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域世界史-瘋狂旅行者-一種精神疾病的誕生與消散 (加)伊恩.哈金 978754582291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書店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共域世界史-瘋狂旅行者-一種精神疾病的誕生與消散
ISBN:9787545822915
出版社:上海書店
著編譯者:(加)伊恩.哈金
叢書名:共域世界史
頁數:29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62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現代科學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新實驗主義」開創者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學代表作:總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礙會傳染。醫療社會史名家余新忠X精神疾病專家徐一峰聯袂推薦!
★走進第一個瘋行者的生命世界,展現19世紀神遊症「大暴發」的歷史圖景:迷失自我的神遊患者阿爾貝•達達,堅持自我的專一醫者菲利普•蒂西耶、精神醫學宗師夏爾科、癲癇和?症的醫學之爭,盛產瘋人的雙重意識之城波爾多、浪漫旅行和無序流浪的文化意涵、受到監控、無所遁形的歐洲大陸、試圖逃脫庸常、釋放自我的中產階級
★橫跨精神醫學、科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多個學科,開創性地定義暫時性精神疾病的概念,揭示催生瘋癲的社會「生態位」!從19世紀的歇斯底里、神遊症到20世紀的多重人格,這些流行一時的狂症是真實存在的精神疾病還是不由自主的對號入座?究竟是什麼因素,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製造發瘋的方式?
★飽含同理之心,追問困擾現代心靈的深層問題: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驚恐障礙、進食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當今的我們是否越來越不正常,未來的我們能否治愈這些疾病?「希望藉助更多知識、更多技能,人類能在道德上和生理上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狀況只會反覆念叨一個流行短語、一個時髦詞彙,一切終將是徒勞無益的。」

內容簡介
一個迷失自我的魔怔行者,一位堅持自我的專一醫者,拉開一場流行瘋病的序幕
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種奇怪的傳染病似乎從法國波爾多蔓延開來。數十位男性發現自己在無知無覺的狀態下漫遊歐洲,明明心裏沒有目的地,卻穿越國境,乃至跨越大陸,最後或被警方拘留,或被關進瘋人院。當時的醫生診斷其患有「神遊症」。在本書中,現代科學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學哲學家伊恩•哈金創造性地考察了這一鮮為人知的瘋狂旅行流行病。他橫跨精神醫學、歷史學、科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多個領域,不僅講述了第一個「瘋行者」阿爾貝•達達耐人尋味的人生故事,而且探索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問題,包括精神障礙的真實性、催生瘋癲的社會「生態位」,以及這個一百多年之前的案例對備受精神疾病困擾的現代世界的意義。

作者簡介
伊恩•哈金(Ian Hacking,1936—2023),現代科學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新實驗主義」開創者,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獲加拿大勳章、霍爾貝格獎、巴贊獎等榮譽。研究方向橫跨概率學、實驗物理學、語言哲學、邏輯學、精神病學等多個領域,開創性著作包括《概率的突現》《表徵與干預》《馴服偶然》《重寫靈魂》《瘋狂旅行者》等。憑藉卓越的創造力,他不僅架起了多個學科之間的溝通橋樑,更改變了公眾對人類生活中科學問題的討論:要理解現今科學為何如此,僅知道它是「真實」或被「確證」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它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
傅益東(1987—),江蘇宜興人,歷史學博士,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史、醫療史、精神衛生史。

精彩書評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史學會醫療社會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余新忠:
這是一本令人感到新奇,同時也促人深思甚至大開腦洞的著作,一本兼具趣味性和學術性的好書。它不僅向讀者展現了人們日常較少關注的一個個瘋人的奇特故事和他們的生命世界,而且還提出了「短暫性精神疾病」「(社會和精神)生態位」等前沿而具啟發性的新術語。更為重要的是,本書還啟發我們,如果繼續沉溺於由此引發的「現實存在」還是「社會建構」的爭論,可能無益於真正消除那些「病人」的疾病和苦難,反而可能製造新的疾痛。只有進入他們身體和心靈的生命世界,理解其所處的「生態位」,然後依靠科學的力量給予對症干預,才有可能超越爭論,給人類的健康和快樂帶來更多福音。
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腦健康研究院院長,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徐一峰:
多重人格、歇斯底里、神遊症、催眠、精神分析、癲癇圍繞第一個「神遊症」病例,《瘋狂旅行者》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引人入勝的精神病學史畫卷:啟蒙理性對瘋癲的構建,是否否定了將漫無目的的旅行當作逃遁及發現自我的隱喻?文化、種族、權力、社會建構,或哈金更喜歡使用的「生態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今天,雖然多重人格、神遊症統一歸類在「分離性障礙」之下,改頭換面、各安其所,我們對它們依舊所知甚少。本書讓我們重新踏入精神疾病名稱由來及遭受污名化的發展歷史,反思其對當今世界的意義。
《紐約時報書評》:
哈金不僅以罕見的同理之心和典雅風格寫作,他還利用自己的哲學功底,讓這段醫學史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們的共鳴。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第一位神遊症患者
第二章 歇斯底里症還是癲癇?
第三章 生態位
第四章 五個問題,五個答案
附錄一什麼困擾了阿爾貝?
附錄二流浪的猶太人
附錄三德國的「遊盪癖」
文獻一阿爾貝的講述(1872年至 1886年 5月)
文獻二接受觀察的阿爾貝(1886年 6月至 1887年 2月)
文獻三《夢》(1887年 5月至 1889年 9月)
文獻四致病之夢(1892年)
文獻五實驗(1888年和 1893年)
文獻六尾聲(1907年)
註釋
參考文獻
疾病術語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第一位神遊症患者(節選)
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去年 7月的某個清晨,我們注意到皮特醫生的病房裡有位 26歲的年輕人在?床哭泣。他剛經歷了長途旅行,徒步歸來,已是筋疲力盡,但這並非他哭泣的原因。他哭泣,是因為一旦被那種渴求佔據,他便難以自控地踏上旅途,為此不惜拋棄家庭、工作和日常生活,以最快的速度行走,有時每天步行 70公里,直到最後流落街頭、被捕入獄。 」
我們的故事從波爾多那歷史悠久的聖安德烈醫院的病房中開始。年輕人的名字叫做阿爾貝,他是當地煤氣公司的臨時工,也是本書所提及的第一位神遊症患者(fugueur)。他因在阿爾及利亞、莫斯科、君士坦丁堡的離奇遠遊而盡人皆知。他沉迷於旅行,幾近著魔,然而總是不攜帶身份證件,有時連身份證明也沒有;他不知自己是誰,不知為何旅行,只知下一站行往何處。當他「蘇醒」時,他幾乎不記得自己行之所至,但在催眠狀態下,卻能回憶起那些逝去的浪跡時光。
關於阿爾貝的醫學報告起初在波爾多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流行病,染病者掛帆出海、所向無前。熱潮很快蔓延到巴黎,接下來是整個法國、義大利及至德國和俄國。「神遊症」(fugue)本身成了一種醫學意義上的疾病,攜帶著類似於「流浪癖」(wandertrieb)這樣的俗語標籤,也有恰如其分的拉丁語或希臘語標籤,如「漫遊自動症 」(automatismeambulatoire)、「主觀性自動症 」(determinismoambulatorio)、「旅行狂熱症」(dromomania)、「漫遊症」(poriomanie)。神遊症,也就是在神志不清狀況下進行的怪誕不經的旅行,一直為世人所知,但直到 1887年,隨著一篇醫學博士論文的發表,其所意指的瘋狂旅行才成為精神錯亂中某種特定的、可診斷的類型。
阿爾貝的離奇經歷是一個流浪漢式的冒險,其中不乏痛苦感傷,但為何如今舊事重提?因為我們被精神疾病所困擾,這種疾病更多傾向於神經質( neurotic),而非精神質( psychotic),且我們力圖探明其中哪些是裝腔作勢,哪些受文化塑造,哪些被臨床強化,哪些又是盲目模仿綜合征,以及哪些被我們要言不煩、隱晦其詞地歸結為——真實。我們對精神障礙群體深感困惑,覺得他們的癥狀既是後天形成,又是與生俱來的;既含道德屬性,又帶神經病學的內涵。
例如經前綜合征(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它到底是一種生理紊亂,還是一種以男性為主的精神病學家寫進疾病分類學的東西,以此來應對煩躁易怒的女性患者?兒童煩躁症絕不罕見,接下來發展為多動症( hyperactivity),然後是注意缺陷症(attention deficit),再接著便是注意缺陷性多動綜合征(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於是只能由醫生開處類固醇藥物利他林( Ritalin)。這真的是精神障礙嗎?或者是一種文化所要求的精神病學的產物,這種文化想把困擾父母、老師、校車司機以及其他所有群體的每一個煩惱都醫學化?又如厭食症( anorexia)和貪食症( bulimia)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帶來深重不幸。儘管痛苦顯而易見,但我們是在談論女性美的刻板印象——輔之以對父母的反叛精神——產生的不當行為,還是在談論一種「真實的精神障礙」?
多重人格障礙(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現在被稱為分離性身份認同障礙(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它困擾著 5%的大學生,同時也困擾了 5%的入住急症照護室的成年精神病人,它是「一種真正的精神實體,一種真正的精神障礙」,還是一種由臨床醫生和媒體培養出來的,表達真實深刻的不安情緒卻不含醫學因素的自我放縱方式?
我們是否應認真對待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或間歇性暴怒障礙(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將大量暴力犯罪歸咎於這些精神病學意義上的實體?或者說我們是否應該將其看作法醫學的組成部分——司法和醫學合謀定義並控制犯罪因子,卻始終掩蓋作為犯罪關鍵因素的系統性匱乏?
不僅僅是過去的神經官能症( neuroses)這一指稱的真實性遭到質疑。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確切說是「精神分裂症人群」的概念亦是如此,它于 20世紀頭十年在瑞士被首次提出。相關診斷曾風行一時,但此後其影響力卻日漸消散。這不僅是因為代際更新的精神藥物使相關癥狀得到了極大的緩解,而且是因為在很多醫療司法轄區內實際診斷的比例也在明顯下降。大多數試圖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醫生都將其視為一種可怕的疾病,它對年輕人造成的襲擾尤甚,不僅擊垮了患者,還殃及其親朋好友。然而,卻總有人一再辯稱,此類病症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而是一種「科學錯覺」(scientific delusion)。誠然,癥狀表現呈多樣性,但 20世紀不同年代出現的癥狀集合也不相同,且尚不能找到這些癥狀產生的確切醫學證據。
我並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懷疑論者。我在本書中所講述的重點不是精神病( psychoses),而是那些曾經被稱為神經官能症的疾病。此類種種醫學實體或許會呈倍增趨勢。 1997年 2月 4日《紐約時報》的星期二「科學時代」板塊列出了這樣的標題:「怪人怪癖或是疾病」(Quirks,Oddities May Be Illnesses)。該標題緣起一本名為《陰影綜合征》(Shadow Syndromes)的新書,書中描述了亞臨床自閉症( subclinical autism)、抑鬱症( depression)等病症。當人們滿足某種病症的部分特點,但尚不足以被診斷患有該病症時,他們便會表現出陰影綜合征;同時,他們也會表現出「臨床顯性壓力和功能障礙」(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ress or dysfunction)。
上述觀點並不是來自精神病學家及其合著者。報紙引用了很多支持新診斷方式的論點,其中包括羅伯特 •斯皮策( Robert Spitzer)的好評,他領導的團隊編寫了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多版本官方診斷手冊《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DSM),包括 DSM III(1980)、DSM III-R(1987)和 DSM IV(1994)。
新的現實問題出現了。很多人使用《紐約時報》所提及的通俗形容詞,例如「古怪的」(weird)、「格格不入」(odd ducks)和「獃子」(nerdy)。我們中有些人從小在運動方面便不協調,一直不擅長結交新朋友。那麼我們是否患上了某種疾病(真實意義上的疾病!),在此情況下算是亞臨床自閉症嗎?對於多重人格,有些懷疑論者認為,鬱鬱寡歡者逐漸形成癥狀的過程,與醫生和媒體存在一定關係。對於陰影綜合征,毫無疑問醫生和媒體會助長當事人所體會到的孤獨感和笨拙感;這種行為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孤獨和笨拙感的體驗者有著成年累月的親身遭遇和切膚之痛,但我們是否可被定義為病人呢?最重要的是,專家們會把我們當作病人來對待嗎?我認為,答案將會懸而未決。
人們對舊問題熱情高漲,往往會帶來對新問題的滿腔熱忱。意識形態之論爭激情澎湃,例如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唯科學主義,精神病學和反精神病學。遊說活動者充滿精力,無論是在批准官方診斷手冊條目的委員會中,還是在試圖掌握自己問題的病患和他們的家人中。遊說活動時而沉寂,時而狂熱,而隱藏在這背後的問題讓人不得安寧。精神疾病作為實體存在,其合法性、自然性、真實性的證據何在?
路德維希 •維特根斯坦認為,心理學中存在各種實驗方法,也存在概念上的混淆。與之相比,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