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20年 李鎮 彥風 97875039766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藝術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20年
ISBN:9787503976667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李鎮 彥風
頁數:361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707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20年」項目同名圖書的第二卷,共兩卷。本卷包含12篇訪談及2篇附錄,訪談人物都是新媒體藝術教育界扛鼎人物,如譚平、邱志傑、張尕、托尼·布朗、張錳、馮峰等。本書就新媒體藝術教育的起始、發展、問題等進行了過去20年教學的梳理、回顧、總結,是具有學科總結意義的書稿。

內容簡介
本書由十二篇訪談組成,是「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20年」項目同名圖書的第一卷,旨在對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近二十年的發展線索進行一次回顧性的記錄與梳理;以藝術教育工作者個體為中心,注重個人藝術創作與學院教育、教學之間的關係;圍繞學院新媒體藝術教育展開,包括學院內外的相關藝術教育實踐;涉及實驗藝術和跨媒體藝術兩個主要二級學科,同時對相關學科概念進行辨析;以口述歷史和田野調查的方法推進,以訪談錄、紀錄片和調研報告的形式呈現;強調獨立的學術研究立場,試圖為中國未來新媒體藝術教育提供一種參考。

作者簡介
李鎮,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數字藝術和新媒體藝術。其研究以對中國藝術家、策展人的田野調查為切入點,思考當代藝術中的藝術與科技議題並使之轉化為相關的理論和實踐。他200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獲藝術學博士學位,曾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首批「聯合培養博士生」在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跨藝術、身份與國家研究中心(TrAI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留學,曾發表多篇論文,出版多部著作。
彥風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數字媒體藝術家及設計師,致力於以國際化的視野來深入探索社會與生活的當代美學, 專註數字媒體藝術與設計的創作和研究,以及跨媒體藝術設計實踐等。曾畢業於英國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綜合繪畫專業、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專業,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博士學歷,曾為TED 798中國聯合策展人及國內外各大賽事評委,作品參加眾多國內外重要專業展覽,被多家國內外美術館、機構及個人收藏。

目錄

目錄
導讀 001
1 譚平:作為觀念藝術的抽象 013
2 邱志傑:實驗,科技與社會 047
3 馮峰:離開了故鄉的藝術 087
4 李一凡:新審美從社會實踐中長出來 119
5 袁曉舫:系統性與世界觀 155
6 托尼·布朗:跨文化,藝術與教育 189
7 張尕:媒體藝術研究與策展 219
8 董冰峰:尋找一種自由的可能性 255
9 張丹:當代藝術中的生態劇場 295
10 李川:藝術教育的共識與主線 325
11 張錳:從專業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轉換 359
12 田霏宇:藝術機構的堅持與超越 393
附錄 1 黃小鵬:美術學院體制與當代藝術實驗
——關於廣州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實驗課程 421
附錄 2 呂勝中: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教學 427
致謝 441

前言/序言

這本訪談錄,是我的同事李鎮和彥風的傾心用力之作,三年疫情讓他們的訪談之路不時被阻隔,但他們堅持做到底,線上線下,沒有鬆勁,體現了良好的學風。
我雖然不是數字藝術和當代藝術業界中人,但讀此書後很有收穫,很受啟發。我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是很有價值的,這也是我院和我們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成果。
從這本訪談中,我比較系統和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當代新媒體藝術家和學者在藝術創新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實踐和事件、成績。中國美術界人士對此領域了解、掌握比較多,但美術界外的其他人士,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太少,包括我所在的攝影界,對此了解也不多,只是因為我曾經主編過的《中國攝影家》雜誌開闢過此方面的專欄,才使我了解一二。而這個了解本身就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我認為這批人是二三十年來中國最有才華和探索精神的一批人,他們在國內上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也有很多在國外接受了新藝術的教育,他們有國際視野,但他們沒有滿足於亦步亦趨地跟隨西方藝術,而是試圖自己創新性地往前走,他們所做的探索,很難說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在他們眼裡,合用的、能表達自己的,就是好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路徑,我認為已經超越了上個世紀80年代專學西方、照貓畫虎、見樣學樣的那批人。這裏邊是有時代的進步在的。
這本訪談中的對象人物,對藝術的認知、對科技的用法、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感受,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自信,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趣味和難點,但總體看,有「星叢」的感覺,我這裏借用了一個學術概念,不知道是否準確,我想表達的是,這一本書里的人匯聚成一片閃光點,各自閃光,相互輝映。他們在成長中曾經互相取暖,長成后又互相讚賞。這不也是一種時代氛圍和精神么?
在地理學上,高峰很少孤零零地隆起在平原上,常常長起在高原上。其實高原是高峰的底座。藝術上,也有類似的規律。我們看到遺留至今的幾萬首唐詩宋詞中有李白、杜甫和蘇軾、辛棄疾,看到元雜劇中有關漢卿,看到清代小說中有《紅樓夢》,看到第五代電影導演中有張藝謀視覺藝術領域也是如此。我相信,在新時代一批批藝術探索者共同努力隆起的高原上,不用太久,一定會有貫通中西、代表中國文化創造能力的高峰之作、之人!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能看輕一個個具體人的一次次努力,讓我們看見他們的身影、聽見他們的話語,這就是本書的文化價值。
2022年12月
李樹峰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