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造物的文法 (精) ISBN:9787576031980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美)喬治·斯坦納 叢書名:輕與重 頁數:35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394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創造」(creation)是神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學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也是人類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書從《創世記》和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中關於世界起源的宗教與神話故事出發,對「創造」這個詞和概念的起源展開思考,並對「創造」和發明(invention)之間錯綜複雜的區別和重疊進行了探究。本書作者斯坦納以博學著稱,從近代的宇宙論到20世紀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他廣徵博引,試圖闡明人類在當前所面臨的處境。作者告訴我們,當信仰和先驗的形而上學的假設被拋棄的時候,訴諸種種類比會變成空洞的甚至是腐蝕性的慣例。人類的智慧將繼續提出那些被科學已經裁定為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們一直是並且仍然是創造的客人。內容簡介 本書對西方思想、文學、宗教和歷史中的創造觀念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探索。作者斯坦納反思了我們談論初始的不同方式和瀰漫于千禧年末人類精神中的「疲勞」,以及我們在討論西方藝術和文化終結時那持續變化的語法。以其眾所周知的優雅風格和廣博深邃的知識,斯坦納深入探討了人類精神的驅動力和我們對西方文明不斷延長的午後陰影的感知。 通過漫談希伯來聖經、科學和數學史、海德格爾的本體論和保羅·策蘭的詩歌等不同主題,斯坦納考察了人們在20世紀是如何對未來時態(希望之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產生懷疑的。斯坦納認為,技術和科學可能已經取代了藝術和文學,成了人類文化的驅動力。然而,他也告誡我們,這一切的發生都是以重大損失為代價的。僅靠技術和科學的力量,無法闡明有關價值、信仰和意義等人類無法迴避的問題。作者簡介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2020),美國當代著名的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家。斯坦納生於巴黎、從小接受極為嚴格的語言和古典文學的訓練。1940年隨父母遷入美國、曾在芝加哥大學、牛津大學等大學深造,1955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值。斯坦納在哲學、翻譯學、比較文學等領域均有很高的造詣。在中國大陸已出版的專著有:《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嚴忠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斯坦納回憶錄:審視后的生命》(李根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海德格爾》(李河、劉繼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李小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目錄 第一章 太初造物造物的時間性 回溯太初 創造太初的敘事性 存在或虛無:何為太初? 表徵太初的符號 為什麼要造物? 造物的原始動力 誰是造物者? 第二章 存在 形上之道與形下之物的交融性存在:「道成肉身」 存在與時間 存在的創造性生成 存在的持續性創造 存在賴以生成的先在概念 第三章 作為被造之物的存在 造物中概念的時間性存在 時間維度上走向合一的形上之意和形下之言 存在:存在的否定之否定 隱與顯:非存在的存在 藝術創造的先在性和可能性 創造的預製性構件和原型性對象 存在的客體性和主體性特質 第四章 形上純粹性創造和形下現實性創作 數學的形上純粹性創造及其美學內涵 純粹性創造與應用性創作之間的辯證關係 從形上純粹性創造走向形下現實性存在 形下個性化創作中形上純粹性創造之美和真 形下創作的社會性 形下創作的時間性 第五章 形下創造 創造賴以發生的語境 創造賴以實現的媒介 神聖的創造媒介:非書面文字 創造的百寶箱:圖書館和計算機網路 全球化網路時代的超級新創造 不同時空創造主體的創造 再次審視「創造」和「發明」 結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