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教育的困境 (美)山姆.溫伯格 978754323234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格致
NT$39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美國歷史教育的困境
ISBN:9787543232341
出版社:格致
著編譯者:(美)山姆.溫伯格
頁數:2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6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和歷史教授山姆•溫伯格對於美國歷史教育沉痾困境的深入思考。山姆•溫伯格認為美國歷史教育已經陷入了這樣的兩難困境:或是讓歷史教育延續枯燥無味地死記硬背,或是輕易地把歷史教育的權力交給網際網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作者批評了當下的美國歷史教育模式,並提供了一份他和他的同事是如何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進行歷史教育的範例。

內容簡介
網際網路信息總是觸手可及,歷史老師該怎麼做呢?首先,不能再堅持過去幾十年來讓學生們接受「讀完一章並回答問題」的學習狀態。如果我們想要培育能夠篩選大量信息並區分事實和假象的學生,我們必須明確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批判性思維工具。作者從一系列研究和教學實驗中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發現,即歷史思維與備考式的記憶能力無關,只要細心關注歷史信息和培養歷史意識,我們就都可以擁有批判性的歷史思維。

作者簡介
斯坦福大學瑪格麗特·傑克斯教育與(榮譽)歷史講座教授,她的研究集中在歷史學、認知科學和教育學的交叉領域,她撰寫的大量文章發表在《紐約時報》《時代》和《史密斯雜誌》上。2002年,她的著作《歷史思維和其他非自然行為:描繪過去教學的未來》獲得了美國獨立學院與大學協會頒發的弗雷德里克·W 內斯獎。

目錄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當下困境
1 為歷史瘋狂
2 致悼十億美元
3 鑒識津恩
第二部分 歷史思維有別於超群記憶
4 顛覆布魯姆分類學
5 喬治•華盛頓所思何意
第三部分 數字時代歷史思考
6 逐間教室改變歷史
7 為何谷歌無以拯救我們
第四部分 結論:歷史之望
8 「美國名人」:美國名人堂嬗變
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10年10月,《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篇關於四年級課本「我們的弗吉尼亞:過去和現在」的報道。該作描述了非裔美國人在內戰中扮演的角色。若各位讀者為電影迷,看過《光榮戰役》,知道馬薩諸塞州第五十四志願軍步兵和18萬為聯邦效忠的非裔美國人的故事,就會知道戰鬥部隊10%以上軍力由其組成。你可能會認為這就是該作焦點。那麼,你錯了。《我們的弗吉尼亞:過去和現在》向弗吉尼亞四年級學生提供未必準確的歷史信息:「數千名南部黑人參加了南方聯盟戰鬥,其中包括「石牆」傑克遜指揮下的兩個營隊。」這一說法若屬實,則此情形必然在南北戰爭爆發之時發生,因為「石牆」托馬斯·傑克遜已於1863年5月10日喪生在北卡羅來納州第18步兵團的友軍炮火下。
長期以來,眾所周知,南方軍隊強迫奴隸充當廚子和勞工,為全副武裝的軍隊提供後援。很多這樣的案例耳熟能詳。我們甚至零零散散地存有奴隸身著制服坐在主人旁邊的照片。但是,這並非我們所要說的。我們正在談論的是,僅在傑克遜領導之下,就有數千名黑人士兵正式集結,而在其他將軍領導下,又有數千名黑人士兵接受武器訓練、組織成營,並接受訓教為南方而戰。我們要說的,是被奴役的黑人自願冒著生命危險,以便繼續被奴役。
常識告訴我們上述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從南部聯盟得到的唯一一份關於徵召非裔美國士兵的文件撰寫于戰爭末日。這是李將軍在阿普馬托克斯投降前不到三周時作出的最後努力。如果成千上萬的黑人已經為南部聯盟武裝起來,那麼南部就不必在1865年3月23日頒布14號令,試圖把黑人士兵徵召到南部戰事中去。即使在戰爭後期,這項提議仍如此具有爭議性,以至於其提出者被迫發布免責聲明:「本法中的任何規定,均不得解釋為授權改變上述奴隸應對其主人承擔人的責任關係。」
《我們的弗吉尼亞:過去和現在》於何處可尋到史料支持?我們所能想到的每位內戰研究領域的著名歷史學家均否定了上述說法。沒有任何文件支持這種違背常識的說法,筆者甚至想補充一句,這種說法簡直違背人性。奴隸為何而戰?為其被囚禁的權利而戰嗎?當被問及資料來源時,作者喬伊斯·馬索夫(Joy Masoff)告訴《華盛頓郵報》,她是在網際網路上開展的研究。她的出版商——五池出版社,將馬索夫查閱過的鏈接發至《華盛頓郵報》。其中,一些鏈接關聯了南方聯盟退伍軍人之子網站,「這是一個愛國、歷史悠久,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組織,成立於1896年,致力於緬懷南方聯盟士兵和水手的犧牲,並保護南方文化。」
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對馬索夫女士的粗心大意感到震驚。不幸的是,她的「斷言」最終寫入了供學生閱讀的書本。不過,筆者倒想提出一己之見,想來我們和喬伊斯·馬索夫也並無太大不同。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去圖書館意味著打開筆記本電腦,確保有無線網路可連接。上網搜索信息與上一代人學習研究的方式截然不同。彼時,圖書館和檔案館代表著寧靜平和。11歲時,筆者在圖書館完成了第一份研究工作,一份由戴安·艾比老師布置的關於百慕大三角的報告。這是一位「無人可與其相比」的六年級老師。筆者乘坐城際巴士前往家鄉紐約州尤蒂卡的一座宏偉建築,內有科林斯柱。圖書管理員語調平和,展示了卡片目錄,給了一支沒有橡皮擦的短鉛筆,並教筆者記錄下引人潛入書海的神秘數字串。顯然,某物經由印刷並非意味著具有真實性。這是艾比夫人1969年教給我們的。同時,我們也常常賦權給那些資深人士。我們仰仗他們確保所讀之書具有準確性,在進入我們的視線之前,已經過評判。我們中只有少數人能著書立說,大多數人都在讀取他人所造信息。
我們現在所處現實與以往截然不同。網際網路賦予眾人特權,創建網站無需許可。在YouTube上發布視頻無需認證;在Instagram上發布圖片無需批准印章;在微博上隨心發布——看看美國總統就知道了。去吧——當個作家!你是否能走紅,取決於廣大網民而非主流知識分子的認可。在這個谷歌無所不在的社會裡,我們面臨的最為關鍵的問題並非如何獲取信息。我們有好用的瀏覽器、無數的信息。但是,有了這些我們能做什麼?網上「萬靈油」推銷員與來源可靠的銷售者爭奪著我們的忠誠。我們能分辨出真偽嗎?最近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不能。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筆者的研究團隊測試了12個州的學生,分析了7804條作答。這些題目測試了網民的推理能力,學生判斷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中信息流的能力。初中、高中和大學中每個學段,研究者都遭遇了令人既吃驚又沮喪的相同情況。年輕人對網上信息的推理能力可用一詞概括:不容樂觀(Bleak)。
初中階段,82%的學生無法分辨廣告文字和新聞故事。近70%的受訪者無法解釋為何會質疑一位銀行高管撰寫的關於新生代需要財務建議的文章。儘管對社交媒體很在行,但3/4的高中生還是忽略了一個重要信息,「臉譜」(Facebook)已用藍色對號標記出了其已驗證過的賬戶。相較已核實的新聞,30%以上的人更加相信假新聞。有張「核花」截圖,據說拍攝於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現場附近。看過此圖后,四成人認為這是破壞環境的「有力證據」。可是,照片中並無任何跡象表明這是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拍攝的——甚至是在日本拍攝的。
如果網站隱藏了其贊助商,大學生就會難以作出判斷。我們讓大學生瀏覽MinimumWage com網站,這是就業政策研究所的項目,其自稱為非營利組織,贊助的研究不受黨派控制。只有不到10%的大學生能夠說出就業政策研究所是華盛頓特區說客的台前群體,或者正如《沙龍》(Salon)頭版頭條所言,「產業公關公司擺出了智囊團的姿態!在「就業政策研究所」中搜索「資金」一詞,會出現《沙龍》上刊發的文章,以及其他一系列言論。大多數學生的瀏覽足跡則從未超越過該網站。
問題不僅存在於學生,你我皆如此。如果你認為筆者是在危言聳聽,想想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市郊外里亞爾托的事。受到新頒布的共同核心國家標準啟發,中學教師開發了一項考試。上述標準承蒙4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教育改革所付共同努力。八名教師上網挑選了一組他們認為論點「可信的」的文章。每篇都代表著對具有歷史爭議問題的不同立場。爭論的問題是納粹大屠殺。教師要求學生們閱讀系列文章后撰文討論大屠殺是真實的,還是猶太人世界為「政治和金錢利益」而編造的「宣傳工具」。交給學生的「可信」文章之一來自bibleclients com au,這是一個澳大利亞反猶網站。如果根據文章《大屠殺是一個騙局嗎?》,那麼,《安妮日記》(Diary of Anne Frank)就是假的;成堆屍體的照片實際上是「被謀殺的德國人,而非猶太人」;還有諸如《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佐證(為何)所謂的大屠殺從未發生過》這樣的文章,許多學生認為此文最為令人信服。「沒有事實證明有毒氣室。」一名學生寫道,句中甚至有拼寫錯誤。另一位寫道:「從我得到的證據來看,這是顯而易見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想。」第三位則斷言:「我相信這事是假的,根據第二份資料,這件事是被誇大了的。我覺得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服我這件事是個騙局。」最後一名學生的文章得到了30分中的23分。老師則評論說:「你很好地利用了證據來支持你的主張。」此事傳出后,里亞爾托學校董事會召開了緊急會議。他們命令教師在洛杉磯的西蒙·維森塔爾寬容博物館接受「敏感度培訓」。董事會推測此事源於涉事教師對猶太人的敵意,他們需要消除偏見。
筆者認為這是對該問題的嚴重誤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教師具有強烈種族主義、偏見或偏執。筆者猜想他們的敏感性訓練需要「對症下藥」。筆者認為他們錯在沉浸於網路言論之中,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將虛假文字等同於正當的歷史證據。筆者預感到,如果事件主題是黑人邦聯,甚至是任何歷史問題,只要虛假消息來源足以掩蓋真實信息,他們就會設計出類似任務。
這些教師同其學生一樣,像喬伊斯·馬索夫一樣,像我們大家一樣,生活在一個我們已無力跟上信息製造和傳播方式變化的時代。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偽學者們按需炮製的歷史,他們以補充信息和Photoshop圖像佐證其充滿欺詐的觀點。世人躑躅此刻,為其發明的工具所操控,而非反之。此外,加之共同核心國家標準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所獲一星半點的專業發展,這些便是一場「災難」的所有要素。里亞爾託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所有資料均由網際網路提供。
歡迎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在此學習過去!這裏,不僅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老師和教科書作者都將成為虛假歷史的犧牲品。在類石器時代,信息素養意味著破譯《期刊文學讀者指南》(Readers』 Guide to Periodical Literature)中的象形文字。當時的挑戰是如何定位信息。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我們則面臨著迥然不同的問題:應該相信什麼信息?可悲的是,我們尚未準備好答案。我們的教育體系不是教人如何駕馭此種免費數字化教育,而是重蹈覆轍,卻期待著不同結果。不久前,想查閱喬治·華盛頓的通信,就必須飛到華盛頓特區,討好國會圖書館的檔案管理員。如今,坐在廚房餐桌旁,12歲孩童只需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登陸華盛頓文件。但是,學校測試時,這些12歲孩童在蘋果手機上檢索答案的速度比從記憶中可要快得多。
誇大其詞?削尖鉛筆,找出加布里埃爾·普羅瑟和本傑明·吉特羅的成就吧。普羅瑟在1800年煽動了一場以失敗告終的奴隸起義。吉特羅發表了一份社會主義通訊,並於1920年根據《紐約無政府罪行法》被定罪。我們中間很少有人會就此睿智作答——已經全然忘記了睿智。然而,這兩位主人公卻都出現在全國教育發展測評高中生史實測試中。沒錯,教育發展測評。
我們採用了「閱讀本章回答後續問題」教學法,這為學生提供了熟悉的舒適區,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這種教學法通過閱讀教科書中去除模糊性的敘述,教授學生如何區分事實和虛構。這簡直就像讓一個從未冒險出過池塘的游泳者去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游一樣。面對此起彼伏的論點和反訴(當然,來自校外世界),現有練習為學生做好了「淹死」的準備,而他們卻如此這般趨之若鶩。里亞爾托報道發出后一周,筆者在一所大型州立大學發表演講。演講在一個老式圓形劇場里,教授站在樂池裡,抬頭看著一排排學生。筆者凝視著那片被打開的筆記本電腦遮住半邊臉的人海。講到上文那些否認大屠殺的中學教師時,學生們倒吸了一口氣。然後,筆者直指希特勒歷史博物館網頁,該館竟聲稱是「非偏見、非盈利,致力於研究和保存世界歷史的博物館。」當筆者問及「你們中有多少人使用網際網路開展研究?」時,所有人都舉手了。「如果你能到前面來,點擊一下,讓我看到這個網站歸誰所有,就繼續舉手。」就像體育賽事上的人潮一樣,這些手放下了(包括前排那些心存困惑的教師)。聽聞筆者此言之時,這些戴著棒球帽坐在後排的大學生們,可能瀏覽了Facebook、Twitter和ESPN,結果卻沒有點擊。
科技之影響遍及現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于這些變革之中,學校和我們所教之物卻仍停留在過去。本著闡明了我們如何讓自己陷入困境,以及應該如何擺脫困境。本著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當下困境。第1章講述了我們在年輕人身上所施花樣。測試業在學生尚未來得及削尖鉛筆之前,就裝配好系統,讓他們看起來呆若木雞。第2章講述了聯邦政府在2001年至2012年間花費10億美元將歷史教學引入21世紀,投入卻付之東流。第3章講述了為削弱美國歷史敘述中沙文主義色彩,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之作《美國人民史》(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