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康德與中國當代美學發展思路 ISBN:978752273752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嶺南師範學院 頁數:21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04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康德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思路。本書從轉向、問題、個案、實踐四個方面凸顯這一主旨。對於其價值姿態選擇,已從近現代的仰視抬高,折向當代的平視-對話;對於其閱讀空間,則由近現代的文化-救世,向當代的時事-澤述和理論-學理拓進。問題的存在是理論發展的機緣,本書反思了二元論、第三契機、與馬克思的關係、告別康德等複雜議題,並試圖以康德的學理來剖析馬克思的不平衡關係問題。勞承萬構建的審美中介論、美(樂)學形態論和詩學形態論,即三論美學體系,融入了康德的思想觀念。中國當代的審美-文學實踐與康德美學具有親緣性,《白鹿原》和《人向消息》就是其側影。本書表明,掠過康德我們將有壞的美學,超越康德才會有新的美學。作者簡介 藍國橋 1974年生,廣西都安人,嶺南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文學博士,曾在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論著有《王國維與康德美學》《康德美學論》(合著)、《中西文化形態論》(合著),在《文藝理論研究》《學術研究》《人文雜誌》《現代哲學》《廣東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上海文化》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德育》、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等多個項目。目錄 導言 我們仍是要康德一 研究現狀和趨勢 二 反思的雙重價值 三 理論預設與方法 四 本書框架及內容 第一章 康德美學中國闡釋由近現代到當代的轉向 第一節 價值取向由中國近現代到當代之演進 一 近現代仰視:抬高康德之價值取向 二 當代的俯視:降低康德之價值取向 三 當代的平視:平放康德之價值取向 四 價值取向與康德身體美學之意味 第二節 閱讀空間從中國近現代到當代之拓展 一 近現代文化:救世之康德閱讀空間 二 當代的時事:譯述之康德閱讀空間 三 當代的實踐:理論之康德閱讀空間 第二章 康德美學之中國當代闡釋的問題與求解 第一節 中國當代康德美學闡釋的諸多問題掃描 一 批判哲學二元論問題指責 二 康德審美第三契機的誤讀 三 與馬克思的異常複雜關係 四 學界有關告別康德的言說 第二節 康德識見與馬克思不平衡關係問題求解 一 問題提出及其解答狀況 二 康德揚棄資本主義精神 三 康德對旁觀立場的推崇 四 康德對創造人格的追慕 第三章 康德與勞承萬的學術軌跡及其美學創新 第一節 美學家勞承萬之學術軌跡論略 一 苦難的人生經歷 二 邊緣的學術道路 三 沉重的文化使命 四 師承康德專家韋卓民及其他 第二節 從康德觀念到勞承萬的美學創新 一 創新美學格局:從中介論到形態論 二 內化康德面貌:審美四契機及其他 三 康德學說功能:從坐標圖到參照系 四 康德美學效應:個人與文化雙救贖 第四章 康德學說與中國當代審美經驗反思側面 第一節 文化主體性與陳忠實《白鹿原》朱先生形象的魅力 一 朱先生的文化心理結構 二 文化心理結構的強震蕩 三 倫理與歷史的二律背反 四 心理結構的主體性氛圍 第二節 李約熱《人間消息》的二律背反現象及其別樣敘述 一 「這個世界寒風刺骨」:人間的艱難 二 「這個世界春暖花開」:人間的希望 三 「我有自己的一條路」:別樣的敘述 結語 康德與中國當代美學本體闡釋的三種發生路徑 一 傳統西方美學:本體闡釋的「形而上」路徑 二 馬克思主義美學:本體闡釋的「形而下」路徑 三 中西美學融通:本體闡釋的「形而中」路徑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