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從無人駕駛、新能源車、人工智慧及數實融合等新技術、新趨勢,到我國科研人員研發的能夠實現癌症精準檢測與治療的納米粒子,現代生活和商業越來越由科技驅動。而科技發展來自基礎科學的前沿突破,這些突破構築了我們未來可能的生活形態。科學已經成為世界前行的路標。了解這些領域,有助於我們構築對未來的想象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對科學,尤其是對基礎科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作為商業管理專家,楊國安教授此次將目光聚焦于生命科學、能源環境、數智科技這三個與普通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領域,用一年多的時間,訪問在這些領域內進行前沿研究的科學家。他以商業人士的達觀與管理學者的敏銳,帶讀者走入這些科學家的世界,並思考這些科學研究與現實的連接,從而啟發管理者、產業人士、投資人、科研人員乃至普通讀者洞見未來,看清趨勢。
作者簡介騰訊集團高級管理顧問,騰訊青騰教務長,凱輝基金全球總裁。「楊三角理論」原創者,楊三角企業家聯盟會長。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飛利浦教席教授並獲得終身教學榮譽「中歐名師獎」,參与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國際高校的教學工作。2020年被《時尚先生》雜誌評為「年度商業思想家」。專註和擅長研究科技創新時代的管理模式進化、實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大型企業的組織變革、中國企業全球化。近兩年來,基於科技改變世界的信念,將目光聚焦于可以對人類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前沿科技領域,深挖科技應用於商業的前景與可能性。著有《數智革新》《組織革新》《變革的基因》《組織能力的楊三角》《組織能力的突破》等作品,曾任《人力資源管理雜誌》(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等五個國際刊物編輯委員,也曾出任宏碁集團全球人力資源官、多家企業董事和肯耐珂薩研究院榮譽院長。
目錄推薦序一 以科技之力鑄造強國之基 薛其坤推薦序二 陪科學家長跑 馬化騰前 言 至少,我們在為此做些事 楊國安生命科學篇破譯生命密碼,挽救人的生命第一章 在紛繁複雜的大腦里,讓神經元的工作變得「可見」——李毓龍:「探針王子」和腦神經「電話本」第二章 調控細胞應激,是否可以延緩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發生?——劉穎:生命進化是精妙的過程第三章 疾病的新突破,攻克「不可成藥」困境——魯伯塤:降解藥物,一種攻克疾病新思路的誕生第四章 探究蛋白質的奧秘,尋找攻克癌症的新路徑——陳鵬:揭開生命的圖景第五章 譜系示蹤技術,破譯細胞的密碼——周斌:微觀世界的細胞捕手能源環境篇更高效的能源,更清潔的世界 102第六章 解決能源貧困,讓無限陽光為人類文明服務 106——周歡萍:造一塊最能「馴服太陽」的電池第七章 助力「碳中和」,讓人類擁有一個清潔的世界 120——馬丁:用催化變魔術的人第八章 提升催化效率,讓氫能成為像電能一樣的基礎能源載體 138——郭少軍:實現氫能普及化的夢想第九章 讓溫室氣體「變廢為寶」 150——鞏金龍: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第十章 建立空氣質量模型,站在空氣污染防治的前線 165——王書肖:「治療」空氣的人數智科技篇建設數智技術,通往數字世界第十一章 從人臉識別到「讀心術」,讓機器看懂世界——山世光:世間一切盡在臉上第十二章 用多少憶阻器,才能搭建出一個人類大腦?——楊玉超:站在混沌的邊緣第十三章 自旋晶元,「拯救」摩爾定律的一種可能——趙巍勝:操控電子自旋的人第十四章 在量子革命到來之前——陳宇翱:與「幽靈」共舞第十五章 我們也許都將在數字世界里得到「永生」——周昆:通往「數實共生」之路致謝
精彩書摘以科技之力鑄造強國之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薛其坤在得知楊教授寫了一本關於科學的書時,我感到有些驚訝。作為長期在企業中工作的高管,他為什麼會傾注這麼大的熱情和精力關注科學?這背後當然有企業高管的情懷動因,正如騰訊2018 年設立「科學探索獎」,2022 年又推出了「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這都體現了騰訊作為一個企業對科學的熱愛和崇尚,以及在科教興國戰略與民族復興偉業中的責任與擔當。但落到個人,楊教授對科技工作的投入還是令我感慨,尤其是我讀完書稿之後。本書記錄了15 個優秀青年科學家的故事,他們都是「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其潛力和成績早已被學界認可。而楊教授帶領團隊對他們的經歷進行一番挖掘,讓更多的讀者得以了解科學的奧秘以及展望世界未來的樣貌。楊教授說這是一趟硬著頭皮進行的科學之旅,但我從書中看到的更多是他不虛此行的激情。這本書從社會視角出發,描述科學家的研究和他們逐步成長為中國科學界中堅力量的歷程,充分體現了科學家當下肩負著國家、時代和人類的使命。這也讓身為一個科教工作者的我感到驕傲。考驗民族智慧的重大機遇我是做實驗物理的,在量子領域有些研究。量子的概念,是100 多年前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來的。量子力學的建立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從宏觀深入微觀,是近400 年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革命性飛躍。在第一次量子革命期間,人們發現了一系列的量子效應和量子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現代信息技術,塑造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到了21 世紀,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我們對量子世界的理解更為深入和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實現了主動設計構建量子系統的躍遷,推動了如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等第二代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以第二次量子革命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輪廓。雖然中國目前在量子領域處於世界第一方陣,第二次量子革命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道阻且長,但這將是我國幾百年來第一次有能力、有基礎全面介入和參与的一次技術革命,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一次重大機遇。我認為,這既是一次重大機遇,也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的大考,科學家更是責無旁貸。科學家的品質靠什麼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我想,本書中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很好地給出了答案。基於我的親身經歷,我認為,在科學研究取得突破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是必要的。第一,必須經歷過良好的科學訓練,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對相關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對專業實驗技術、儀器和方法的駕馭爐火純青。第二,必須具備探究自然奧妙的強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強大願望,必須具備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百折不撓、追求極致。第三,科學家要胸懷祖國。只有抱著獻身祖國建設的遠大理想,才能做出推動社會發展,甚至改變國家、改變世界的偉大成果。當年,我們進行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需要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作為支撐。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沒有經濟條件支持重大科學研究,那時,即便有非常好的想法思路,也沒有條件做出重大的成果。現在,因為國家的強大,科技生態的不斷優化,我們才有機會趕上重要效應的發現。書中15 位科學家的故事,也同樣在復刻我們的這一經歷。他們既聰明又勤勉,他們大?假設又謹慎論證,他們從前輩身上汲取力量又不懼挑戰權威,他們在抓住了時代機遇的同時,也在為中國科學的未來蓄能,為人類的明天創造著更多的可能性。路在何方楊教授談道,這趟難度係數很大的科學旅程,驅動力之一,是焦慮,對自身和人類處境的焦慮。是的,一個做企業的人對科學感興趣,說明科學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之一。這是科學之幸,也是科學之責。比如能源環境問題。如今科學家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做到地球幾億年做成的事——尋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按照目前的發展水平和用量,石油和天然氣估計將在50 年後耗盡。如果半個世紀后,我們的化石能源用光了,我們能找到新的能源支持現代工業和技術嗎?人類社會花了200 年的時間實現了三次工業革命,為了保持當前的工業發展成果,我們不得不在化石能源枯竭之前找到解決方案。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球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聯合起來才能完成。這也是我樂見楊教授這趟科學之旅的更深層的原因。科學家為世界帶來新知,其他領域的智識也在滋養科學。我常建議科學家要有務實精神,要學習經濟學,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商業的力量,對科學家來說,提供成本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使得在實驗室里得到驗證的成果最終能被市場接受,這也是一種科學價值的創造。說到底,科學研究和商業管理有異曲同工之處,那便是對資源進行創造性的「整合」,發現「價值」,提升「價值」。楊教授對科學的發問和探尋,同樣也在豐富科學家創造價值的角度,為科學界帶來啟發。目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在於我們能否真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於中華民族能否湧現出更多書中這樣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和如騰訊一樣的優秀企業。我再次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期待更多的社會力量關心科學事業,為科學昌明帶來更多力量,以科技之力鑄造強國之基。
前言/序言至少,我們在為此做些事文|楊國安這次與基礎研究科學家的探討使我發現,之前很多企業基於現有技術的研發管理,不能完全適用於前沿科技的探索,因此必須賦予這些科學家更高的自主性,更多地尊重他們的專業性,以及更加包容失敗的可能性。另外,有些技術或發明,即使實驗證明有效,也發表了世界頂級文章,但距離產業化、商業化依舊很遙遠。如果科學家能夠連接到負責任的企業家和有眼光的投資者,那麼科研服務世界和人類的概率及效率就會大大提升。踏上這趟科學之旅我的姐姐患有帕金森病,對於此病,沒有什麼太有效的藥物,她只能以運動復健來維持身體的機能,盡量減緩病情的發展。她的神志清醒,但身體不受控,生活中多有無奈。我和姐姐很親近。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對人生存質量的蠶食每天都在緩慢發生:她對生活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病情的發展,逐漸消退;她逐漸放棄了旅行作為生活內容的選項,甚至不那麼愛出門了。這些我都看在眼裡。我問過許多醫生,知道這幾乎是無解的。我時常為姐姐感到難過,同時也會焦慮,相近的基因是否也會在未來把我拖入這個疾病的泥潭?這是我們生活所面臨的境況。物質生活的改善讓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如果疾病襲來,尤其是那些科學尚無法解釋或者應對的疾病找上你,那麼壽命便只剩下一個時間概念,沒有質量和快樂可言。而更讓人焦慮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正在逐步陷入「疾病」。這些年,我去了全球許多地方,所到之處人們無不在討論氣候變暖、缺水、新的疾病面對這些幾乎不可逆的變化,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怎麼辦?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尋找解法,我也思索良久,我想最關鍵的密鑰就藏在科學之中。我女兒是生命科學方向的博士,她研究基因,也研究免疫,我常感嘆神奇,但無法與她深入交流,她們的專業壁壘實在太高了。我個人不是理工科出身的,但我對於科技改變世界這個信念堅定不移,對未來10 年、20 年甚至更長時間,科技會帶我們去向哪裡,還是非常好奇的。但對於科學論文,我不敢輕言看懂,不過騰訊多年來資助的「科學探索獎」獲獎者中,有一批前沿的、頂尖的中國青年科學家,我何不跟他們交流?如果我跟他們進行對話、學習和碰撞,會發生什麼?當然,我不否認這裡有我的一點私心。對女兒工作的好奇、期待更多理解,對姐姐乃至自己未來生活質量的焦慮,都是使我出發踏上這趟科學之旅的動力。基礎科學是發展的路標踏上這趟科學之旅,背後有著生活和事業經歷,個人與國家、時代的多重因素。就很多個人而言,它是勇敢且必要的。產業界人士始終對基礎科技突破保持著高度敏感,因為其中可能孕育著全新的產業機遇。最近Open AI 在通用人工智慧的突破,埃隆·馬斯克對航天科技、腦機互動、高速交通等的探索,都是很好的例子。中國企業界的領軍人物,同樣非常關注基礎科學的研究和產業應用的可能性。2021 年10 月,王小川在卸任搜狗CEO(首席執行官)時說:「往後20 年,我希望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盡一份力。」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2021 年發給股東的信中也表達了他「退休」后的打算:「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2017 年1 月,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特別打造的「科學企業家」成長計劃正式啟動,五十余位上市公司及行業領軍企業的董事長、產業投資人成為首期項目學員,他們的第一課是:什麼是科學?產業界關心科學也跟大環境必然相關。英特爾聯合創始人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總結過「尾燈理論」,即「在霧中駕駛時,跟著前車的尾燈燈光行路會容易很多。但『尾燈』戰略的危險在於,一旦趕上並超過了前車,就沒有尾燈可以為你導航,你就容易失去找到新方向的信心與能力」,這用以說明「做一個追隨者是沒有前途的」。對一個國家而言,基礎科學的投入和發展,絕對影響其未來中長期的競爭力。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從低廉勞動驅動到投資驅動,從早期的技術模仿和改良的「跟跑者」,到今天已經有實力可以探索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