獻 / 225

前言/序言
本書背後的故事
四年前,我的上一本書《非理性的時代》出版。在那本書裡,我提出一個觀點:工作的方式正在被重塑,其重塑的結果會影響所有人的生活。整體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觀點。在那之後,人們的工作發生了與書中的描述一致的變革。這對於一位作家來說,應該是非常欣慰的。但是我的感受並非如此。太多的人和機構對變革感到不安,資本主義並沒有展現其該有的靈活性。生活對於一些人來說是一場鬥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卻是一個迷局。
我們這個成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比我預料的更加觸及根本,令人感到困惑和痛苦。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正是這些困惑。這些困惑部分來自我們對於效率和經濟發展的追求,我們堅信那是發展所帶來的副產品。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忘記作為獨立個體的每個人才是萬事萬物的標準,而人並不能用評判事物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很容易在對效率的追求中迷失自我,忘了效率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
我一直記得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露天雕塑花園看到的一座雕塑,它的主題是”無言”(Without Word),創作者是朱迪思 謝伊(Judith Shea)。這座雕塑有三種形態,其主體是一件筆直挺立的青銅雨衣,裡面空無一物。對於我來說,那件空雨衣是我們最緊迫的主要矛盾的象徵。我們不是註定只能成為一件空雨衣、一個工資單上沒有姓名的數字、一個角色的暫時扮演者、一個經濟學或社會學的素材或者政府報告的統計數據。如果這是經濟發展的代價,那麼經濟發展就是一張空頭支票。生活遠不只是做別人偉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蒙眼狂奔。我們必須證明矛盾是可以被管理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填滿那件空雨衣。
現在,太多的事情充滿了內在衝突,太多的好意帶來了意外結果,太多的成功公式尾巴上帶著刺。”矛盾”幾乎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陳詞濫調。當新聞工作者找尋一種方式描述企業和越來越多個人所面臨的困境時,這個詞一次次地出現。有時候,似乎我們知道得越多,就越困惑。我們越是提高技術能力,就越感到無能為力。我們生產了遠超自己所需的糧食,卻無法養活饑民。我們能解開宇宙的謎團,卻搞不定自己的家庭。我們將這一切稱為矛盾,只是給它們貼了個標簽,並沒有解決它們。我們必須設法理解矛盾,並利用它們塑造更好的命運。
當我找尋理解困惑的方式時,我確切地知道了矛盾是何時成為我的關鍵概念的。那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索薩利托,約翰 奧尼爾(John O’Neil)給我看他新書的第一章 。約翰是加州專業心理學院的院長,他是一位睿智而精明的觀察者,也是領導者和組織的顧問。他的新書叫《成功的悖論》(The Paradox of Success),副標題是”職場贏家,生活輸家”。這本書是關於領導力的個人困境的,但是對我的重要啟發是,生活中從來都沒有簡單或絕對正確的答案。我曾認為有或者可能有,但現在我到處都能看到矛盾。我意識到,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但是如果我們能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願意與眾不同,我們就能找到穿越矛盾的途徑。
《非理性的時代》中的觀點仍具有現實意義。組織會同時變得小巧靈便和規模龐大,它們將會更扁平、更靈活、更分散。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同樣會更扁平、更靈活。生活將會變得不合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不會按照曾經的範式繼續。我們將不得不促成事情發生,而不是等待其發生。然而,我在《非理性的時代》中沒有預見到的是,這會引發困惑。我十分自信地預測,個人取得成就的機會會因為效率的壓力而變得複雜,新的自由意味著更少的平等和更多的痛苦,成功可能要付出不成正比的代價。
《非理性的時代》遭到的一個批評是”對於你這樣的人,一切都很容易”。這確實一語中的。我現在會更謹慎地針對個人窘境提供通用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然而,即便我們選擇找尋自己的出路,我們面對的路線圖也是大同小異的。在本書中,有對未來的提示,有我所認為的組織和個人將要面臨的挑戰,還有一些應對挑戰的思維框架。但是,本書中沒有成功的萬靈藥。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都應該朝著同一個大方向前進。這一切有意義嗎?如果有,它是什麼?瓦茨拉夫 哈維爾(Vaclav Havel)是劇作家,後來成為捷克共和國總統。他沉浸在當今的世俗世界和框架中,但是他認為,只有超越世俗、超越個人的事物才能夠重獲尊重,才能避免我們這個時代發生”群體自殺”。他說,這是個矛盾,但如果沒有對超越個人的精神秩序的尊重,我們將無法創造一個人可以真正成為人的社會結構。也許,我們不能成為萬事萬物的衡量標準,除非我們能夠找到衡量自己的標尺。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我又回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這一切問題的關鍵潛藏在每一頁的背後。我曾聽說,哲學是對生活的研究,但不要指望它告訴你如何生活。我懷疑本書也是如此。
譯者序
余華曾說,”過去三十多年,我們的發展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那樣一路狂奔,我們全體都在後面大汗淋漓地追趕,我們追趕的步伐常常跟不上發展的速度。展望今後的十年,我覺得,或者說我希望,我們發展的速度應該慢下來。然後,我們可以在個人價值和家庭價值之間找到平衡”。
當我翻譯這本書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