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與融合-中國社會多元輿論場發展研究 喬睿 978756423342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分化與融合-中國社會多元輿論場發展研究
ISBN:9787564233426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著編譯者:喬睿
叢書名:匡時
頁數:1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144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中國社會的現實場景,面對支離破碎的輿論研究現狀,試圖全面描摹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從理論、方法和應用層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研究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喬睿,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經濟新聞系講師,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媒介管理)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社會治理、危機傳播、網絡輿論、信息隱私等。在SSCI、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作為副主編參与撰寫多本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中國民生調查報告》《中國城市品牌認知調查報告》等。

目錄
第一部分 理論篇
第一章 場的概念與場域理論
第一節 場的概念:從物理學到心理學
第二節 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與媒介場
第二章 輿論與輿論場
第一節 輿論的定義
第二節 網絡輿論
第三節 輿論場的概念辨析與劃分標準
第二部分 發展篇
第三章 社會突發公共事件情境下輿論研究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何為突發公共事件
第二節 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突發公共事件情境下輿論研究面臨的挑戰
第四章 社會輿論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兩個輿論場」的提出:主流媒體輿論場與口頭輿論場
第二節 「兩個輿論場」的演變: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
第三節 融媒體時代的多元輿論場
第五章 社會輿論場參与主體的角色嬗變
第一節 政府:從控制者到引導者
第二節 主流媒體:從喉舌到守望者
第三節 公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訴求
第六章 「兩個輿論場」的錯位現象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節 時間上的錯位
第二節 議題上的錯位
第三節 情感上的錯位
第七章 「兩個輿論場」的互動機制研究
第一節 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互動的基礎
第二節 官方輿論場對民間輿論場的引用與回應機制
第三部分 實證篇
第八章 官方輿論場中的政府信息發布
第一節 政府信息發布渠道變遷
第二節 政府信息發布內容研究
第三節 政府信息發布效果評估
第九章 官方輿論場中的主流媒體報道
第一節 主流媒體的定義與判定標準
第二節 主流媒體新聞發布渠道變遷和時效性分析
第三節 主流媒體新聞報道框架分析
第四節 主流媒體新聞發布效果評估
第十章 民間輿論場中的顯性輿論
第一節 自媒體是民間輿論場的顯性呈現
第二節 自媒體輿論的傳播時效性分析
第三節 自媒體輿論的傳播內容研究
第四節 自媒體輿論的傳播效果評估
第十一章 民間輿論場中的潛在輿論
第一節 潛在輿論的概念
第二節 潛在輿論的測量手段
第三節 潛在輿論的表達方式
第四節 自媒體輿論與潛在輿論的差異與聯繫
第十二章 突發公共事件中官方與民間輿論場的異同比較
第一節 量化指標體系構建
第二節 輿論傳播環境比較
第三節 輿論傳播形式比較
第四節 輿論傳播內容比較
第五節 輿論傳播效果比較
第四部分 治理篇
第十三章 社會輿論引導機制的構建
第一節 預警機制:機器與人工相結合的「監測—分析—預警」循環系統
第二節 調控機制:官方主導式的輿論疏導與適度干預
第三節 互動機制:基於多方對話的官方與民間參与主體互動
第四節 長效修復機制:社會信任重構與媒介素養提升
第十四章 社會輿論引導策略分析
第一節 發展政府新媒體矩陣,實現多政府部門聯動
第二節 推進主流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第三節 關注民間意見領袖,培養官方意見領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我國社會目前處於轉
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
社會利益關係重新分配有
時會造成社會矛盾激化,
導致衝突型突發公共事件
發生。同時,隨著經濟的
發展,人們的危機意識不
斷提升,自然災害、事故
災難、環境污染等共識型
的突發公共事件相比以前
更容易引發媒體關注和公
眾輿論。另一方面,隨著
互聯網和Web2 0技術的
發展,公眾不僅可以及時
獲知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
信息,滿足其知情權,而
且能夠相對自由地表達觀
點、交流意見,甚至通過
「意見領袖」效應將自己的
聲音傳遞至成千上萬人。
由於媒介生態的整體變化
,傳統媒介體制下的官方
輿論嚴格控場變得困難,
新媒介賦權下的民間輿論
眾聲喧嘩成為常態。在此
背景下,本書的研究對象
聚焦于突發公共事件情境
下中國社會的輿論與輿論
場,並由此拓展出關於歷
史、現狀、關係的三個核
心問題。其一是歷史問題
,即中國社會的輿論場是
如何形成與發展的?其二
是現狀問題,即當今中國
社會輿論場的內部構成與
信息傳播特徵如何?其三
是關係問題,即當今中國
社會輿論場之問的差異與
關聯有哪些?由歷史出發
,立足現實社會場景,透
析中國社會輿論格局,是
本書寫作之目的。
目前傳播學的主流研
究範式根據研究對象和研
究路徑的差異可分為三種
:批判理論、受眾研究和
媒介研究(史蒂文森,
2001)。然而,現有的
研究範式均存在一定的盲
點。例如,批判理論強調
的是經濟決定論和結構主
義理論,常常忽視了行動
者的主觀能動性,而受眾
理論則誇大了行動者的作
用,忽略了社會宏觀背景
;媒介理論則容易過分強
調媒介本身,而忽略了傳
播者與現實社會情境,具
有技術決定論的色彩。當
今中國社會的輿論研究,
尤其是針對突發公共事件
的輿論研究,迫切需要尋
找一個在宏觀和微觀方面
均具有相當解釋力、適合
中國語境的研究範式
(paradigm)。我們的研
究意義不局限於某種具體
的輿論傳播現象或傳播問
題,而是立足於中國社會
的現實場景,面對支離破
碎的輿論研究現狀,試圖
全面描摹出現階段中國社
會的輿論格局,從理論、
方法和應用層面對突發公
共事件的輿論研究做出貢
獻。第一,在理論價值方
面,長期以來,國內學術
研究強調問題意識,關注
現實,時效性、政策性研
究往往置於理論性研究之
前。我們應該意識到,術
若不明道,終是小器。我
們在研究中國突發公共事
件的輿論與輿論場問題時
,既要精於術,更要明於
道。本書在理論層面有兩
重意義,一方面是檢驗西
方舶來的人文社科經典理
論,如場域理論、沉默的
螺旋、議程設置理論、公
共領域等是否適用於當今
中國輿論環境,另一方面
也嘗試對中國特有的輿論
現象,如雙重話語空間、
網絡民意與現實民意的關
系等提出新的理論解釋。
第二,在方法貢獻層面,
現有的傳播學研究方法可
大致分為面向傳播內容與
面向傳播者兩大路徑,前
者主要包括內容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文本挖掘與
數據挖掘等,後者主要是
借鑒自社會學、人類學、
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的調查
法、實驗法等。上述種種
研究方法的適用範圍與效
果各不相同,也具有諸多
局限性。第三,本書在研
究方法層面試圖突破傳統
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將內容分析、民意調查
、文本挖掘等方法結合使
用,用以解釋中國社會復
雜多變的輿論現象和問題
。第四,本書立足於應用
價值。輿論傳播過程不是
一個封閉的系統,它不僅
受制於信息、傳者、媒介
和受眾,也受到其自身所
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
化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因
此,在研究中有必要將輿
論傳播中的參与者——政
府、媒體與公眾的關係放
置到整個社會系統中進行
考察。本書對突發公共事
件中的中國社會輿論場進
行跨場域綜合研究,對政
府而言可為其輿論引導工
作提供對策建議,對媒體
而言可為其媒體改革與媒
體融合之路提供方向建議
,對公眾而言可為其政治
參与方式和媒介素養提升
提供可行性建議,因此在
應用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喬睿
2024年3月
上海財繹大學同新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