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門徘徊錄 嚴曉星著 978720818404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琴門徘徊錄
ISBN:9787208184046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嚴曉星著
頁數:4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872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古琴作為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傳統樂器,其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其他民族樂器不可同日而語,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為大眾所熟悉和熱愛,古琴的學習、演奏和研究也呈現越來越繁榮的形勢。本書是一部以古琴為中心的文化隨筆集,內容涉及古琴的歷史、人物、製作以及相關文化,有札記、隨筆、掌故等諸多體裁,有一定學術含量,而不採用學術的形式,兼顧學術性與趣味性。全書分古代、近現代兩部分,配以一百張以上的重要圖片,書中文章部分刊於《文匯報·筆會》《萬象》《讀書》等,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首次面世。作者嚴曉星為著名古琴學史學者,著作豐富,廣受歡迎,本書為他的最新古琴學史文章合集。

內容簡介
全書分”古代編”“近世編”,收錄三十六篇古琴隨筆,古琴的歷史、文獻、人物、琴曲、事件、製作、鑒藏、文化,均有涉及,配以珍貴圖片約150幀,全彩精印。常見古琴資料之外,作者不拘一格,充分調動繪畫、石刻、檔案、近代報刊、未刊日記與手稿、域外文獻、口述材料等等,鉤沉索隱,求真訂誤,以期在趣味與學術之間尋求平衡點。
正如書名所顯示的,作者”不給自己設限,就喜歡在這門口徘徊著,好奇地向內張望,窺得一二風景,也沒忘記看看外面的寬闊天地,或許竟能有些與眾不同的心得”,”觀點未曾人云亦云,筆法決不虛張聲勢,老老實實地說出在‘琴門’邊的所見所感”。
書中文章 半數初刊於上海《文匯報》,其餘散見於《萬象》《讀書》《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書城》《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等。

作者簡介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著有《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近世古琴逸話》《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金庸識小錄》等,主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 稿鈔校本》《現代琴學叢刊》及《掌故》叢刊。

序跋
琴徑交叉的花園
那天收到曉星的信息,說要聊聊新書。本以為他又有什麼新發現,或是手頭課題中的某一個終於完結。不料他說書已完成、邀我寫序。認識曉星已近十年,但他對琴與學問的這種熱情與韌性,仍時時令我驚歎。即使在過去這非同尋常的幾年中,也記不清有多少個午夜,我疲倦不堪無奈躺下時,他在讀書寫文章 ;我早晨醒來,他要麼還在坐守某封信劄的拍賣,要麼剛寫完文章 要睡。還沒過半日,又看到他在朋友圈分享讀到的佳作、發現的史料,或是與新開公眾號的讀者朋友在爭論某個掌故。他那裡永遠有無限的問題、無窮的樂趣。
今年春天,我請曉星到我”文學的物質性”的研究生課上來做一個雲端講座,談談古琴研究。他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明”雪聲”琴銘刻史證》為中心,講述了如何從偶然讀到的一段”過錄的拓片文字”中發現疑問,到一點點爬梳摸索、最終所有疑問渙然冰釋而成文的前後十多年的曲折。中間講到釋讀琴銘中一個不見於任何字典的俗體字時,曉星舉起一張紙,用黑色記號筆在上面邊寫邊拆解。台下一幫背景各異、從未接觸過古琴研究的孩子們個個身體前傾、伸長脖子,聽得入迷,恨不得穿過那有些模糊發黃的屏幕,坐到曉星的書房裡去。講座後學生們討論久久未息,還有幾位跑來跟我說期末論文也想做那樣的研究,要像嚴老師一樣從一張看似平凡的琴出發,挖掘一段驚心動魄、僅存於斯的歷史。”還有這樣的琴銘嗎?”學生問。我剛想說”去問嚴曉星吧”,但隨即又想,若是有,那曉星一定已經在研究了。若是他暫無頭緒,那一定是在等待與藏在某個圖書館角落尚未錄入系統的書、或是某則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的短信相碰撞。曉星遇到的瓶頸,斷然不是我們用一兩周時間、搜搜學校圖書館或網上數據庫就可以突破的。”那我要從何入手呢?”學生依舊熱切,彼時我愣住了。此刻我想,正好可將此書贈與她,讓她隨著書中飽含溫度與洞見的文字,去看看琴門中這座萬紫千紅、小徑交叉的花園。
剛聽到書名,我頗為疑惑:”琴門徘徊”是一本關於古琴周邊的書嗎?慢慢讀來,則是延續了曉星多年來持續深耕的、處在古琴研究堂奧的一系列議題。全書以時間為序安排,我且打破原序,按主題拎出以下幾條脈絡:
古琴文獻研究是全書的根基,但有幾篇文章 特別聚焦於此,可見學問發生根源處的理路。《塵暗九弦琴》通過梳理關於朱文濟與宋太宗糾葛的一系列軼事,不僅翻轉了固有認知中二人間那段”琴苑佳話”的意義,更提供了在宋初政治生態背景下深入理解兩人複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的獨特視角。《范仲淹〈與唐處士書〉的異文》中對比了《範文正公集》與朱長文《琴史》所收關於崔遵度的一段記錄的異文、梳理兩個文本的流傳史及可能的相互引用關係。《廬山之笑》則著眼于一封書信中所用”虎溪三笑”這一典故的闡釋,重新還原曾被誤讀的東皋禪師與人見節 之間的聊天情境。此外,《琉球古琴史的另一面》、《中華圖書館石印本〈琴學入門〉的刊行時間》、《〈今虞琴刊〉影印本之異》、《〈鎮海塔峙圃藏琴錄〉書後》、《黃裳跋明刊〈松弦館琴譜〉》、以及談《愧庵琴譜》與過雲樓顧家的《”蘇州顧復先生”》等篇,也都從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文獻釋讀中厘清了相關典籍的版本、系年、歷史背景等問題。”古代編”末尾的《古琴筆記摭談》最為生動地展現出”好琴者”如何好奇、如何從多種角度切入釋讀文獻。議論皆依所涉問題的大小而發,充滿洞見,點到即止。
第二條主線是古今琴人的成長與交流史,這恐怕是曉星最拿手的方面,讀來令人拍案。或是為琴史上著名人物提供鮮為人知、豐富生動的側寫,如前述《塵暗九弦琴》中的朱文濟、《”豈真嗜於酒耶?”》的朱載堉、《高羅佩所記朱舜水琴事辨正》中的訪日學者朱舜水與明遺民張斐、《楊時百藏琴失竊記》中的楊時百、《山川長留鸞鳳輝——泰山琴人石刻訪讀記》的徐芝孫、趙雲青,還有《湯定之琴事點滴》、《吳景略初涉琴事考》、《鄭毅生•鄭穎孫》、《康生筆下的王露》等等。或是通過嚴密考訂,挖掘出身份存疑或隱藏在歷史縫隙中的琴人與愛琴人,如《愛儷園”鄭琴師”小考》的鄭覲文、《伯牙鼓琴圖》背後的元成宗之女祥哥剌吉、《永豐艦上的琴人》、《”洋人”就是高羅佩》等。如同偵探小說般一波三折的《關於淩叔華與古琴的猜想》一篇,不僅從淩叔華英文自傳體小說《古歌集》中挖出了她童年學琴的經歷,更一步步追索出教她彈琴的義母為趙秉鈞的妻子。雖說是”猜想”,卻可以坐實。
第三條主線是琴的物質史。全書開篇的《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記載》雖始於追蹤棺木為琴的最早記錄,實則豐富了唐琴到宋琴琴材演變的一段歷史。《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宋”混沌材”、”溪山晚磬”琴》梳理了兩張琴的形制、銘刻、遞藏史,更挖掘出它們歷史語境中的關鍵拼圖:”混沌材”源於《五知齋琴譜》,而”溪山晚磬”則是諸多”文天祥遺琴”中的一床。《〈十竹齋箋譜〉”虞琴”抉微》中緊扣一處常人不易察覺也不會深究的細節 :箋譜中的虞琴並非”虞琴”形制,而是明末潞王新創的”中和”式琴。通過探討《箋譜》作者胡正言的人生軌跡,提供了一種讓人信服且心驚的解讀角度。
循著上面這幾條線索,已經可以窺見琴學研究最重要的門徑。若能與曉星到目前為止的幾部古琴研究專著打通來看,還有諸多迴響。比如此種長短自由、雋永有趣的文字,是曉星一直偏愛的逸話之體。行文、插圖均與所談問題相宜,小題絕不大作,但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的褶皺,務求洞徹。讓嚴謹周密的學術研究獲得溫度、沾染人情,再以秉燭夜聊的方式道出。再沿著書中的其他幾條小徑逛去,這些就會慢慢顯現。
曉星眼中不容一絲含糊。書中質疑了現有琴學知識譜系中一系列所謂常識或含混不清的觀點,並通過清晰有征的論述提供了新的、可靠的論斷。如通過辨析卷首序言年份是”己酉”還是”乙酉”解決了《西麓堂琴統》這部重要古琴文獻的系年之疑;敲定了中華圖書館石印本《琴學入門》的刊行時間、九疑琴社的成立情況等。《琴曲〈悲秋〉的主題》於無疑處生疑,對已近乎集體無意識的”悲秋”究竟緣何而起提出了新解。而《張岱沒提過”紹興琴派”》中則包含了與”紹興琴派”的提出者間幾個回合的論爭,精彩紛呈如看學術打假現場。看似瑣碎的一個字、一個時間點背後,蘊藏著古琴史的關節 要害,而唯有細節 的堅實方能撐起整個骨架。
一個小小細節 的疑問,有時需要跨越學科、語言、國界的尋繹方能澄清。本書涵蓋的文獻類型除了傳世文史典籍以外,還有手稿、信劄、琴譜、警署檔案卷宗、圖畫、照片、爬泰山親見的石刻等。雖不是學術論文,但有些史料為首次徵引,如高羅佩日記、李靜日記。由於曉星關注的琴人、琴史材料遠涉日本、琉球,遇到外語文獻,就請朋友幫忙,或是在異國拜訪圖書館、查詢數據庫,乃至翻譯關鍵文獻。《關於淩叔華與古琴的猜想》中談及淩叔華與伍爾夫的通信、淩的自傳體小說《古歌集》及書中琴曲名稱的誤譯等,即是由此發見。
攻堅之時,有時需依賴數月乃至十數年的積澱帶來的靈光。書中我最喜歡的版塊”附記”中就有記錄。比如《琴曲〈悲秋〉的主題》的”附記”中,曉星寫到,引發他新知的書源自《查繼佐年譜查慎行年譜》,那是他在高考前後因對金庸的興趣而買。二十多年後重新翻閱,竟成解開手頭難題的關鍵。這種或隱或顯的長期浸潤,也帶來看待問題的多維視角,從而察覺、並牽引出事物的內裡。比如宋太宗與朱文濟之間的軼事,看似是講太宗愛琴,實則關涉宋初複雜的政壇文化,而根源處是兩個人相互較勁的心理。再如淩叔華與《古歌集》一篇,在思考自傳中真實與虛構的微妙關係之外,還從蛛絲馬跡中一步步考訂出她義父義母的身份。
治學、好奇的背後,是曉星對家鄉文獻的興趣(如皋水繪園、海門龔氏、梅庵派)以及同道之誼。曉星的朋友遍佈世界,同心向學、共享新知不必說,最難得的,是相互詰難與激發,最終相互成就。寫到這裡,我想所謂”琴門”,不過是一個邊框,並非為了劃定內外,而是照亮幾條風景獨美的小徑。而所謂”徘徊”,大約是在等待更多人的加入——以他那永不疲倦的、純粹的,對學問、對書、對人的熱忱。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劉晨
癸卯五月十一日


清人黃圖珌《看山閣閒筆》卷九談”門戶”,首談”琴門”:”琴門之制,出自新裁。其門務令黑漆,取彭澤妙句一聯雕之,曰‘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彼秋葉、葫蘆之式,雖極求雅,不能過也。”這裡借用”琴門”一說,倒不是為了”求雅”,而是表明對古琴的一種態度。的確,古琴與其他學問一樣,有它自身的門檻,或登堂入室,或不得其門而入,或隱或現,都存在這個”門”。我呢,不給自己設限,就喜歡在這門口徘徊著,好奇地向內張望,窺得一二風景,也沒忘記看看外面的寬闊天地,或許竟能有些與眾不同的心得,便已快然自足了。
本書三十六篇文章,長長短短,都是最近十多年在工作之餘寫出來的。因為利用的都是零星時間,篇幅也以三千字以內為主,皆可歸入隨筆、劄記之屬。本書中最長的兩篇文章,《古琴筆記摭談》雖然過萬,其實不過是十多篇劄記拼起來的;《關於淩叔華與古琴的猜想》近九千字,最初在《萬象》發表,也分成了兩篇。我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就是能寫成隨筆和劄記的,絕不寫成論文;能一篇論文解決的問題,絕不敷衍成為專著。前些時候,才注意到前輩學人湯炳正先生說過類似的話(”即使是自己的創見,應當寫成劄記的,絕不拉成論文;應當寫成論文的,絕不鋪張成專著”)。前輩的道德文章,當然難以企及,自我要求竟能不謀而合,令人欣喜。
由於我正在重新整合舊著,所以本書收入了《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故宮出版社)的一篇,《條暢小集》(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八篇,占本書的四分之一,這是必須坦承、敬告讀者的。《條暢小集》說書談琴,各占其半。其中的說書部分,已經盡數納入前幾年出的《舟榻編》;談琴部分的長文《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已獨立成書,其餘十篇,大多納入本書。之所以動了”拆分”的念頭,是發現”書愛家”與古琴愛好者難有交集,彼此缺乏興致。古琴愛好者似乎很少關注這本書,而愛書的朋友甚至表示:”古琴有什麼意思?你多寫點其他的。只要不寫古琴,我都愛看。”讓人油然想起那句”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遠不相會”來。既然如此,那還是讓塵歸塵,土歸土吧,”玩琴書以條暢”,畢竟難得。
從來不覺得自己寫得有多好,也不認為這些文字對於琴壇不可或缺,但和友人、讀者分享學習心得,期待種種教益,總是開心的。此外,觀點未曾人云亦云,筆法決不虛張聲勢,老老實實地說出在”琴門”邊的所見所感,勉強可以自我安慰。
感謝趙龍江先生的題簽、好友劉晨的序,感謝無數予我以幫助與教益的師友。希望這本小書,沒有辜負他們的用心。
本書排版將竣,意外得到了近代琴人葉詩夢自印的”詩夢齋冰紋箋”,正好用作扉頁設計的素材。圖案精雅,主題貼切,來得又如此之巧,這樣的因緣妙不可言。
嚴曉星
癸卯小暑後二日

目錄

琴徑交叉的花園(劉晨)
古代編
取古棺為琴材的最早記載
塵暗九弦琴
——琴苑佳話的另一種解讀
范仲淹《與唐處士書》的異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宋”混沌材”“溪山晚磬”琴
《伯牙鼓琴圖》與《胡笳十八拍》
《西麓堂琴統》成書年代獻疑
“豈真嗜於酒耶?”
琴曲《悲秋》的主題
張岱沒提過”紹興琴派
《十竹齋箋譜》”虞琴”抉微
高羅佩所記朱舜水琴事辨正
《我對東皋禪師琴歌之淺見》補正
廬山之笑
琉球古琴史的另一面
與黃樹志先生論回回堂琴弦書(兩通)
海門龔氏琴學臆說
廣陵琴派早期”唱弦”一例
古琴筆記摭談
近世編
關於淩叔華與古琴的猜想
愛儷園”鄭琴師”小考
中華圖書館石印本《琴學入門》的刊行時間
永豐艦上的琴人
山川長留鸞鳳輝
——泰山琴人石刻訪讀記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