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歐美卷 喬曉光 978757361607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青島
NT$5,08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歐美卷
ISBN:9787573616074
出版社:青島
著編譯者:喬曉光
頁數:3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26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世界剪紙藝術》的出版,會為剪紙藝術愛好者帶來驚喜,同時也為剪紙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新的文獻和視覺參照。從文化遺產普及的角度來看,讓公眾了解比較完整的世界剪紙藝術領域,也有益於開拓公眾文化視野、增強人類文明的傳播與認知普及。
《世界剪紙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世界剪紙圖像,展示了不同國家剪紙藝術的敘事方式,為教育領域的剪紙藝術教學提供了世界性的藝術參照。《世界剪紙藝術》以藝術史和文化遺產的視角,採用藝術專題的方式,介紹了不同國家剪紙的歷史和基本文化狀況,並對剪紙作為藝術傳統的基本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如紋樣譜系、形式特徵、民俗使用、文化象徵、傳承狀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對一些國家的現代剪紙形態也進行了介紹。《世界剪紙藝術》的特色在於強調文獻材料信息與圖像材料的綜合完整,將專題研究的內容與作品圖冊的功能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圖文並茂。

作者簡介
喬曉光,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原主任,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

目錄
序言 從中國開始:剪紙藝術的世界現象及其文化發現
波蘭民間剪紙
法國剪紙藝術歷史初探
亨利·馬蒂斯的剪紙拼貼藝術
彼得·勞埃德教授訪談錄
札達克·本·大衛的剪形雕塑
歐洲早期剪影藝術
德國現當代剪紙藝術研究
歐洲剪紙的發展兼論歌德時代德國剪紙藝術
瑞士剪紙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
信仰之重——猶太傳統剪紙中的七大元素
即興詩人的圖像劇場——安徒生的剪紙藝術
凱倫·碧特·維勒的剪紙故事
墨西哥剪紙藝術與文化
美國剪紙協會及其博物館年度展
卡拉·沃克的剪影世界
多元的現代性——歐美現代剪紙藝術概覽
烏克蘭傳統剪紙藝術
烏克蘭當代剪紙藝術——對話達里婭·阿廖什金娜
參考文獻
附錄 《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圖書志願者團隊
後記 與世界剪紙有約

前言/序言
兩卷本的《世界剪紙藝術——不同國家的剪紙傳統及其藝術形態》(以下簡稱《世界剪紙藝術》)即將出版,回想起發現世界剪紙藝術的過程,是從中國多民族鄉村剪紙傳統的田野調查開始的。中國剪紙傳統是活態的文明遺存,文化的活態性是其基本特徵。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剪紙的地方,剪紙傳統在中國是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從20世紀絲綢之路東段中國境內剪紙實物的考古,我們看到了中國剪紙早期歷史的實物證據。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剪紙實物,這是I500年前南北朝時期喪俗使用的剪紙;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和北區的瘞窟中兩次發現了佛事及喪俗使用的剪紙實物;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陝西隴縣原子頭遺址墓葬群又發掘出唐代時期的剪紙遺存。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20世紀絲綢之路東段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剪紙文物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
中國剪紙的文化傳承至少已有1500年的歷史,這是以往長久被忽視的一個事實。剪紙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物種,在文化原生功能層面及生活習俗中延續了IOOO多年。這確實是一個文化綿延持久的個案,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活態性的特徵。21世紀初,我們承擔了中國民間剪紙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001-2005年教育部項目)。項目的基礎工作開展了五年,包括從文化分佈的田野調查到代表傳承人的遴選,從鄉村社區的保護試點到教育領域的傳承實踐,以及相關申遺的剪紙展覽、圖書編撰、申遺片的拍攝等。剪紙申遺的過程使我們在中國民間剪紙文化整體性認識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2009年9月,中國剪紙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1世紀初,自中國民間剪紙申遺工作開始,我們堅持開展了中國多民族剪紙的文化分佈和文化形態的整體性田野調查。2009年至2012年,我們申報並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在項目進行的三年間,我們完成了18個民族村社剪紙傳統的調查,拓寬了剪紙文化多樣性的視野,增強了剪紙文化系統性田野研究的信心。在多民族鄉村剪紙傳統田野調查中,我們運用了村社活態文化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也在田野事實的不斷發現與研究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完成18個民族村社剪紙傳統調查后,我們沒有停止田野調查的腳步,繼續沿著國境線及內陸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域展開調查,調查範圍擴至16個省份及自治區,涉及國內60%的區域。
我們通過十多年的多民族剪紙調查,發現中國有33個民族在日常傳統習俗中使用了剪紙或非紙材的剪形。2019年,我們梳理出了29個民族村社剪紙傳統調查的田野信息,出版了//0萬字、8000多幅圖片的八卷本田野調查報告。2017年至2021年,我們又接續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完成了從陝西隴縣至新疆吐魯番地區沿途多民族鄉村剪紙傳統調查。這是對應著絲綢之路早期剪紙考古發現區域開展的一項大區域調查,也是絲綢之路古今剪紙比較研究的開始。項目組成員完成了43萬字、IOOO多幅圖片的絲綢之路東段區域剪紙田野調查報告,完成了剪紙基礎理論研究專著《中國剪紙藝術研究:田野、文獻、方法及其文化研究與實踐》的撰稿工作。
在中國少數民族剪紙傳統田野調查中,我們在雲南邊境地區發現了傣族傳統剪紙和東南亞信仰小乘佛教國家和地區的剪紙習俗之間的相關性,剪紙中的「幡」都在賧佛儀式中使用,寺廟建築上的紋飾圖案都以「金水」漏印的方式製作。這種跨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主要信奉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也曾經在一些地區流行。在昆明參加東南亞地區國際會議時,我們與不同國家文化官員交談,了解到越南、菲律賓、寮國等國家也有剪紙傳統。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天津美術學院仉鳳皋先生陸續編寫、出版了《日本剪紙藝術》《外國剪紙集》《中外剪紙藝術》等圖書。這些圖書主要是外國剪紙作品的圖集。由於缺少相關文化信息的介紹,許多作品我們無法判斷其具體的藝術功能和文化內涵,也不清楚是現代作品還是傳統的圖樣留存。但是,在那樣一個剛剛開放的時代,尋找國外信息十分困難,仉先生主編的這些圖書在中國剪紙領域已經具有超前的國際視野了。
韓國、日本的造紙術和剪紙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其文化傳播線索在歷史上有記載。至今這兩個國家在生活中仍保持著活形態的傳統剪紙。在日本,剪紙被稱為「切紙」或「切繪」。「切紙」主要指民俗類剪紙,「切繪」多指戰後出現的現代剪紙。在日本,相關中國古代剪紙最早的實物是藏於正倉院的唐朝時期的人勝殘圖。中國造紙術傳入日本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610年,由高句麗僧人曇征傳入日本;一說是450年,由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王仁帶工匠傳入日本。在日本,紙與「神」的發音一樣,都稱為「kami」。日本祭祀儀式中還有大量採用摺紙方式製作的紙符,這些白紙摺疊而威的紙符各有其不同的象徵寓意。日本的曲藝表演中也有使用剪紙的傳統。
如果說中國是剪紙的原鄉,那麼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個剪紙藝術的領域呢?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開始探尋世界剪紙藝術這個未知的領域。我們組織了志願者團隊,來編撰《世界剪紙藝術》這部兩卷本(歐美卷、亞洲卷)的圖書。圖書編撰主要通過文獻「田野」的方法,從民俗學、歷史學、藝術史、文化研究等多視角去尋找和收集資料,去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剪紙傳統信息及其相關文化線索,同時對剪紙藝術的現代形態也給予關注。這部書的前期工作量比較大,國內外參与圖書編撰的同學和朋友共有十多位,他們分別以法語、德語、英語、日語、韓語、烏克蘭語六種語言來做最初的文獻搜集、翻譯和梳理工作,然後是專題性的寫作。這也是編撰者對剪紙的一次跨文化的學習過程,大家儘可能地通過更多有價值的材料,梳理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剪紙的基本文化事實。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