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人文大講堂-《形而上學》講演錄 ISBN:978730031871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美)余紀元 叢書名:守望者 頁數:4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9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講演錄》根據余紀元先生於2011年夏天在山東大學哲學與發展學院講授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它儘可能地保留了先生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講課風格,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課程涵蓋了形而上學的性質,範疇與being,本體與屬性,作為being的being,變化、本體與主體,本質和形式,形式因、自然與目的論,潛能和現實,神學與形而上學的統一性等主題。文本包括《形而上學》的關鍵部分,以及《範疇篇》《物理學》《論生成與消滅》《論靈魂》《尼各馬可倫理學》等相關內容。在特定問題的討論中,課程還介紹了西方學界的相關論爭與新解釋。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課堂始終,能夠幫助我們形成對《形而上學》這部西方哲學奠基性著作的批判性的理解。作者簡介 余紀元,1964年生,浙江諸暨人。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教授、古典系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座教授,山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哲學、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哲學比較、德性倫理學、儒學。目錄 第一講 形而上學的著作、性質與方法一、《形而上學》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整體 (一)《形而上學》著作及其生成情況 (二)《形而上學》的結構 (三)《形而上學》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整體 (四)《形而上學》研究的最新發展 二、形而上學的性質 (一)《形而上學》的第一句話 (二)幾種認知能力 (三)形而上學的特徵 (四)驚奇與哲學 三、形而上學的方法 (一)哲學是一項集體研究的活動 (二)形而上學對聽眾的要求 第二講 範疇與beings 一、什麼是being (一)為什麼being最讓人困惑 (二)being的中文翻譯問題 二、being的四種類型 (一)being的四種類型 (二)範疇的being與潛能/現實的being的區分 (三)亞里士多德研究世界的兩種方式 三、《範疇篇》第一至四章 (一)第一章:「同名異義」、「同名同義」與 「同源派生」 (二)第二章 :「內居於」與 「表述」 (三)第三章:種與屬 (四)第四章:being的種類 四、《論題篇》第一卷第九章 (一)範疇與謂述的種類 (二)弗雷德的貢獻 第三講 本體與屬性 一、《範疇篇》第五章 (一)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 (二)本質的謂述和偶性的謂述 (三)第一本體和主體 (四)第二本體和主體 (五)第二本體與 「內居於」 (六)第一本體的各種特徵 二、《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一、二章 (一)being的多種含義 :本體與屬性 (二)「是什麼」(tiesti)與 「這一個」(todeti) (三)其他範疇對本體的依賴性以及它們的獨特意義 (四)本體在三種意義上優先於其他範疇 (五)從 「什麼是being」到 「什麼是本體」 (六)與 《範疇篇》第五章的比較 第四講 作為being的being 一、《形而上學》第四卷第一句話 (一)beingasbeing (二)科學:特殊與普遍 (三)beingasbeing的屬性 二、being的普遍科學如何可能 (一)《後分析篇》中的科學概念 (二)《後分析篇》對普遍科學的否定 (三)being不是一個種 (四)《形而上學》第三卷的前四個問題 三、中心含義 四、歐文的兩個論點 五、關於歐文的第一個論點 六、關於歐文的第二個論點 七、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八、不矛盾律以及對它的辯護 (一)最確定的原則:存在中的定律還是思想中的定律 (第三章) (二)駁斥否定不矛盾的論點:赫拉克利特與普羅泰戈拉 (第四章) (三)對不矛盾律的論證:否定不矛盾律的困難 九、對排中律的考察 (第五至八章) 第五講 變化、本體與主體 一、《物理學》第一卷:形式與質料的引入 (一)《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三章與 《物理學》第一卷 (二)關於變化的理智思潮 (三)範疇理論與對巴門尼德的駁斥 (四)變化的三要素:日常語言的路徑 (五)範疇與變化:兩種類型的變化 (六)本體性的變化 (七)形式與質料的區分是如何得到的 (八)《論生成與消滅》:進一步區分兩種類型的變化 二、《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三章 (一)兩個列表 (二)本體的主體標準的問題 (三)對主體標準批評的含義 (四)第七卷第三章的結構 (五)形式問題的困惑 第六講 本質和形式 一、本質與定義 (一)什麼是本質 (二)本質和偶性複合體的區分 二、形式在本體論中的地位 (一)對 《範疇篇》與 《形而上學》第七卷的 關係的傳統認識 (二)本體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三)分離和 「這一個」 三、「這一個」和分離之間的緊張 (一)兩種嘗試之間的矛盾 (二)《形而上學》第七卷的困境:三個前提 第七講 形式因、自然與目的論 一、《形而上學》第七卷第十七章:一個新的開始 (一)作為形式因的本體 (二)關於原因和形式/質料的討論 (三)為什麼S是P (四)第十七章與以往章節的不同 二、第七、八、九卷是一個統一體嗎 (一)傳統的觀點 (二)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嗎 (三)多種形式/質料的關係 (四)對第七、八、九卷的重新組合 三、亞里士多德的兩條路徑:範疇的being和潛能/ 現實的being 四、自然與目的論 (一)自然 (二)原因:形式因和質料因 (三)目的論和必然性 第八講 潛能和現實 一、對範疇的being和潛能/現實的being的回顧 (一)範疇的being與潛能/現實的being的差別 (二)《形而上學》第八、九卷與 《物理學》 二、《形而上學》第九卷的結構 三、兩類潛能和現實 四、運動與現實的區分 五、本體性的潛能和現實 (一)人造物的潛能和現實 (二)自然物的本體性生成 (三)本體性活動 六、本體性的統一 七、現實先於潛能 第九講 神學與形而上學的統一性 一、運動變化:從單個事物到整個世界 二、最終的原因:「不動的推動者」 三、不動的推動者如何推動事物 四、事物在慾望什麼 (一)無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