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博物叢書.東海卷 李新正 隋吉星 978720016136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
NT$3,1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生態博物叢書.東海卷
ISBN:9787200161366
出版社:北京
著編譯者:李新正 隋吉星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249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內容簡介
作為「中國生態博物叢書」其中的一卷,本書通過生動的文字和海量的圖片,全面介紹和展示了東海不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類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服務,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常見生物圖鑑等內容。本書的常見物種部分包括了東海典型的藻類、刺胞動物_x0008_、多孔動物、環節動物、軟件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腕足動物、尾索動物、半索動物、脊索動物等。本書的出版為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了科學支撐,使公眾對海洋生物的認知進一步提高,進一步增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社會風氣。

作者簡介
管開雲,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花卉資源學家、保護生物學專家、國際知名的秋海棠和茶花研究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伊犁植物園主任、新疆自然博物館館長、國際茶花協會主席、中國環境保護協會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副理事長、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等職。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引種馴化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發表植物新種14個,註冊植物新品種30個,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論(譯)著24部。獲全國環境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環保科普創新獎和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和表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李新正,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無脊椎動物分類系統學、甲殼動物學、深海生物學研究。兼職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oML)科學計劃委員會委員、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執行理事、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兼甲殼動物學分會理事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兼底棲生物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動物志》編委等。發表學術專著8部,譯著2部,科普專著7部;學術論文5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主持並完成國家、省、市級項目數十項。是第一位乘坐「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探險深海的大陸海洋生物學科技工作者。
隋吉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海洋生物學,主要從事海洋生物多樣性、環節動物多毛類的分類學與系統演化、動物地理學和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第一作者15篇),參与撰寫和翻譯著作3部,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課題1項,參与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自然資源部海洋公益性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等項目。

精彩書評
近日,「中國生態博物叢書」《黃渤海卷》《東海卷》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套叢書入選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共21卷(冊),是中國生態保護原創圖書領域中填補空白、具備里程碑意義的國家級重大出版工程,全景展示了我國近年來海洋生態保護研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海洋是自然資源的寶庫,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7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白皮書的前言提到:「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態環境關乎地球生態平衡和資源合理利用,關乎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關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與未來。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實現人海和諧共生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生態博物叢書」《黃渤海卷》《東海卷》正是緊緊圍繞著「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等關鍵詞,通過海量圖片和嚴謹的文字,全面介紹了黃渤海、東海不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類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服務,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常見生物圖鑑等內容。
書中的常見物種部分包括了黃渤海和東海兩大海域典型的藻類、刺胞動物、海綿動物、環節動物、軟件動物、甲殼動物_x0008_、棘皮動物、半索動物、脊索動物等類別,均配有清晰的照片和詳細的文字介紹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一些典型資源物種的種群經過綜合治理與保護,其數量正在恢復當中。
叢書作者團隊為數百位全國各地科研院所骨幹專家、學科帶頭人及高校教師,全套叢書約1500萬字,動植物以及生態生境圖片過萬張,內容涵蓋了中國所有的生態系統。這兩捲圖書的出版將為增強我國公眾對海洋及其生物的科學認知,提高關心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作出有力推動,更重要的是為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和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提供科學支撐。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常見生物圖鑑
一、藻類 026
二、刺胞動物 049
三、多孔動物 056
四、環節動物 058
五、軟件動物 074
六、節肢動物 136
七、棘皮動物 241
八、腕足動物、半索動物 251
九、脊索動物 253
主要參考資料 307
中文名索引 309

精彩書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巳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和全局性的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中國生態博物叢書」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著手策劃的,本套書通過千萬余字、數萬張精美圖片生動展示了在遼闊的中國境內的各種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全景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偉大成就,繪就了一幅美麗中國「綠水青山」的壯闊畫卷!習近平主席在 2020年 9月 30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又說:「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 這些論述深刻闡釋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組成地球生物圈的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其環境(土壤、水、氣候等)組合在一起,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且通過能量循環和物質交換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物質能量運動系統,這便是我們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人類生存的地球是一個以各種生態類型組成的絢麗多姿、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從赤日炎炎的熱帶雨林到冰封萬里的極地苔原,從延綿起伏的群山峻岭、高山峽谷到茫茫無際的江河湖海,到處都有綠色植物和藏匿於其中的動物的蹤跡,還有大量的真菌和細菌等微生物。生存在各類生態環境中的綠色植物、動物和大量的微生物,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和食物,從而使得人類社會能持續發展到今天,創造出高度的文明和科學技術。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過度地開發利用天然資源,導致森林面積不斷減少,大氣、土壤、江湖和海洋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生物多樣性在各個層次上均在不斷減少,自然生態平衡受到了猛烈的衝擊和破壞。因此,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於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
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並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地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句話說,生態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環境破壞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前言/序言
東海是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北起中國長江口北岸到韓國濟州島一線,同黃海分界;南以廣東省南澳島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說經澎湖到台灣東石港)一線同南海為界,東至琉球群島。流入東海的江河,長度超過百千米的有40多條,其中長江、錢塘江、甌江、閩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東海的主要河流。東海的平均鹽度在34?以上,由於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東海形成了巨大的低鹽水系。東海位於亞熱帶,年平均水溫20~24 ℃,年溫差7~9 ℃。東海大陸架海底平坦,水質優良,多種水團交匯,又有多條河流注入,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為各種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索餌和越冬條件,從而成為中國近海重要的漁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等。舟山群島附近的漁場被稱為中國海洋魚類的寶庫。 作為「中國生態博物叢書」的一卷,本卷通過圖片和簡要的文字介紹,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東海不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類型和常見
物種。
本書由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寧波大學等多個機構的多位學者共同完成。全書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員、隋吉星副研究員統稿;概述部分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周進研究員和寧波大學韓慶喜副教授共同完成;藻類部分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忠民副研究員完成;刺胞動物、多孔動物和棘皮動物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龔琳副研究員完成;環節動物主要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隋吉星副研究員完成;軟件動物主要由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李寶泉研究員完成;節肢動物主要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董棟副研究員、馬林副研究員、寇琦副研究員、甘志彬副研究員共同完成;腕足動物、半索動物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梅博士完成;脊索動物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周進研究員、寧波大學韓慶喜副教授共同完成。本卷中圖片來源於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的多位科研人員多年工作中的拍攝積累,泱泱工作室的王曉晨女士對本捲圖片進行了加工處理。在野外考察和資料整理過程中,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近海潛在致災生物暴發風險與災害防控」(XDA230503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海蟄龍介亞目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31872194)等項目的資助。對於參編人員和圖片提供、加工人員,我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衷心感謝北京出版集團將本書列入重點出版規劃,為本書的編輯出版提供各種便利和指導,感謝李清霞女 士、劉可先生、楊曉瑞女士等人的熱情付出和幫助!
本書涉及類群較多,鑒於編者知識水平所限,錯誤和遺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