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胡,俗樂的融合-絲綢之路上的樂器,樂舞的圖像學研究 吳潔 97875696024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漢唐時期胡,俗樂的融合-絲綢之路上的樂器,樂舞的圖像學研究
ISBN:9787569602425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
著編譯者:吳潔
頁數:2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7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所討論的焦點是漢唐一千年胡俗樂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變遷現象。漢代以來我國有著自己固有的音樂,而隨著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鑿,來自印度,中亞、西亞各國的一些民族,以及當時西域地區的一些民族,帶來了史稱胡樂的一股勢力,包括樂器、樂調、樂舞、樂人等。它們深深地影響了我國中原的音樂發展。它們與中國固有的音樂從對峙到融合的發展過程,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書在針對胡樂人、胡樂器、胡樂舞如何進入中原,以及這些樂舞來自何方等歷史細節問題展開了周密的調查。

作者簡介

吳潔,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2007—2012年本科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2—2017年于上海音樂學院碩博連讀,研究方向為東方音樂,導師趙維平教授。2017年獲博士學位。2017—2019年為中央音樂學院國家資助型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合作導師張伯瑜教授。2019年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任教。研究領域為東方音樂、音樂人類學、絲綢之路音樂、中國漢唐時期的音樂史。曾在《音樂研究》《交響》《黃鐘》《音樂文化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參与合著《絲綢之路音樂交流的歷史鉤沉》(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課題「『一帶一路』音樂文化資源建設」獲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重點項目。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

目錄

緒論
一、題解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四、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外來樂器及其流變
第一節 印度傳來的樂器
一、吹奏類樂器
二、彈撥類樂器
三、打擊樂類
第二節 西亞傳來的樂器
一、亞述
二、波斯
第三節 西域傳來的樂器
一、吹奏類樂器
二、打擊樂類
小結
第二章 絲綢之路上的外來樂舞及其流變
第一節 中亞傳來的樂舞
一、粟特:康國、安國
二、粟特:石國
第二節 西域傳來的樂舞
一、蘇摩遮
二、獅子舞
三、劍器渾脫
第三節 受波斯、印度、吐蕃影響的樂舞
一、琵琶舞
二、腰鼓舞
小結
第三章 歷史變遷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第一節 漢魏、南北朝的樂器組合及胡樂東漸
一、鼓吹樂
二、散樂
三、諸樂東漸
第二節 隋、唐十部伎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一、西域六伎
二、東夷一伎
三、俗樂二伎——清商伎、燕樂伎
四、胡俗樂交融之樂一伎——西涼伎
第三節 唐代坐、立部伎中的樂器、樂舞組合
一、坐部伎
二、立部伎
第四節 玄宗朝時期的教坊與梨園
一、教坊:散樂與新聲
二、梨園:法曲的興盛
三、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
小結
第四章 石窟壁畫中的樂隊、樂舞排列組合
第一節 北涼至西魏:樂隊形式初顯端倪
一、獨立形式
二、連續形式
第二節 北齊至隋:樂舞結構的顯現
一、成雙結構
二、對稱結構
第三節 唐朝:樂舞結構的定型與發展
一、中心對稱結構
二、非完全對稱結構
小結
結語:我國對外來音樂文化接受方式的思考
一、全面接納時期
二、文化融合時期
三、自我消化時期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二、英文參考文獻
圖片

目錄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