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1 義大利白星出版社經典叢書——失落的文明,英法美德荷等16個國家出版。2 雄據東方的古代中國,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季風吹拂的古印度、吳哥,蔚藍海岸的古希臘、古羅馬,山海叢林的古墨西哥、印加,東西之間的以色列、古波斯,十本全系引進,陸續出版面市。3 以色列文明簡史+地圖史,也是文物展+古?旅行導覽。4 歷經迦南、古以色列、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階段,一直到以色列建國,追溯這片土地被多元文化與宗教影響的動蕩歷史。附有歷史大綱清晰呈現五千年歷史。5 探尋古代地圖中的聖地與聖城,《聖經》地圖、馬德巴馬賽克地圖、海圖、伊斯蘭世界地圖、近代地圖重構出不同階段的世界圖景想象。6 飛越以色列,航拍展示其壯美山河。再漫步耶路撒冷,穿梭于耶路撒冷的集市街巷、城門堡壘,從不同宗教的視角展示聖城:聖墓教堂、圓頂清真寺、猶太會堂7 遊歷聖地26 處古遺址,古代的猶太會堂、羅馬時期的繁榮古城、十字軍與希律王的堡壘、沙漠中的納巴泰古城恢宏的古文明在歷史的廢墟中依次浮現。8 精裝設計,內封壓印文明經典器物或圖像,書脊文字燙金工藝,展現歷史的典雅、厚重。9 內文進口超感紙全彩印刷,視覺、觸感舒適,色彩明麗,還原真實的歷史所見。10 400+高清圖片,遺址文物、宗教器物、壁畫建築,亦有城市人文、風景地貌、航拍攝影,古代地圖、水彩繪畫、遺址平面圖、手繪城市複原圖、手繪以色列古?地圖,多角度觸摸歷史的輪廓。11 超長幅精美手繪以色列古?地圖,重要遺址全部囊括,地名標註古今對照、中英對照。12 精選以色列博物館、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館藏品,亦有方濟各會聖經研究會博物館、希臘正教牧首區博物館等館藏珍品。13 在歷史里說文物,用文物證歷史。揭開博物館生硬的文物標籤,讓文物回到鮮活的歷史文化背景,回到安放它的大地風土、殿宇陵寢。14 圖文結合、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附有註釋,適合各個年齡段的歷史、文物、遺址愛好者。
內容簡介《以色列》將從史前開始回顧以色列的文明史,並從《聖經》地圖、海圖、伊斯蘭世界地圖、近代地圖裡,重構出不同歷史階段對聖地的認知。再跟隨航拍熟悉這片土地的山川地理,穿梭于耶路撒冷的集市街巷、城門堡壘,分別從三個宗教的不同視角發現聖城文化。之後,遊歷聖地26 處古遺址,古代的猶太會堂、羅馬時期的繁榮古城、十字軍與希律王的堡壘、沙漠中的納巴泰古城恢宏的古文明在歷史的廢墟中依次浮現。
作者簡介莎拉·科查夫是以色列的研究員、作家和編輯,生於1953 年,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了人類學和考古學,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了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如今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和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領域是19 世紀巴勒斯坦聖公會的歷史,撰寫了一本專著和許多相關論文。另外,她還在特拉維夫大學擔任《以色列歷史期刊》(Journal of Israeli History)的編輯,在基督教和聖地相關話題領域為媒體平台擔任顧問。
目錄前言 16第一章聖地歷史 25聖地歷史 26歷史大事記 29石器時代和銅石時代 38青銅時代:迦南人的時代 44鐵器時代:《聖經》中的族長時代 52巴比倫和波斯時期:流放與回歸 58希臘化時期:哈斯蒙尼王朝的興衰 60羅馬時期:希律王、總督和猶太起義 64拜占庭時期:基督教傳入聖地 76阿拉伯統治早期:伊斯蘭教的傳入 80十字軍時期:聖地重歸基督教懷抱 82馬穆魯克時期:聖地被歸還 86奧斯曼帝國早期:土耳其的統治 88現代以色列的誕生 90今日以色列 92第二章古代地圖繪製與印刷品 95《聖經》與聖地地圖的繪製 96源於3 世紀的地圖 96馬德巴馬賽克地圖 98伊斯蘭地理學家製作的地圖 102中世紀的宗教地圖 103波特蘭海圖 104第一批印刷地圖和地理集 107新發現和新地圖 114古舊地圖和印刷品中的耶路撒冷 116蘇格蘭畫家大衛·羅伯茨 120第三章 鳥瞰以色列 125第四章金色的耶路撒冷 145耶路撒冷的城牆、城門與城堡 146大衛城 152聖殿山 156錫安山 165橄欖山 167猶太人的耶路撒冷 168基督徒的耶路撒冷 180十字軍時代的聖墓 186穆斯林的耶路撒冷 192圓頂清真寺 198第五章聖地的歷史巡禮 205巴阿姆,加利利的猶太會堂 207蒙特福特,條頓騎士團的城堡 208阿卡,通往聖地的門戶 211薩法德和梅隆,神秘之地 220迦百農,福音的見證地 223太巴列,《塔木德》的誕生地 225塞弗里斯,加利利的首府 228拿撒勒、他泊山、迦南和塔布加,基督徒的精神家園 230貝特舍阿里姆,迷宮般的地下墓穴 232米吉多,世界末日之城 236多珥,腓尼基港口 244愷撒利亞,羅馬帝國的驕傲 247貝爾沃,約旦河上的城堡 255伯珊,羅馬帝國輝煌的見證者 261貝特阿爾法以及壯麗的馬賽克圖案 268伯利恆,耶穌的誕生地 270希律堡,希律王的宮廷堡壘 272庫姆蘭和《死海古卷》 276馬薩達,死海邊上的堡壘 280阿夫達特、馬姆希特和希夫塔:沙漠中的納巴泰人城市 293參考文獻 296
精彩書摘聖地歷史聖地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位置。該國位於一塊狹長的陸地上,西鄰地中海,東接山脈和沙漠。該國的海岸線筆直,天然錨地少,與南邊鄰國、北部鄰國以及從東邊穿越沙漠的游牧民族的關係深深影響了它。這片土地保留了幾個世紀以來眾多征服國的印記。這些印記存在於它的廢墟中,也存在於如今人們的生活里。這個國家之所以被稱為聖地,是因為它是西方文明兩大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伊斯蘭教也堅持認為聖地屬於他們。伴隨著征服者的更迭,聖地的名稱——或它的一部分——也隨著改變,同時它的邊界也發生著變化。在地理上,聖地通常被稱為巴勒斯坦(Palestine)。巴勒斯坦這個名字來源於希伯來語非利士(Peleshet或Philistia)。歷史上,這片土地一直被稱為巴勒斯坦,但自從1948年猶太人為自己贏得了獨立家園后,它被稱為以色列。以色列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猶太族長時代。該國地處兩種文化——南部的埃及文化和東部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之間的橋樑地帶,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從這裏流向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因此這片土地深受兩條古貿易主幹道的影響。兩者中沿海大道(Via Maris)更重要。它自埃及北上,沿海岸平地,越過低山山口來到米吉多(Megiddo),然後分成兩個支路,一支沿著海岸向上,另一支則穿過夏瑣(Hazor)直達大馬士革。第二條貿易主幹道是沿著約旦河東岸延伸的國王大道。我們對聖地歷史的了解基於幾個來源。對聖地遺?的考古發現提供了很多信息。在以色列,大多數考古挖掘都是在土丘(tell/tel,又稱台形遺址)上進行的。這些土丘由數千年來的碎片堆積而成。考古學家挖開這些土丘,一層又一層地揭開居住在這裏的人類的歷史。將給定層的含有物與聖地的其他文物發現進行比較,可以確定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的文化類型。對大量陶器、各類墓葬以及植物種子或動物骨骼等其他自然遺物的研究,都有助於確定某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冶金技術提供了很多關於戰爭如何進行以及科技發展的知識。很多關於聖地的歷史信息主要來自《聖經》。《舊約》和《新約》提到的475個地名中,許多可以與現有的考古遺址相匹配。人們甚至可以從《聖經》中提到的戰爭尋求到一些證據。其他來源包括古代歷史學家的記載。羅馬猶太人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可能是這片土地上最權威的歷史學家。埃及古墓中發現的碑文或諸如《阿瑪納信件》(el-Amarna Letters)等泥板檔案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提供了大量新信息,不時引發學者之間的激烈爭論。鐵器時代:《聖經》中的族長時代顧名思義,鐵器時代以新的冶金技術的發現為標誌,從公元前1200年持續到公元前586年第一聖殿被毀,這也是《聖經》中的族長時期。這個時期始於海上民族的入侵,而海上民族也包括沿巴勒斯坦海岸線行進的非利士人。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掃羅(Saul)的統治時間約為公元前1029—前1007年。根據《聖經》記載,掃羅擊敗了亞捫人、摩押人、亞瑪力人、阿拉米人和以東人,但被非利士人打敗,在基利波山(Mount Gilboa)附近的戰鬥中喪生。掃羅的繼任者大衛曾在孩提時殺死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大衛在他統治的40年間成功地統一了以色列的各個部落。他的繼任者所羅門進一步鞏固了王國,使耶路撒冷的聖殿成為宗教崇拜的中心,並在夏瑣、米吉多、基色和伯和侖(Beth-Horon)建立了一些堅固的城堡。所羅門死後,他的王國被一分為二。他的兒子羅波安(Rehoboam)成了猶大王國的國王。尼巴特(Nebat)的兒子耶羅波安(Jeroboam)則統治著以色列王國。公元前923年,埃及國王示撒的入侵進一步削弱了這個分裂的國家。根據阿蒙神廟發現的銘文,示撒征服了耶路撒冷、基遍(Gibeon)和米吉多城。南部的猶大王國一直在大衛家族的統治之下,而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卻經歷了9個不同的王朝。北方王國最強大的統治者之一是暗利(Omri),他建立了撒瑪利亞城,並把它作為王國的首都。直到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人征服。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的年譜證實了以色列的十部落被外國殖民者驅趕和流放的故事。儘管亞述人在20年後試圖征服耶路撒冷城,但被希西家(Hezekiah)國王擊退。然而巴比倫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耶路撒冷城于公元前598年陷落。約雅敬國王被殺,他的兒子和1萬名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巴比倫人扶植西底家(Zedekiah)做國王。然而,屈服於同胞的巨大壓力,而且埃及也承諾幫助,西底家決定對扶植他的巴比倫發動反叛。經過兩年的圍攻,巴比倫人佔領了耶路撒冷城。西底家的兩個兒子在他面前被殺,他的眼睛被挖出來,最後被擄往巴比倫。耶路撒冷的城牆被夷為平地。《聖經》中的這些敘述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考古記錄中得到證實。鐵器時代的名稱來自隨冶金技術進步而來的鐵器冶鍊,由於以色列人的主導地位,它也被稱為以色列人時期。然而,其他民族在這一時期也發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南部海岸的海上民族和北部海岸的腓尼基人。在鐵器時代之前,由於海上民族的入侵,埃及人的控制明顯減弱。受埃及人影響的迦南文化也同樣陷入急劇衰退。迦南的許多城鎮被摧毀,其中包括夏瑣和拉吉。這主要歸咎於環境因素,特別是連年乾旱使敵對民族在該地區獲得了立足之地。非利士人和其他海上民族進入南部沿海平原。以色列人在中部山區建立了據點。迦南人和他們的近親,即航海的腓尼基人,控制了巴勒斯坦北部和北部沿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區。約旦河以東,以東人、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勢力不斷增強。以色列人憑藉在《聖經》中的核心作用尤其吸引考古學家的注意。然而,這並不是說對以色列人的起源已經達成了任何共識。除了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220年的麥倫普塔赫石碑提到法老對以色列民族的勝利外,《聖經》之外的任何資料都沒有告訴我們關於以色列人的起源的事實。也沒有考古學證據表明以色列人起源於聖地之外。此外,很難將以色列人的遺址與同一時期的其他民族的遺址區分開來,如基遍人、耶布斯人或亞瑪力人。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得出一些非常普遍的結論,即以色列人形成了主要由農民和牧民組成的定居社會,他們生活在小村莊里,許多習俗與他們的迦南鄰居相同或相似。在王國建立時期,考古記錄更加清晰。除了《聖經》之外,還有其他資料,如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文獻,或寫在牆上的銘文或刻在陶器碎片上的銘文。這些銘文提供了關於行政組織的信息。在考古證據中,我們發現了許多設防的城市定居點以及精英階層使用的奢侈品,有相當多的跡象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所羅門國王的統治下,耶路撒冷修建了防禦工事,如今只有一段城牆被發掘出來。所羅門最好的防禦工事可以在夏瑣、米吉多和基色找到。在這三個城市以及拉吉和阿什杜德的挖掘過程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六室城門。這些遺址也都有所謂的所羅門的馬廄。這類建築的傑作是在米吉多發現的。在夏瑣、別是巴和內蓋夫的馬索斯遺址(Tel Masos)也發現有類似的建築。雖然《列王紀上》第1—7章詳細描述了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的宏偉宮殿,但同一時期在米吉多修建的其他宮殿沒有保存下來。猶大王國和以色列王國成為明顯的城邦社會,它們的首都,即猶大的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撒瑪利亞,都有很大發展。其他主要城市如拉吉的規模只有耶路撒冷的1/8。這些城市是在鐵器時代後期建造的,很明顯是為了應對亞述人的入侵。鐵器時代的主要攻城武器是撞錘,所以主要城市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