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想太多-人際高敏感自救指南 朱志慧 978754556972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天地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我總是想太多-人際高敏感自救指南
ISBN:9787545569728
出版社:天地
著編譯者:朱志慧
頁數:3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51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際關係原本可以成為我們的資源,讓我們在困難時得到安慰和幫助,在歡樂時收穫雙倍快樂。
但對部分人來說,人際關係仿佛是個雷區,給他們帶來的是痛苦、緊張和恐懼。因此,他們充滿防備心。在許多人際關係的互動中,他們會產生其他人不會有的複雜情緒、想法、生理乃至行為反應(本書把這些統稱為高敏感)。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改變人際關係高敏感,在人群中感到舒適呢?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困難”轉化為”資源”呢?
本書作者結合自己近10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寫了此書,用了12個章 節,以真實心理諮詢案例為基礎,從”創傷修復”和”認知重建”的角度入手,從人際關係中的‘高敏感’的定義”“剖析和改變‘高敏感’之前必要的準備”“如何應對高敏感引起的人際關係問題”“如何建立滋養自己的人際關係”4個方面為大家介紹了改變高敏感的方法。

作者簡介
朱志慧,北京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壹心理平臺專家委員會顧問、諮詢師面試官,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EMDR創傷心理治療學組成員,北京心理健康服務促進會理事,2018中國口碑TOP50心理諮詢師,2018年度兩性情感課程top10(新知榜),有養親職教育體系權威擔當。基礎研究以及臨床工作經驗約10年,積累約5000小時個案時長。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
人際關係中的”高敏感”
第一章 理解:什麼是”高敏感” / 003
第一節 定義”高敏感” / 005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 009
第三節 人際關係與高敏感 / 016
第四節 調整高敏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 023
第二章 溯源:適應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 029
第一節 難以改變的:天生高敏感 / 031
第二節 可以改變的:學來的高敏感 / 034
第三節 可以改變的:反應內容 / 040
第二部分
改變”高敏感”之前必要的準備
第三章 準備:改變的開始 / 049
第一節 準備工作的必要性 / 051
第二節 必要的準備工作:心理準備 / 054
第三節 必要的準備工作:環境準備 / 058
第四節 必要的準備工作:身體準備 / 069
第四章 覺察:尋找你的過敏原 / 075
第一節 尋找過敏原的重要性 / 077
第二節 如何尋找自己的過敏原 / 083
第三節 開始學習自我呵護 / 092
第五章 發掘:你的敏感反應是什麼樣的 / 101
第一節 選擇相應事件以確定你的過敏反應 / 103
第二節 識別情緒 / 109
第三節 識別身體感受和行為反應 / 119
第三部分
如何應對高敏感引起的人際關係問題
第六章 審視:為什麼別人可以不敏感,但我不行 / 125
第一節 內在負性信念 / 127
第二節 常見的內在負性信念 / 131
第三節 正性信念 / 139
第七章 思考:追求完美,害怕失敗怎麼辦 / 143
第一節 尋找負性信念的來源 —過往的記憶 / 147
第二節 重新解讀過去的記憶 / 152
第三節 尋找合適的正性信念和對應的積極的經歷 / 156
第八章 面對:如何克服害怕被拒絕的恐懼 / 159
第一節 溯源負性信念 / 162
第二節 賦予過往記憶新解釋 / 166
第三節 回憶積極經歷,確認正性信念 / 170
第九章 反抗:怕被攻擊,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 / 177
第一節 從過往的記憶尋找負性信念的來源 / 180
第二節 換一個視角解讀過往的記憶 / 185
第三節 更新負性信念 / 188
第十章 探索:找不到生活的樂趣該怎麼辦 / 195
第一節 審視過往記憶,尋找負性信念 / 200
第二節 喚醒沉睡的記憶前的準備 / 212
第三節 資源的分類和尋找 / 218
第四部分
如何建立滋養自己的人際關係
第十一章 提高:改變認知系統,更新互動方式 / 235
第一節 不合理認知:”化了妝的”負性信念 / 238
第二節 不合理認知:對維持人際關係的因素的誤解 / 246
第三節 放棄不合理認知,更新互動方式 / 252
第十二章 接納:尋找真實的自己,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 / 259
第一節 克服高敏感其實是在尋找真實的自己 / 262
第二節 改變自我認知:尋找”新的鏡子” / 267
第三節 三個方法做真實的自己 / 275
後記 / 283

前言/序言
自? 序
2021 年春天,我收到了一條來自舞者的信息。她是我的一位來訪者。
她轉述了”高敏感人群”的一些特點,然後問我:”我遇到的某些困難是不是和高敏感有關?”這位來訪者常常感到焦慮、悲傷、孤獨,總是感到疲勞,曾經被診斷為抑鬱症。她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困難是:在工作中、親密關係中和人發生互動時很容易緊張,情緒有很大的起伏。她感到自己這種狀態阻礙了她的個人發展。
非常巧的是,就在收到舞者這條消息的前幾天,壹心理平臺負責課程開發的小夥伴聯繫我說:”我們要不要做一門有關高敏感人群的課程呢?”壹心理平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心理學平臺,從 2011年到現在,用戶已經積累了 3000 多萬。在這麼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他們一直關注著一個主題 —我們可以怎樣幫助用戶。而”高敏感”這個選題,恰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平臺根據用戶們的提問、 留言和關注篩選出來的。
我並沒有把課程的事告訴舞者,她卻給我發來了這樣的信息。在那一瞬,我想到了榮格說的”共時性”。看似沒有因果聯繫、沒有相關因素的兩件事神奇地同時發生了。這強化了我參與制作這個課程的動機。
鑒於我的學習背景,我和課程開發的小夥伴商量:可不可以嘗試從”創傷”與”創傷修復”的角度,來闡述我對”人際關係的高敏感”的理解,介紹可能有效的應對辦法?我知道這可能並非一個特別大眾的角度,也許不會被很多人迅速理解和接受,但是,從我的諮詢工作中,我確實看到了它的效果。
最初,在舞者找我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她人際敏感的一個表現是:在工作中,如果有人對她”指手畫腳”,她就會產生很強的情緒反應。她會感到委屈、生氣、聽不進對方的話,但同時也會忍氣吞聲。這樣的情景對她來說很不愉快,讓她難以心情舒暢地工作。可她也會注意到,有的同事在面臨同樣的情況時卻很平靜,不為所擾,繼續愉快地上班下班。
經過諮詢,有一天舞者告訴我:”今天領導對我的工作提出了意見,我平靜地聽著,還問她,怎麼樣才能處理得更好。”聽到舞者這樣說,我既欣慰又興奮。欣慰的是,我們共同的付出有了好的結果,就像我們種下的種子終於開花了;興奮的是,即使明知花會開,但是在它綻放的那一瞬,我們仍然會為之迷醉。我的工作就是遵循著”創傷修復”的思路來做的。
我眼裡的舞者,是一個特別能探索、行動力很強、既美麗又有勇氣的女孩子。她今年才 20 多歲,來自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沒有給她很多經濟支持,靠自己的能力在海外就業。工作之餘,她最大的愛好是舞蹈,但從小因為家境限制,父母並沒有在這方面給她大力的支持。她從十幾歲開始,就想各種辦法維持自己和舞蹈的聯繫。比如中學時,她會主動去尋找舞蹈學校,免費幫忙接待客戶、做清潔工作,使老師樂於在閒暇時教她舞蹈;成年後,她也總是拿出一部分收入來繼續學習舞蹈。此外,業餘時間她還組織了自己的舞蹈小團隊來表演、錄製節 目。
但是,在舞者的心裡,她常常會覺得自己非常糟糕,認為自己不夠勤奮和聰明。一旦遇上那些似乎顯示她不夠好的情境,這些觀念造成的負性情緒就會跑出來影響她。
舞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在我看來,是和她童年的創傷性經歷有關的。在童年,她常常被父母忽視甚至遭受過一定程度的虐待。比如 3 歲多的時候,手受傷了,她去找媽媽尋求撫慰,她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在日常生活中,她媽媽也經常會打她,還有很多言語抱怨。而舞者的父親,雖然沒有主動、明顯地加入虐待的行列中來,但在這些場合卻是隱身的、不干預的。父母本來應該是和她最親近、互動最密切的人,卻以苛責者的形象出現在她的生活中,造成了舞者的負性信念。同時,那些傷痛時刻的情緒、身體反應也留在了她的記憶中。
記憶是有痕跡的,存在於神經網絡中。2000 年,埃裡克 坎德爾因為”在大腦記憶存儲方面的研究”,與好友保羅 格林加德、阿爾維德 卡爾森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研究表明,因為記憶的影響,我們把過去的情緒、生理反應和行為搬到了當下。我們貌似生活在”現在”,實際上依然生活在”過去”。只有把創傷性記憶真正修復了,”過去”才能真的過去。
我和舞者一起尋找了當前生活中會激發她不良情緒的人際關係情境,追溯了有同樣負性信念、情緒和身體感受的過往記憶,尋找了應對那些不良情境的資源,做了身體練習。一段時間後,舞者慢慢發生了前面描述的那些改變。
我和舞者一起完成的這些內容,是否可以通過課程的形式推廣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呢?感謝壹心理平臺的小夥伴,他們願意和我一起嘗試,於是有了《朱志慧的人際敏感課》,接著,又有了您眼前的這本書。
在這本書裡,我會從”創傷修復”和”認知重建”的角度,以模擬的案例(根據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本書中的案例是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創作的虛擬案例)做例子,介紹一些我對”人際關係的高敏感”問題的理解和自助方法。這些方法源自我對心理諮詢中認知行為治療流派和 EMDR(眼動脫敏再加工療法)治療流派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和實踐。我會使用儘量簡單、清晰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內容。
本書由 4 個部分共 12 章 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 和第二章,主要界定了我們這本書要講的人際關係中的高敏感的定義,並通過具體案例和數據幫助大家真正理解”人際關係”對人生幸福的重要影響,以及說明”高敏感”產生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變途徑。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 、第四章 和第五章,介紹的是剖析和改變 “高敏感”之前非常必要的準備工作,以及幫您確認能引發您”高敏感”的因素和您具體的高敏感反應是什麼。
第三部分由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和第十章 這 5 章 組成。第六章 介紹了”高敏感”背後可能潛藏著的幾種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負性信念,以及可能替換這些負性信念的正性信念;第七章 到第十章 則針對人際關係中的高敏感常見的問題,如”追求完美,不願出錯”“擔心被拒絕”“在關係中過度妥協”以及”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或樂趣”等等,以案例的形式做了具體呈現,也解讀了情緒波動可能的原因,提出了做出改變的可能途徑與一些自助方法。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章 和第十二章 。第十一章 從一些大家平時可能沒注意到的、影響人際互動的不合理觀念入手,介紹了如何建立滋養自己的人際關係。第十二章 一方面對全書做了總結,另一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創傷修復”的理念和方法,鼓勵大家去尋找並勇敢地嘗試做真實的自己,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而不是虛偽地敷衍人際關係,並為之”痛苦”和”高敏感”。
不得不說,修復自己的高敏感和尋找真實的自己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每一個經歷過創傷的人,可能已經忽視自己很久了,甚至可能都意識不到自己在忽視自己。另外,一個長期經歷創傷的人,可能從來想像不到,如果做了真實的自己,是有可能得到善待的。比如舞者,她一開始就對我講:”我不敢告訴別人我真正的家庭背景、我的經歷,我怕別人看不起我。”可是在我看來,她的家庭背景就是成千上萬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沒什麼值得羞恥的,而她的經歷也並沒有什麼丟人的地方,甚至還有很多讓我肅然起敬的部分呢。
在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後,舞者開始試探著小心地向當時的男朋友講了她的家庭和經歷。結果她的男朋友表示,體會到了她的不容易,感到比以前更瞭解她了,願意更加耐心和大度地和她相處。舞者如釋重負。不管男朋友能不能做到他所說的這些,不管這段戀情的走向如何,至少舞者以後不再覺得自己丟人了。她會更敢於做自己。
還有我另一位親愛的來訪者明月,她最初也有一大煩惱,就是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是非常不安,不知道怎麼才能合群,不知道怎麼表現才能更受大家歡迎。在做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後,她也告訴我說:”我發現,當我敢於做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喜歡我的人反而多了。”明月是一個優雅、正直、有學識、有修養、很能體諒他人的女孩子,當她勇敢地去踐行諮詢意見,並且有了這樣的體會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到高興。
總之,在我看來,束縛我們的都是過去的經歷。我們正是因為心靈依舊留在”昨天”,所以一直在重複過去的心態和與人互動的模式。關注自己的成長過程,把注意力轉到當下,改變舊日經歷帶來的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和對”關係”的認知,勇敢地嘗試探索自己,去做真實的自己,是改變由創傷經歷帶來的”人際關係的高敏感”的必經之路。
那麼,這本書和原來的音頻課又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原先的音頻課考慮到了人們聽課和讀書時思維能力的差異。比如文字是可以不限時間反復閱讀的,而音頻要隨時暫停沒那麼方便,因此,音頻課製作的原則是”一聽就明白”。因為文字書寫可以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所以本書添加了一些相對”深奧” 的內容,比如對複雜型創傷後應激障礙常見表現的介紹等。
其次,考慮到音頻課”同音不同詞”對大家理解內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