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重返古埃及》立足於從埃及金字塔、陵墓、神廟等的考古發現去考察古埃及的文明、歷史以及古埃及人的生活,主要從埃及著名的考古遺址現場切入,如吉薩的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卡納克的阿蒙神廟和盧克索的神廟,帝王谷和王后谷的圖坦卡蒙陵墓、尼斐爾泰麗陵墓,努比亞的阿布辛貝神廟,菲萊島的伊西斯神廟、托勒密王朝神廟等,精準、細緻地呈現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歷史的發展脈絡,同時也間接呈現了古埃及考古發掘的前世今生和埃及學的發展歷程。本書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製圖家、攝影師、插畫家和編輯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精心創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讀還原古埃及文明遺址,串連起文明的發展軌跡與歷史的興亡;壯觀的 3D模型復原,權威的文本,美輪美奐的建築、驚人的考古發現、彩色浮雕和壁畫,圖表和地圖等珍貴資料,帶領讀者沉浸式回歸古埃及文明現場,走進古埃及人智慧而又真實的生活。RBA環球考古大系《重返瑪雅》《重返古埃及》《重返古希臘》《重返古羅馬》
作者簡介西班牙RBA傳媒公司RBA 傳媒集團于1981年成立於西班牙巴塞羅那,主營雜誌、圖書和收藏品的出版。RBA是歐洲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團,旗下擁有30餘本享譽世界的雜誌。作為歐洲出版業的領導者,1500多人組成的龐大團隊致力於為需求苛刻且快速發展的市場創造高質量的內容,針對普羅大眾打造信息、教育和娛樂的標誌性產品,使RBA的出版產品銷往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以12種語言出版。作為歐洲排名第一的期刊出版集團,RBA擁有1630萬訂閱用戶,在西班牙全國2180萬雜誌讀者中,有76%的讀者選擇RBA。RBA還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全球最大的內容提供商。在歐洲出版發行多語種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歷史》雜誌和《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擁有全部內容版權,並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全球發行的雜誌提供考古、科學、宇宙、歷史、旅遊、哲學、神話、動物、環境等方面的優質內容。
目錄埃及 :尼羅河的饋贈 /9伴隨著尼羅河定期氾濫,埃及人創建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國家。雄踞這個國家權力巔峰的人被稱為法老,起初法老被認為是太陽神拉的化身,集整個國家所有大權於一身。吉薩 /17第四王朝的法老們在吉薩高原建造了古王國時期三座氣勢雄偉的金字塔,這三位法老分別是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這些巨大的陵墓和大斯芬克斯像(獅身人面像)是金字塔黃金時代的象徵。大金字塔 /21胡夫金字塔 /22金字塔修建者 /32“胡夫之舟”/38卡夫拉金字塔 /43大斯芬克斯像 /53赫裡奧波利斯和拉神神廟 /61孟卡拉金字塔 /65卡納克和盧克索 /75隨著第十二王朝君主開始尊崇阿蒙神,這位在此之前寂寂無名的神靈地位陡升。底比斯以其進獻給這位神靈的兩大宏偉的建築中心地區—卡納克和盧克索,一舉躍升為埃及新王國時期的首都。卡納克:歸於阿蒙神的無上榮光/ 79阿蒙神廟 /80“神之居所”奠基儀式 /92拉美西斯三世神廟 /94多柱大廳 /101神崇拜:阿蒙神榮耀庇護下的底比斯 /108第一節 慶中庭方尖碑 /111盧克索”南宮” /119斯芬克斯大道 /120流落巴黎的方尖碑 /125盧克索神廟 /132盧克索神廟塔門 /140奧佩特節 :既是宗教節 日也是世俗節 日 /145帝后穀 /149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時,埃及進入了黃金時期。成為傳奇的法老們,如圖特摩斯三世、圖坦卡蒙和塞提二世都埋葬在帝王穀中修建的豪華陵墓之中。在王后谷中,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尼斐爾泰麗的陵墓因極其精美而顯得與眾不同。圖坦卡蒙陵墓 /153法老地下陵墓 /154卡特漫遊”奇境之墓 “/159墓室 /170圖坦卡蒙木乃伊之謎 /180前室中的寶藏 /186禮葬甕神龕 /191圖坦卡蒙的隨葬品 /196第十八王朝陵墓 /205圖特摩斯三世陵墓 /206阿伊法老的地下陵墓 /214霍倫海布陵墓 /219尼斐爾泰麗陵墓 /225王后陵墓 /226石棺室 /248最華麗的陵墓 /256第十九王朝陵墓 /263拉美西斯一世陵墓 /264塞提一世陵墓 /269拉美西斯二世及其子孫 /280麥倫普塔赫陵墓 /286努比亞/ 293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加強了對努比亞地區的控制,因為努比亞自然資源豐富,戰略意義重大,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量神廟和軍事要塞的修建,進一步加強了對努比亞的統治。阿布辛貝神廟 /297拉美西斯二世神廟 /298多柱大廳 /309聖殿雕像 /316阿布辛貝神廟浮出沙海 /321尼斐爾泰麗神廟 /327拯救神廟于大水覆沒 /336菲萊島 /343希臘的托勒密王朝沿用了法老時期的習慣和風俗,統治了”兩地之國”三百餘年。托勒密王朝創建了一個偉大的帝國,在菲萊島和尼羅河流域建造了奢華的神廟,並建立了神秘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時間之島” /347伊西斯神廟 /348塔門和瑪米西 /357三千年文字之謎 /362西柱廊 /367圖拉真亭 /372托勒密王朝神廟 /381哈托爾神廟 /382丹德拉瑪米西 /392康翁波神廟 /397尼羅河國度的羅馬法老 /404埃德夫神廟 /407附錄 /415漫步吉薩 /416漫步卡納克 /420漫步底比斯 /424漫步努比亞 /428
精彩書摘埃及 :尼羅河的饋贈伴隨著尼羅河定期氾濫,埃及人創建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國家。雄踞這個國家權力巔峰的人被稱為法老,起初法老被認為是太陽神拉(Re)的化身,集整個國家所有大權於一身。約在公元前450 年,被認為是歷史之父、來自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e,卡裡亞)的希臘人希羅多德(Herodote)乘船抵達了埃及。此次埃及之旅是希羅多德在東地中海地區旅行計劃的一部分,他希望通過此次旅行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希臘人和波斯人在幾年前爆發了戰爭,使雙方勢不兩立。但希羅多德並沒有在這裡停下腳步,因為呈現在他眼前的一切對他而言是如此不同,令人如此訝異;在好奇心驅使下,他決定遊歷整個國家。與我們今天的遊客一樣,希羅多德也乘船沿尼羅河一路而行。旅途沒有讓希羅多德感到失望,回國時其所曆所感令他得償所願,但同時也令他確信:如果沒有他所暢遊的這條尼羅河,所有的金字塔、氣勢雄偉的神廟、祭司們掌握的知識,以及法老的權力,全部根本不會出現。希羅多德最終得出結論,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事實上,希臘人希羅多德不過闡釋了埃及人早就稔熟於心的事實:尼羅河關乎埃及人的生死。當然,河水滋養著埃及人,但真正決定埃及人命運的是這條河的一個特性:尼羅河在每年七月間都會氾濫,淹沒萬頃良田後,在土地上覆蓋上一層淤泥。這片土地只需等待農民帶著犁和種子到來,向他們贈與更加慷慨的收穫。有證據表明,在大約公元前 4800 年左右,下埃及地區已經出現利用尼羅河氾濫的定居城鎮,這一河口地區被稱為尼羅河三角洲。然而,尼羅河的氾濫程度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在某些年份氾濫幾乎不被覺察,而在某些年份則可能氾濫成災,洪水過後滿目瘡痍。無論哪種情況,後果都毫無二致,那就是匱乏導致饑荒。正是由於需要通過修建水壩和灌溉渠等工程來控制尼羅河的氾濫並使該地區的居民組織起來,這樣就形成了規模越來越大的城鎮。走向統一的埃及這些城鎮或通過武裝行動,或通過結成聯盟,逐漸開始相互聚集,最終形成了兩大王國,分別地處下埃及和上埃及。這兩大王國之間彼此攻擊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實際上這種情況發生在大約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當時上埃及的國王那爾邁(Narmer,更古老的史料顯示他可能名為美尼斯〔Menes〕)成功佔領了北方地區。隨著那爾邁統一埃及,統治古埃及延綿三千年的三十三個王朝正式開啟。那爾邁的繼任者以及第二王朝的法老們不斷加強法老的權力,通過設立負責稅收和修建包括疏浚沼澤、王室宗廟、墓地在內的公益工程的行政部門,進一步鞏固了王國的統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創造出了楔形文字這種革命性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楔形文字被證實不僅是官員們高效記錄的工具,而且還用於歌頌法老的戰功,書寫宗教頌歌、醫學論著或娛樂作品。埃及文明日後的基石已經鋪就。但是,此時的埃及尚不是後來令世界驚歎的偉大國度。真正締造偉業者是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的法老們,他們引領埃及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歷史學家稱之為古王國時期(公元前 2686年—公元前 2181 年)。其中,第一位法老左塞爾(Dj-eser,公元前 2686年—公元前 2667 年)將國家邊界推至西奈半島(Sinai)和努比亞。然而,人們知道左塞爾更多是因為他在塞加拉建起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是埃及第一座使用石頭修建的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同時更反映出法老與太陽神拉之間的關聯。因此,金字塔是故去法老到達太陽的登天之梯。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基奧普斯〔Kheops〕,公元前 2589 年—公元前 2566 年)、卡夫拉(公元前 2558 年—公元前 2532 年)以及孟卡拉(米凱裡諾斯〔Mykerinos〕,公元前 2532 年—公元前 2503 年)通過在吉薩修建金字塔,為太陽神崇拜和王權之間建立聯繫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這些雄偉的建築物不再是在塞加拉修建的那種階梯金字塔,而是外表十分光滑的金字塔,宛如一束石化凝固的陽光。動盪與復興修建這些金字塔和神廟耗費的人力、物力令人和睦舌,維護法老葬禮崇拜同樣花費巨大,這使得王室的財富趨於枯竭。不僅如此,在第六王朝期間,政治分權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加之因糧食歉收而導致社會動盪和饑荒,最終古王國土崩瓦解。然而,這不過是一段漫長動盪時期的開始,這段危機時期被稱為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81 年—公元前 2055 年)。在第一中間期期間,上埃及和下埃及再次分離。非但如此,根據《伊普烏爾哀歌》(Lamentations d’Ipou-Our)等文獻記述,在此期間埃及還面臨外有亞洲部落入侵之患、內有反叛暴亂之憂。這種混亂的態勢一直未能平息,直至第十一王朝法老孟圖霍特普二世(Montouhotep Ⅱ,公元前 2055 年—公元前 2004 年)才得以終結,他再次成功統一了”兩地之國”。埃及從此以後進入了中王國時期(公元前 2055 年—公元前 1650 年),而在此期間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一直試圖恢復古王國的行政和政治制度。他們成功地實現了穩定,經濟逐漸恢復繁榮,文藝得以復興,尤其在藝術和文學領域呈現出一派繁盛之氣。這一時期最大的新面貌則與宗教有關,更準確地說涉及往生之後的生活。如果說在古王國時期只有法老及其家眷享有身死猶可生的特權,那麼在中王國時期對於任何能夠支付得起將屍身製成木乃伊的埃及人來說,這種特權也變得唾手可得。中王國時期終結得令人猝不及防,埃及大約在公元前 1650 年遭到一個亞洲遊牧部落的入侵。這個部落就是喜克索斯人(Hyksos),他們快速地攻佔了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部分河谷地區。喜克索斯人對埃及文化甚為折服,他們毫不猶豫地將埃及據為己有,並自視為法老統治埃及。儘管喜克索斯人在國家傳統上被同化,儘管他們為埃及帶來了新的作物——橄欖,儘管他們同樣帶來了技術方面的創新——立式織機、三角弓和戰車,但都沒能改變埃及人對他們的認知 :在埃及人眼裡,喜克索斯人入侵者的身份從未改變。因此,在上埃及國都底比斯組織起了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戰鬥,最終將他們全部驅逐出境。此後開啟了第二中間期,後又被新王國時期(公元前 1550 年—公元前 1069 年)取代,在這一時期古埃及達到了最為璀璨的鼎盛時期。帝國偉業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埃及以底比斯為國都,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小國寡民的傳統被帝國擴張的野心取代,帝國的雄圖是令埃及成為地中海東部的強盛大國。因此,埃及與這一地區周邊的大國之戰不可避免,如米坦尼(Mitanni)、巴比倫(Babylone)和赫梯帝國(l’empire hittite)。然而,如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三世(Thoutmosis Ⅲ,公元前 1490 年—公元前 1436 年)、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Ⅱ,公元前 1438 年—公元前 1412 年)以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公元前 1289 年—1224 年)等法老並不只會窮兵黷武。他們還修建了巨大的神廟,如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和阿布辛貝(Abou Simbel,又譯阿布辛拜勒)神廟,這些神廟既是獻給神靈的,也是修建給他們自己的。修建這些神廟的目的正是向法老的臣民們展示法老權力早已淩駕於萬物之上且超脫塵世,這一目標後來又通過人神通婚理論進一步延展。根據該理論,埃及萬神殿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