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改」紀事本末 高舒著 97875039711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藝術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樂改」紀事本末
ISBN:9787503971167
出版社:文化藝術
著編譯者:高舒著
頁數:46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32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樂器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載體。「中國樂器應該如何發展」的世紀追問,要追溯至20 世紀初西洋樂器、管弦樂隊通行中國,劉天華等大批音樂家在「國樂改進社」對中西音樂的大討論。什麼樣的樂器能夠承載中華民族的聲音,成為20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發展面臨的一個標誌性命題,也被視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本課題立足於事件本末,力求還原「樂改」關鍵點,選取本體改革、音響觀念、「民族性」標準作為切入點,以漢族和少數民族樂器在全中國樂改實踐中的變遷為主要內容。本項目已有十年研究基礎,先期成果曾獲我院2012年優秀博士論文,階段成果作為我院2016年度院級課題已結題,撰寫思路上,將緊扣「樂改」背後的一條主線,也是課題核心所在,即新中國民族樂器改革的時代背景和中國語境,分為四方面:1 本體,涉及改革、製作、推廣普及;2 演奏,涉及性能表現、演奏形式(伴奏、獨奏、合奏)、演奏技法、曲目創作和傳播;3 組合,涉及樂種、民族管弦樂隊、混合樂隊等;4 標準化,涉及外觀形制的固定、音響標準的實踐、樂器製造的產業化、鑒定檢驗的規範化,以及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學、社會業餘考級和賽事評獎等。以期實現,以小樂器見大世界。

作者簡介

高舒,1983年生於福建漳州。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本科就讀廈門大學,獲全國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赴南京、北京攻讀音樂人類學方向碩士、博士學位,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樂改」紀事本末》被評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學位論文,主要從事中國樂器改革、閩台音樂及非物質文化一遺產相關研究。在《中國音樂學》《藝術百家》等刊物發表論文近80萬字,參与完成《音樂的民俗模式》《中國常用民族樂器音樂的聲學測定及聽覺心理實驗》等省級以上課題8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本土出發點:外強與內憂
第一節 自覺「沉淪」:1900-1949
第二節 內外推動:1949-1954
第三節 應對方略:「樂改小組」
小結
第二章 發力:民意與國力
第一節 舉國行動:1954-1966
第二節 逆流激進:1966-1976
第三節 化入常態:1976至今
第四節 一字之別:「改良」「改革」
小結
第三章 量變:品類與規模
第一節 分類說明
第二節 漢族樂器
第三節 少數民族樂器
小結
第四章 跨度:複原與創新
第一節 複原:古制再興
第二節 創新:新制入世
第三節 界限:探索低音
第四節 標尺:借古鑒今
小結
第五章 質變:技術與邏輯
第一節 技術迭代
第二節 通用邏輯
小結
第六章 審定:「標準」與「標準化」
第一節 標準:規則與典範
第二節 標準化:趨勢與過程
第三節 運行:視角與內涵
小結
第七章 通識:應用與應驗
第一節 列陣:個體與編製
第二節 煥新:淬鍊與再識
第三節 致用:普及與嘉獎
第四節 大同:四海與原鄉
小結
結論 「樂改」改樂
附錄
附錄1 圖表索引
附錄2 受訪人員名單
附錄3 作者相關課題及研究論文綱目輯錄
附錄4 20世紀民族樂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
附錄5 中國民族樂器科技成果獲獎

目錄

(1978-1998)
附錄6 中國民族樂器現行國家標準輯錄表(1949-2022)
附錄7 中國民族樂器現行行業標準輯錄表(1949-2022)
附錄8 「1959年改革樂器演奏會」音響資料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