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之淚-環境.權力與不公 南希.J. 雅各布斯 978721427414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南非之淚-環境.權力與不公
ISBN:9787214274144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南希.J. 雅各布斯
叢書名:「同一顆星球」叢書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95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同一顆星球」叢書從「全球史」的宏大視野出發,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下的「星球危機」,反思和再敘述時代浪潮中的人與社會關係。它既包含千百年來人類繁衍興盛的古老話題,現代資本與人性貪妄的慘痛教訓,也包含對未來命運的戚戚憂思與長遠謀划。

內容簡介
南非的金合歡草原曾是引人入勝之地,如今卻如一潭死水。在這裏,階級、性別和種族的差異決定了人與環境之間不同的關係。殖民者以自然為手段賦予自己高於其他人的權力,于底層民眾而言,就是對土地和水源的掠奪。
半沙漠地區的生存挑戰更多源於人類社會的不公,而非自然環境的缺陷。恰恰相反,當邊緣群體因人類不公而難以為繼,是自然界為他們提供最後的退路。這本視角新穎的南非史聚焦水源問題,也記錄了沉重歷史之下的南非之淚。

作者簡介
1 作者簡介
南希·J 雅各布斯(Nancy J Jacobs)
美國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市布朗大學歷史系教授,在《非洲歷史雜誌》《南部非洲研究雜誌》《環境與歷史》《美國歷史評論》等期刊發表數篇作品,曾獲美國環境史學會愛麗絲·漢密爾頓獎。
2 譯者簡介
王富銀
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CATTI評閱專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林業遺產與森林環境史研究中心成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對比研究,譯有《經驗主義問題》、Donghai: The Capital of Crystal。
3 審校專家簡介
張瑾
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世界水協會水文明專家組成員、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理事等。從事非洲史和非洲問題研究,尤其關注非洲經濟環境史和非洲水問題。著有《南非史話》,譯有《辛巴威史》等。

精彩書評
南希·雅各布斯的書立足大量文獻研究,並佐以航拍照片和人物採訪,沒有意識形態偏見,觀察入微,且兼顧科學與人倫,對於南非環境歷史學習不可或缺。
——阿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了不同群體在相互作用時與環境的關係也是一項無可挑剔的詳細研究。
——《地理學》
這本書不禁使人想起科林·莫里的《黑山》,但其所涉歷史更長,議題更豐富。它以新的方式把各種問題聯繫起來,以前所未有的視角看待南非農村(歷史)變化。
——馬丁·萊格斯克 西開普大學

目錄
導 讀 001
前 言 001
第一章 走近庫魯曼 001
今日的喀拉哈里金合歡草原:一次旅行 004
自下而上的兩部歷史:社會—環境路徑 017
在庫魯曼做社會—環境史研究 024
關於邊疆、殖民主義、種族隔離的概述 034
第二章 生活在農—牧邊遠之地的牧羊族和捕魚族,約1750—1830 039
牧羊族和捕魚族成為塔拉坪人 041
農牧社會的生態循環 050
畜牧:合適的食物來源 056
社會權力與生態循環 059
粗放的輪墾生產 065
耕作——專屬女性的活計 069
環境、生產、階層和性別 075
第三章 開普邊疆的集約化和社會革新,19 世紀20 年代至1884 年 076
灌溉作為生產和社會中的創新 077
非洲河谷倡議 088
商業狩獵和伐木:利潤與粗放生產 094
灌溉和商業的社會意義 099
一次生態革命? 104
第四章 殖民兼并:土地轉讓和環境管理,1884—1894 105
改變開普邊境地帶的土地保有權慣例 109
爭奪庫魯曼 112
英屬貝專納蘭土地委員會和牧場隔離 115
英屬貝專納蘭土地委員會和土地保有權 120
直接統治下的土地糾紛 123
直接統治和環境管理 126
耕種土地,賺取現金 128
殖民地環境管理 132
第五章 環境創傷、殖民統治和粗放糧食生產的失敗, 1895—1903 133
長期的環境變化 134
家畜疫情與暴力,1895—1897 141
生產和分配的失敗:糧食短缺和飢荒 148
1903 年飢荒期間的雇傭勞動和政府干預 155
殖民統治下應有的權利 161
第六章 環境史上的「勞動力儲備」,1903 年至20 世紀70 年代 163
人口與生產 165
糧食生產:大草原上的食葉動物和食草動物 167
糧食生產:保留地的粗放耕作和隨意灌溉 179
出售勞動換取薪金和其他報酬 184
「如果人人平等,就不會有合作達成」 197
第七章 分配水源,分隔土地:種族隔離,1910—1977 208
部族的環境權利 209
「庫魯曼之睛」的白人化 211
睛泉地區的種族隔離 215
粗放農業遭遇農業擴展 221
迴避信託 226
被迫遷離黑人居住點和白人農場,1943—1963 229
分別發展與種族迫遷,1963—1977 236
環境歷史與種族隔離 241
第八章 改良運動和博普塔茨瓦納驢屠殺:部族人的環境權利, 20世紀40年代至1983年 242
間接統治和環境權利 244
金合歡草原的改良意識 247
重塑地貌 252
壓制生存生產,力促商業生產 258
改良運動的影響:來自上面的證據 265
博普塔茨瓦納驢屠殺 270
脅迫與保護 279
第九章 社會環境史與社會環境正義回顧 281
衰退史和適應史 282
粗放生產的持久性 285
環境正義的本地化理論 286
社會環境史與社會環境正義 296
附錄A 南非人口普查 301
附錄B 南非家畜普查 305
附錄C1 1991 年的個人採訪 310
附錄C2 1997—1998 年的個人採訪 313
附錄C3 1991 以及1997—1998 年的集體採訪 315
附錄D 檔案資料來源說明 322
譯後記 325
審校後記 328

前言/序言
社會環境史與社會環境正義
有人移動邊界石,他們偷走牧場羊群。他們趕走了孤兒家的驢、牽走了寡婦家抵押來的牛。他們把窮人從路上推開,強迫所有的窮人躲藏起來。
這些貧窮人,如同野驢出到曠野,殷勤尋找食物。他們靠著野地給兒女糊口,收割別人田間的禾稼,摘取惡人余剩的葡萄。約伯24? 2-6(NIV)
土地剝離,畜產損失,窮人採集,在他人的田地上出苦力——《約伯記》的這段話涵蓋了金合歡草原的大部分環境史。就像庫魯曼人一樣,約伯對人們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的關係有道德評估。約伯對自己的痛苦並不陌生,他直言不諱:造成環境不公的兇手正是那些「邪惡的人」。然而,邪惡並沒有足夠的解釋力來支持學術研究的結論。這並不是說社會科學家可以在道德上與他們的研究對象脫節。北美的環境歷史學家和南非的社會歷史學家都有權撻伐那些當權者,因為他們犯下了破壞生物自然世界環境,剝削和鎮壓人類的種種罪行。根據克羅農的觀察,這兩個領域的大量例子都堪稱優秀的歷史:「在最好的情況下,歷史敘事通過向我們展示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關心世界及其起源,使我們在道德上與世界保持聯繫。」
正如克羅農所說,歷史學家解釋變化,而且也對變化進行評估。前面的章節描述了環境和社會變化。故事的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權力的行使展開,而評價則圍繞著不平等和正義的問題展開。生態變化的評估特別困難。作為他者權力的一個對象主體,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彈性的,但在其他方面它已經轉變。在不平衡生態學產生之後,我一直對於將變化描述為生態退化持謹慎態度。金合歡草原變得更加灌木化,但是灌木化傾向一直存在,牧民對這一變化並不應完全負責。無論起因為何,如果它是不可逆轉的,並且涉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它將被認定為退化。這個問題需要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來確定。這個歷史包括生物自然世界的其他變化。泉源還在流淌,然而,人們現在從地上看到的是細流,導致了河谷生物群發生重大人為變化。大概,曾經棲息在金合歡草原上的動物,在這段歷史中遭受了最慘重的損失。大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消失了,濕地的消失必然導致鳥類數量的減少。驢雖然已經被馴化,但作為一個物種也受到了人們的傷害。今天,這裡有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但這並不是說當地人與其他物種共存。位於庫魯曼西北部的喀拉哈里豪華的「私人沙漠狩獵保留地『茨瓦盧』」佔地1 000平方公里,每人每晚4 000蘭特,只有少數人能付得起,更不用說可能喜歡觀賞當地動物群的公共保護區的黑人居民了。
儘管植物和動物遭遇了巨大的變故,但是在這本書中,我更多地關注了不同類別的人類與環境互動方式的變化。階級、性別和種族類別是大小不等的權力容器,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不同人與生物自然世界的關係。社會權力與環境相互作用。人們既從生物自然世界獲得權力,又將其用作對他人施加權力的工具。這項研究支持劉易斯在第一章中的主張,即「人類對自然的權力結果變成了一些人以自然為工具對其他人行使的權力」。在農業牧區邊界地帶,酋長們通過罰沒畜產、毛皮和野生植物食品,保持其在生態循環中的優勢。殖民地國家通過限制非洲人的土地來阻礙非洲人的糧食生產,以獲得自己所需勞動力。20世紀的國家,中央政府和博普塔茨瓦納,攻擊黑人與環境的關係,部分原因是要在執行種族隔離計劃期間,繼續保持其控制力。然而,環境不僅僅是這一歷史的工具,它也為控制別人的權力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它承載了對被主宰者所造成的多舛命運。
我並不是說與環境的直接關係是權力的最終來源。例如,性別劃分產生於文化規範,同時在環境關係中得到表達和實現。南非白人對黑人的權力依靠其對基岩、水和表層土的控制,然而殖民主義和不平等的隔離政策也是歐洲與非洲長期以來許多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現代世界,來自不同大陸和國家的人們根據許多偶然因素進行互動,包括宗教、政治制度、經濟和種族偏見以及各方的環境關係。環境視角的解釋是必要的,但還不足以解釋酋長制、殖民或資本主義經濟中權力的獲取。也就是說,南非歷史學家還沒有對必要的環境解釋進行充分地整合。
一些分配中的環境不公比其他情況更嚴重嗎? 庫魯曼人的生活環境中曾有過更平等的歷史時期嗎? 權力的不平衡總是以人們與環境相關的方式存在。在農牧區邊界地帶,富人比婦女和巴拉拉有優勢。然而,婦女仍然控制著一種自己的生產方式,而巴拉拉可能在這個歷史上是最艱難的物理存在,只要他們遠離城鎮,就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不大可能上升到強大的水平。在開普邊境,引進灌溉和貿易為財富和權力的累積開闢了新的路線。在實施殖民限制之前,男性巴拉拉和從事食品生產的男性普通人有了新的立足之地,但婦女沒有。少數人獨立於首領,掌握灌溉工具,或者從事商業狩獵,他們付薪水給雇傭工人,但互惠勞動和委託勞動依然是規則。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不平等並沒有取代農牧社會的不平等。
殖民時期,權力的中心位置從以往的性別和階級定義轉向出身、文化和種族,歐洲人獲得了對非洲人的特權。對非洲人的征服表現在使其無法繼續他們的生產實踐,他們變得更加依賴現金經濟而不是環境。這種對白人控制的經濟的依賴導致了對另一個種族的集體從屬。然而歐洲的統治不僅降低而且拉平了非洲社會,帝國吞併還破壞了原住民的治理方式、積累財富和權力的方式,其結果是階級扁平化和性別模糊。自給自足的生產崩潰之後,共屬土地性質的金合歡草原和河谷地帶,變得不再是一類或一種性別的權力基礎。相反,與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選擇減輕了邊緣化人口在國家、社會中所遭受的不平等。
隔離與一個種族的經濟和政治從屬地位不同,種族隔離加劇和強化分化。種族隔離集中力量,使弱勢的人受制於新的虐待。和以前的階級和性別不平衡一樣,種族類別中的權力集中體現在人們與環境的關係上。在種族隔離政策下,曾經的男、女分工,完全以被稱為塔拉坪人、塔拉洛人或巴拉拉、基督徒、商業獵人或樵夫、殖民主義者、移民工人、石棉生產者牧民的區分所取代,農場主成為南非黑人中的第一類。如此分類后,他們根據任何其他身份行事的能力,以及根據任何其他分類行使權力的能力都是受限的。種族分類正在累積效應,並對黑人與非人類世界的互動方式產生了極大的限製作用。許多實際上失去居住在自己原有家中的權利,並被重新安置在惡劣的環境中。然而,強迫搬遷並不是種族不
平衡的唯一環境表現。通過改良運動,隔離政策還限制黑人如何利用他們生活環境的權利。這種種族驅動的政策,其諷刺性在於,如驢只大屠殺中顯示的那樣,它重新使得階級作為權力的容器。因此,即使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下,種族也不是人們與環境相聯繫的唯一顯性特徵。但隔離主義時期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無疑是最為極端的,財富過度集中,對公民權利的分散機制最強。庫魯曼黑人所付出的身體和情感成本都很高,包括本德爾地區孩子們的生命。然而,在這一時期結束時,糧食安全得到改善。19至20世紀初期一直存在飢荒,但最近一次是在1941年。從季節性飢餓向慢性營養不良的過渡在南部非洲的弱勢群體中很常見,但我們1997年採訪的年長巴塔拉洛斯護士認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營養不良也有所減少。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享有糧食安全,但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