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文化,是城市發展的精神基石。《浦東海派文化論叢》彙集了一批史志、檔案專家和文史愛好者的研究成果,分為掌故舊聞、傳統產業、聚落民俗、文脈綿長四個篇章,對海派文化進行了多角度解讀和詮釋,旨在帶領讀者領略海派文化魅力,打造海派文化品牌。
內容簡介《浦東海派文化論叢》彙集了一批史志、檔案專家和文史愛好者的研究成果,分為掌故舊聞、傳統產業、聚落民俗、文脈綿長四個篇章,對海派文化進行了多角度解讀和詮釋,旨在帶領讀者領略海派文化魅力,打造海派文化品牌。
作者簡介主編龍鴻彬,在浦東黨史辦工作多年,熟悉浦東黨史、浦東海派文化,史料豐富、權威。文章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多年工作在地方史志、檔案方面的專家和文史愛好者。書稿由浦東新區地方治辦公室、浦東新區黨史辦編,執行主編:龍鴻彬。
目錄序 浦東與早期海派文化散記 / 柴志光1第一部分 掌故舊聞首創浦東同鄉會 / 吟 文高橋海濱浴場往事:滬上海濱浴場夢 / 周向雨浦東城市近代化進程中的璀璨一頁——童世亨與他創辦的浦電 / 施 雯穆湘瑤的大橋夢到鐵路情 / 柳和城陳桂春與百年浦東醫院 / 施 雯早期黃浦江港埠碼頭的發展 / 龍鴻彬從《申報》中探尋浦江建橋之緣起 / 一 尹高橋農村改進會創立始末 / 李楠君第二部分 傳統產業江東妙境屬川沙 鍾靈毓秀凝匠心——川沙手工業翹楚「三刀一針」掠影 / 姚 玲外灘建築群背後——一群走出田野的浦東川沙工匠 / 潘建龍上海建築界傑出代表楊斯盛 / 郭秉誠營造起家房產發家的顧蘭洲 / 張銀根浦東「大佬倌」雕砌老上海的天際線 / 陳茂生金鴻翔和他創辦的鴻翔時裝公司 / 姚 玲川沙人張煥英和他創辦的「上海老飯店」 / 姚 玲精心培育結碩果——聊一聊南匯水蜜桃 / 喬 漪夏日炎炎 綠玉沁心甜——聊一聊南匯西瓜 / 邊 柘高橋鬆餅「進城」記 / 周向雨第三部分 聚落民俗浦東地區過年習俗 / 顧錦標志書中的浦東春節習俗 / 喬 漪浦東民間婚嫁習俗 / 顧錦標浦東傳統七夕習俗 / 陳志強浦東沿海特色的哭嫁歌 / 陳志強張景喬與浦東天主教 / 聞 史浦東歷史上聞名的四座道教宮觀 / 李文祺鄉味 鄉愁 鄉情 鄉韻 / 黃 震「浦東」名稱出現年代新考 / 周敏法古南匯嘴與新場繁華 / 孟 淵新場地名與鹽業文化初探 / 孟 淵浦東特有的老地名:灶、團、墩 / 黃 川第四部分 文脈綿長近現代浦東報人 / 鹿 鳴開創一代修志新風的民國《川沙縣誌》 / 張建明從浦東走來的流行音樂大師陳歌辛 / 黃玉昌海派書畫與浦東書畫家 / 徐文昶行走在古詩詞中的南匯 / 陳志強春潤浦江 年豐德韶——紀念滬書表演藝術家施春年先生 / 管鑫傑浦東童謠 / 一 尹其土·其噱·其糯——浦東非遺的方言特色之我見 / 張 堅詩性風土誌 上海竹枝詞——從館藏兩書看上海的竹枝詞文化 / 夏曉平後記
精彩書摘首創浦東同鄉會吟 文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早期,客居上海的異地商人,面對林立的行幫競爭和激烈的市場角逐以及各種強權勢力的排擠欺壓時,在感到勢單力薄、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總是首先希望同鄉施以援手,從而有了建立一種以地域關係為聯結紐帶、維護同鄉利益的團體之願望。上海開埠前,這種同鄉組織稱作會館,當時已有浙寧會館、山西會館、江西會館等10餘所會館。上海開埠后,又先後建立有湖南會館、山東會館等20餘所會館。1874年和1898年,法租界以妨礙築路和有礙衛生為由,讓法國兵先後兩次衝擊浙江寧紹籍旅滬人士組織的四明公所,造成兩次「四明公所血案」。事後,旅滬的寧波人感到僅依靠舊式會館組織,不足以團結同鄉人,也難以與外國勢力抗爭,難以維護同鄉人的利益,遂由寧波籍實業界巨頭虞洽卿、朱葆三等發起建立寧波同鄉會,取代原有公所。1909年,寧波同繪在西藏路自建5層樓會所,成為當時上海實力最大的同鄉會。同鄉組織的建立,使這些地區籍的人士提高了社會地位,而上海本籍人因沒有同鄉組織而顯得無所依靠。浦東同人會建立緣起一、 浦東建築業的崛起自清代乾隆、嘉慶、道光三代,「閩商粵賈」「江浙財團」已逐漸進入上海。而浦東在上海開埠前,因地處僻鄉,居民大多是墾荒的農民和鹽民,生活極端貧困,雖有商賈,亦都本小利微。即使有在浦西謀生的,也多為幫傭、打工之類,無社會地位可言。上海開埠后,英、美、法等國在上海開闢租界,形成「十里洋場」,人口急驟增加,居住用房、商業用房、公務用房及道路建設等需求高漲,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建築市場。同時西方的新型建築樣式、建築材料及建築人才進入上海,促進了上海建築業由傳統的作坊式向近代建築業的轉變。浦東同浦西僅一江之隔,得地利之便,許多原來在農村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的泥水工和木工都進入浦西,成為上海最早的近代建築工人。1880年,從泥水工起家的浦東蔡路鎮人楊斯盛在上海開設了楊瑞泰營造廠,這是上海近代建築史上由中國人開設的第一家營造廠,帶領出一大批營造廠企業主。1919年,在上海登記註冊的規模較大的營造廠有60多家,業主絕大多數是浦東人,其中前10名中的楊瑞泰、汪裕記、顧蘭記等8家營造企業的企業主都是浦東人。浦東籍營造企業主雇傭工人時,首先是招收本鄉本土的人,帶動一批又一批的浦東人到浦西做工。據史料記載,1935年,川沙有30618戶,在浦西從事泥水工和木工的有1 5萬人左右,平均每兩戶中有1名建築工人。黃炎培編纂的民國《川沙縣誌》稱:「川沙人在上海就業的,論其量,數之大,則以水木工人為第一。」浦東籍營造企業主有了經濟地位后,迫切希望提高浦東人的社會地位,組織同鄉會成為他們的共同願望。二、 浦東發展建設的需要上海自通商設市,漸為世界大都市。浦東人在西上海就業者有幾萬以至幾十萬。另一方面,地域廣闊的浦東,也亟待開發。李平書、黃炎培、葉惠鈞等浦東同人認為:就浦東的地利而言,天然之美而不濟以人工,則大利且變為大患。浦東腹部,溝港縱橫,渲蓄恆常。時至晚清,浦東水利工事大多已廢,河流日塞,長此以往,嚴重的水旱災害必將發生,浦東人就有受災之險。另外,沿海海塘連綿,伏秋雨季,稍一疏虞,就可成為巨患。諸如此類,浦東人不自謀,誰為浦東謀哉?就人才來說,浦東有功於國家、社會的大有人在。寶山朱其昂首創輪船招商局。南匯顧忠宜是浦東新學的最早倡導者。川沙楊斯盛毀家興學,創建浦東中學,國家、地方有重大興革,無不熱心倡助。浦東廣大民眾有大批人從事水木工、縫紉工等,他們心靈手巧,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然浦東的大多數人缺少教育,應教之使進,而不至於埋沒其天才。就物產來說,浦東雖比較豐富,但急需改進發展。濱海百里,棉、稻等農產品要講究改良種植,須建立各種公私試驗農場。浦東的毛巾、襪子、花邊產量不少,由於交通不發達,生產技術不改進,對發展極為不利。沿海漁業本為大宗,今已成弩末。奶牛由於沒有良種交配,品種退化。一切任天而行,不求進取,浦東各種物產有被淘汰之危險。尤為嚴重的是,外國殖民勢力對浦東的滲透。英、美、法等國在浦西建立租界后,即向浦東一側搶佔岸線,建立碼頭、倉庫、工廠。至進入20世紀,中國民族資本在浦東沿江幾無插足之地。請看黃浦江中林立之帆檣,所懸者,均為外國之國旗;浦東沿岸撐天大廈,經營工商業于中者,大多為洋人!鑒於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無力維護國家主權,更談不上開展浦東的建設和為百姓謀利益,只有把浦東同鄉組織起來,團結一致,合力自衛,才能維護主權和建設家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李平書、黃炎培、葉惠鈞、張志鶴、楊斯盛、顧蘭洲等人發起成立浦東同人會,以寶山、上海、川沙、南匯、奉賢、金山、松江區域內的旅滬同鄉組織而成。浦東人李平書被選為董事長。繼承和發展李平書1911年11月,李平書投身辛亥上海光復,其後擔任民政總長。袁世凱篡權后,李平書被迫流亡日本,無暇顧及浦東同人會會務。期間,浦東同人會會務由黃炎培、張志鶴等主持。1924年,浦東同人會改選,黃炎培被選為董事長。自1928年7月至1932年1月,浦東同人會先後改名為浦左同鄉會、浦東旅滬同鄉會、浦東同鄉會。1931年,該同鄉會常務理事會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徵集會員活動,成立了徵集會員總隊,杜月笙任總隊長,穆藕初、呂岳泉任總參謀。下設72個隊,杜月笙兼任第一隊隊長、副隊長是葉惠鈞(代表上海縣及租界地區),第二隊隊長黃炎培(代表川沙縣),第三隊隊長謝秉衡(代表寶山縣),第四隊隊長葉漢丞(代表南匯縣),第五隊隊長唐雄伯(代表金山縣),第六隊隊長沈夢蓮(代表奉賢縣),第七隊隊長劉之謀(代表松江縣)。其餘65個隊則均以行業劃分,有警界、軍界、黨部、政界、市政、交通、船舶、銀行、保險業、交易所、洋行、律師、新聞、新葯、國醫、慈善、教育、娛樂、營造等,其隊長俱是行業中的浦東籍代表人物。通過這次活動,共徵集入會會員19196人。因浦東同鄉會沒有一個與其社會地位相匹配的會所,故開展各項社會活動有諸多不便。1936年,浦東同鄉會理事會決定建造同鄉會大樓,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成都路口購3畝多地,建樓資金在浦東同鄉的企業家中募集。大樓由在上海公和洋行任職的浦東人奚福泉(德國達城工業大學特許建築工程師、柏林工業大學建築科博士)設計,新升記營造廠承建。樓高8層,為鋼骨水泥的近代建築。1936年11月,舉行同鄉會新會所落成典禮。這次典禮盛況空前,由張起颺投鑰,杜月笙啟門,穆藕初、黃炎培、呂岳泉升旗,上海市市長吳鐵城揭幕。上海市政要人及海上知名人士王曉籟、虞洽卿、杜重遠、沈鈞儒等俱到會祝賀。至此,浦東同鄉會進入鼎盛時期。對浦東早期的開發建設和農村改進一、 開發交通,利鄉利民李平書創建浦東同人會,把開發浦東交通列為第一要務。清宣統元年(1909年),李平書召集上海、川沙、南匯、奉賢、金山、華亭(今松江)等五縣一廳(當時川沙稱撫民廳)的士紳共同發起籌築滬金鐵路。計劃中的這條鐵路,由浦東的楊家渡起,東抵欽公塘,南經南匯、奉賢,到金山縣境的白沙灣為終點。鐵路的籌備章程指出,建築滬金鐵路是為了「保運輸之權利,圖沿海實業之振興」。但由於資本不足,工程未能進行。1921年,黃炎培邀集川沙旅滬同鄉會中的一批實業家和地方人士顧蘭洲、凌雲洲、陸蓮溪、張志鶴等,商討發展浦東交通。經過醞釀,決定籌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川沙兩縣知事呈文租借縣道所需土地,修築上川道(公路),行駛汽車,以招股集資的形式籌集資金。1921年3月,黃炎培擬訂了招股簡章,暫定股金50萬元,分1萬股,第一期先收股金4/10,顧蘭洲一人認股1/4。在工程初期,為吸取「滬閔」「滬太」兩條公路因路面質量差、油耗高、輪胎損耗大而虧損過多瀕臨破產的教訓,經董事(經理)顧伯威提議,由行駛汽車改為鐵路小火車,此議得到董事會同意。1925年10月8日,上川鐵路慶寧寺到龔路段竣工通車,長13 9千米。翌年7月10日,第二期工程龔路至川沙段通車,全長為21 5千米,每日乘客達千人以上。在上海的外國人亦三五結伴,乘小火車到鄉間遊玩。同鄉會常務理事穆藕初籌建的浦東周家渡到南匯周浦鎮的上南鐵路,亦於1925年通車,全長13 85千米。浦東同人朱福田、瞿紹伊等開辦了輪渡和輪船公司,溝通浦江兩岸。1934年11月,上川鐵路由川沙向東延伸到欽公塘,設小營房站。1936年3月,由欽公塘南延到南匯縣祝橋鎮,全長35 35千米,部分實現了李平書當年修築滬金鐵路計劃的夙願。接著,又與南匯縣交通局訂約,進行鐵路延伸到南匯縣城和大團鎮的規劃和測量。這個計劃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止。上川鐵路的建成通車,不僅便利了浦東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川沙各項事業的發展。黃炎培在民國《川沙縣誌·交通志》概述中謂:「自上川鐵路通行,遂成強有力之交通主幹,四鄉公路,鄰區航運,相繼而興,邦人君子,對於交通公益,發生濃厚之興趣,有集會醵資,分年興築者。一時私人築路建橋,蔚成風氣。」二、 農村改進,提倡新風清末,由於朝廷腐敗,興水利、辦鄉學等利農措施被廢止。自民國建立,教育發展于都市,卻並未普及於鄉村,農村經濟日趨凋敝,農民生活日益困苦。一些具有社會改良主義思想的人,認為要振興中華,必須搞好農村。20世紀20年代,全國出現了成立農村改進會的熱潮。1934年7月,浦東同鄉會在浦東高橋建立農村改進會,在高橋公園設立辦事處,由杜月笙擔任會長,聘請芷江大學教授王揆生為總幹事,下設南區(今高南小徐家巷)、東區(今高東沙港)、西區(今高橋屯糧巷)、北區(今凌橋)、東北區(今新橋新港)5個分會。創辦夜校和冬學,農民均免費入學。「農改會」還針對農村婚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提倡婚事新辦,舉辦集團婚禮(即集體婚禮,下同)。梵谷橋地區農村準備結婚的青年,男女雙方可向農改會或其分會報名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