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文庫.正念系列-瑜伽哲學 王志成 978722013405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33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瑜伽文庫.正念系列-瑜伽哲學
ISBN:9787220134050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王志成
頁數:29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79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瑜伽文庫·正念系列」。《瑜伽哲學》基於生命管理的視角,對瑜伽哲學的基本問題做了系統梳理,包括瑜伽哲學中生命管理的基礎、管理主體,瑜伽哲學基本理論(道夏、三德、三身五鞘、三脈七輪)的管理學維度,瑜伽哲學的實踐。本書是國內首部正式的瑜伽哲學教科書式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作者簡介
王志成,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瑜伽文庫主編,第二軸心時代文叢主編,出版翻譯和*作多部,有《阿育吠陀瑜伽》《直抵瑜伽聖境》《哈達瑜伽之光》《薄伽梵歌》《生命的管理——瑜伽經72講》《調息法70種》等。

目錄

目錄
第一篇 覺醒的生命 001
第1章? 人啊,人 003
第2章? 生命是實踐的唯一載體 011
第3章? 瑜伽,現代生命哲學實踐 016
第二篇 潛在的實現 021
第4章? 自在天的頂級潛能 023
第5章? 向瑜伽成就者靠攏 031
第6章? 探徑瑜伽的文本經典 037
第7章? 學習身邊的瑜伽教練 041
第8章? 從我們自身開始 044
第三篇 特殊的肉身 049
第9章? 肉身,一種特殊的瑜伽對象 051
第10章? 體質道夏 054
第11章? 原質三德 067
第12章? 三身五鞘 081
第13章? 七大脈輪 094
第四篇 成長的道路 119
第14章? 瑜伽八支基礎 121
第15章? 從外支起步 127
第16章? 制感的科學 139
第17章? 內支的自控 145
第18章? 突破八支邊界 151
第五篇 生命的內在格式 155
第19章? 內在心學的瑜伽本質 157
第20章? 裝在套子里的人 163
第21章? 被捆綁者 170
第22章? 脈輪再論 175
第23章? 超越的困惑和自由 181
第六篇 生命風流無賁 185
第24章? 生命
第25章? 規劃行程 191
第26章? 體位法啟迪 194
第27章? 相遇生命的圓滿 198
附 錄 201
附錄1:? 從西方哲學到印度哲學 203
附錄2:? 理念辨析與「生命的管理」 234
附錄3: ? 問—答 251
參考文獻 262
后 記 266

精彩書摘
第一篇 覺醒的生命
開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
——《梨俱吠陀》,X129
無論是宇宙的初起,還是萬物的來源,這世上再沒有什麼比「人」更複雜的了,也沒有什麼比「人」更加令人著迷的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是人,不僅是因為人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驗了種種,更是因為人對其生命中那些最為困難的問題,做出思考回應和搭建思想框架。在當下世界,一種既古老又新鮮的人的經驗框架就是瑜伽。
瑜伽,一種複雜的經驗範式,似乎從未消失過。自2000多年前始發以來,帶著無數先人的經驗印跡,瑜伽不斷為人們所思、所實踐。世界正面臨著3000年未有之巨變,面對技術主義的狂飆,宇宙中的生命,尤其是人——包含著構成性「不確定」的一個種類,他們再一次覺醒。孔老夫子「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積極的生命洞見,也在我們的現代沉思中再一次發出耀眼的光芒。人,他的生命,既要呼應宇宙自然,更要融入塵世人間,還要與那不見的天地之道和諧共融。在這條道路上,人需要自我自覺管理,以期贏得人應有的尊嚴,在天地間佔有一席之位。瑜伽的現代性開放,使得瑜伽哲學在生命管理中得以再一次浮現和重建。
第1章
人啊,人
究竟「人」是什麼?
人啊,你要警惕。
希臘有一個關於獅身人面像的古老神話。這個獅身人面像,叫斯芬克斯,她是巨人堤豐和蛇怪厄喀德娜的女兒,她長著人的頭、獅子的身體,還有鳥的翅膀。她擅長出謎,生性殘酷。有一天,她遇到了青年俄狄浦斯,她給這位年輕人出了一個謎語:「能發出一種聲音,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卻用三條腿走路。這是什麼東西?」智慧的俄狄浦斯告訴斯芬克斯,早晨就是人的幼年,嬰兒還不會走路,只能用四肢爬行;中午就是成熟健壯的青年;而傍晚則是老年,需要拄拐杖行走。
我們看到,希臘人借用神話把人的一生做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但神話畢竟是神話,還並不是對人之生命經驗的深度認知。之後眾多的哲學學派和其他學科,也從沒有停止過對「人是什麼」的深入探索。大家一致認為人的生命總有些普遍性特徵。如以下一些結論性認知:
第一,人是一種動物。這意味著人和各種各樣的其他動物是同一個序列,和其他動物具有共同性,即動物性。從現實看,從後來人類文化的發展看,肯定人的動物性非常必要。忽視人的動物性這一重要層面,我們就會犯錯。
第二,人是政治動物。最初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從人類建構社群、參与社會生活、介入城邦政治、營造理想未來角度來說,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非常深刻。宇宙如網,人就如這網上的結,難以解開這結而與宇宙之網分離。
第三,人是理性存在。人作為理性存在,或理性人,這一觀點在古希臘就已經形成,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現代經濟領域中,這一理性人假設佔據著關鍵位置。西方哲學史中不同流派對何為理性有不同的看法。唯理論認為,理性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認為,凡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並試圖要建立一個理性王國;而在大哲學家康德那裡,理性和知性相對,理性是認識的一個階段。如今人們普遍認為,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指的是要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第四,人是非理性的存在。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非理性主義流傳甚廣。古希臘酒神精神就代表了人的非理性主義的一面。叔本華宣揚無意識的意志,尼采主張「強力意志」,鼓吹非道德主義,而柏格森則宣揚直覺,現在還在流行的存在主義者們則說「存在先於本質」等等。非理性主義是一股重要思潮。
第五,人是符號和文化的動物。人生活在人自己創造的文化中,文化不是純粹理性的,也不是純粹非理性的。文化,人自己創造的家園。這和其他類型的動物、和動物性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的文化反過來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化也是一種符號系統。卡西爾的著作《人論》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是符號的形式。雖然人是動物,但也已然不同於動物。
第六,人是生命系統和意識系統的統一體。從整體角度看,人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主要由生命系統和意識系統構成。作為生命系統,其要素是細胞。在生命生理層次上,人的身體結構與其他生物的身體結構一樣,由細胞這個生命的基本單位按一定的方式構成。生命生理系統有著與其結構相適應的功能,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遺傳、變異和進化、適應、自我調節、複製和選擇性反應等。但人是一種特別的存在,人還有強大的意識系統。甚至就是這意識,讓我們意識到人是一種不同於動物的存在。現代腦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高度發達,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與之相比,甚至有人認為目前人類是大地上唯一擁有發達意識的最高級動物。但是,人的意識又不同於功能性的「腦」。
第七,人是宇宙—神—人共融的存在。當代思想家潘尼卡就認為,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存在都是宇宙—神—人的共融。這裏,宇宙,最低限度是人的物質性、存在性維度。神,代表了超越的維度、意識的維度。而人代表了喜樂的維度。這三個維度相互聯結,不可分離。當我們說到人的維度,必定說到神的維度和存在的維度,它們代表了那個終極本身的三個維度,而人則集中體現了這三個維度。因此,要理解人就需要在存在、意識和喜樂的神秘自覺中理解。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離開人,存在的維度和神的維度就自動坍塌。潘尼卡對人的洞見,為我們在這個時代從更高的維度全面理解人提供了新視域。
第八,人是沒有真正定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理解我們人自身,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物理學、哲學、人類學、醫學,等等,都給我們理解「人是什麼」提供了信息。在公共空間中,通常的印象是,對人的理解應該是一致的、統一的、確定的。但現實告訴我們,對人的定義取決於我們當下或在一定條件下對人的理解視角。並且,一旦我們對人的認識建立了,相應的體驗和看法、主張也會固定下來。這種「固定」帶來了一種局限——把生命局限在某個賽道上。而如若人(性)不被確定,就意味著對人的理解和成長還有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
第九,人是純粹意識。以商羯羅為代表的印度吠檀多傳統哲學認為,人不是這個由細胞組成的粗糙身體,也不是心意,不是身體能量本身,不是智性本身,也不是感受到的各種快樂。對人的這一認識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我們感覺到的只能是粗糙的身體、心意、能量、智性和具體的快樂。在吠檀多哲學看來,人是純粹意識,用它的專業術語來說,人就是阿特曼(atman)。這純粹意識如何獨自存在呢?這純粹意識一直存在,不增不減,它就是存在本身、意識本身和喜樂本身。在那些瑜伽覺醒者看來,這純粹意識一直如此,從未改變。對於我們普通人,這個從未改變的純粹意識是不能見、不能說的,我們只能見到具體的現象層的 事物。雖然人是純粹意識,但這純粹意識在現實世界必須顯化, 成為可見、可觸、可聞、可聽的對象。人是這純粹意識的顯化。

前言/序言
前 序
關於瑜伽哲學的一個歷程
20多年前,我完成了《神聖的渴望——一種宗教哲學》這部著作,相信自己已經完成了哲學的思考,不用再專門另寫一部哲學作品了。這樣的理解體現了那時我對哲學的感受,表達了我對哲學形態的感知。我試圖為我一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種「確定性安排」。20多年中,我出版了許多其他類型的作品,但沒有再建構某一個哲學系統,重點針對塵世中的具體問題提出我自己的考察和理解。
應該指出,那時,我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宗教,尤其是宗教哲學和神學的研究,花費了大量時間思考那些西方學界思考的問題。我的學術性格是考察、反思和重建,對很多問題試圖做出自己的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記得大學時,經常和同學外出爬山、散步,在爬山、散步時,總是爭論一些問題,也可以說,無所不爭。我們幾乎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沒有達成過一致,誰也反駁不了誰。這種爭論、這種反駁的「鍛煉」對我的影響極深,使我在後來的研究中對什麼問題都要提出所謂自己的看法。
我生性好奇,閱讀的書真心不少,思考很多問題,並嘗試把它們寫下來,通過若干方式來「顯化」我的思想。第一種是翻譯。我對那些獨立思考的思想家比較有好感,對他們的作品有一種翻譯衝動,覺得好作品就需要翻譯出來。例如,翻譯或合作翻譯約翰·希克(John Hick)的7部作品、保羅·尼特(Paul F Knitter)的3部作品、學貫東西方思想的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重要的5部作品、喬治·林貝克(George Lindbeck)的1部作品,還有後現代思想家唐·庫比特(Don Cupitt)的16部作品。通過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我的思維似乎進入他們的思維,感受到他們所感受的,反思到他們所反思的,並且做出一種非常系統的思想解釋。這些知名學者討論的若干重要問題,擴展了我的思維視野,提升了我的學術認知。學術的翻譯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思想「顯化」。這種「顯化」,把我能夠理解的思想「顯化」了,同時也「顯化」了很多我尚未知道的內容。第二種是註釋。 在一些經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我發現,雖然原著篇幅有限,但這些「小冊子」的思想很重要,我就在翻譯過程中加以註釋。在註釋中,跟著經典一起思考,演繹出我個人的理解,表達出我個人一些新的想法。這可理解為是「六經注我」。第三種是著述。我已經出版的不少作品都屬於著述類,大多是學術類的,還有散文類的,甚至還有一本詩歌集。通過這些著述,把我個人獨立的思考表達出來。通過這些作品,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思想。
然而,人的思想,在某個時候達到的高度,並不是他一輩子只能達到的天花板。我們完全可以衝破天花板,達至更高的地方。人的思想認識就是這樣。某個時期、某個境界所說的話是對的,這個「對」是針對當時的處境和認知狀態來說的,這也是存在前後時期的矛盾和差異的一個原因。人不可能始終活在某個一致性中。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的時候形成了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認知方式,並不能保證以後就一直如此。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有了新的人生閱歷,面對新的生活圖景,忍受了生活的特殊苦難,或者獲得高人的教育或指點,進入新的社會變化期,甚至碰到某個無緣的恩典,等等,都完全可能迭代我們原有的認知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自己的體會和經驗。
我出身貧寒,早年沒有好好學習,也沒有遇到很適合的老師,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我很用功,但多是無用功。不過,有一點似乎是對的,當大家智商都差不多、都不那麼用功的時候,那個願意花費笨功夫的人會多佔一點機會。可以說,趕上若干個機會,人生就比較容易幸運地躍遷。思想的道路也有點類似。我在不同的書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能理解的信息,並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反思和對比,這讓我的思想得到了快速累積。當然,累積並不一定帶來創新。但因為這樣不斷積累的過程,讓我有機會獲得一點創新。
一個偶然原因,英國朋友韓德(Alan Hunter)教授邀我翻譯我那時還不太熟悉的領域的作品,即辨喜(Swami Vivekananda,又翻譯為維維卡南達)的《瑜伽之路》以及斯瓦米·帕拉伯瓦南達(Sw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