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卓治療心血管病經驗擷英 段文慧 杜健鵬 978751328294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史大卓治療心血管病經驗擷英
ISBN:9787513282949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著編譯者:段文慧 杜健鵬
頁數:1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97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史大卓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內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首都名醫,岐黃學者,第六批、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近40年,尤其是在心血管病的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史大卓治療心血管病經驗擷英》從史大卓教授的學習工作經歷、學術淵源、辨治心血管疾病臨證學術特點和經驗、治療心臟病的中藥及經驗方等方面進行總結,並收集了史大卓教授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病案,以西醫病名為綱,進行講解,以求能夠全面反映史大卓教授在心血管疾病診治方面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適合臨床醫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段文慧,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兼任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中醫藥分會副秘書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青年醫師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參与國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疾病支撐計劃、國家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等科研項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

目錄
史大卓教授簡介
一、學習及工作經歷
二、學術淵源
第一章 辨治心血管疾病臨證學術特點
一、重視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
二、倡導臨床病證結合、分期分階段辨證施治
三、善用藥物自然屬性調整機體
四、主張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拓展中醫診斷疾病視野
五、繼承並結合現代臨床創新心血管疾病治法
六、注重調理脾胃氣機和補瀉脾胃的不同
七、善於靈活應用活血化瘀葯
八、重視舌診和脈診有機結合
九、臨證組方特點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臨床經驗總結
一、補腎平肝、活血調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二、平抑肝陽、重用活血利水治療難治性高血壓
三、調理沖任、柔肝疏肝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
四、益氣活血、化痰解毒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附:自發性心絞痛的治療
五、祛瘀生肌解毒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六、益氣活血利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
七、祛風清熱、活血調脈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
八、補氣溫陽、調和血脈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
九、分型辨證施治雙心疾病
十、解毒散結、調和血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十一、調理脾胃、攝納肺腎、化痰活血解毒治療血脂異常
十二、益氣養陰、清透毒邪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章 治療心臟病常用中藥及經驗方
第四章 典型病案

精彩書摘
《史大卓治療心血管病經驗擷英》:
四、主張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拓展中醫診斷疾病視野
辨證論治以望、聞、問、切四診為基礎,但人的感官只能觀察疾病的外在表象,醫者通過推理分析闡釋疾病的內在變化。史教授倡導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發現的病理生理改變納入中醫辨證範疇(即微觀辨證),以豐富和拓展中醫診察疾病的視野。史教授強調把中醫整體辨證和疾病病理生理變化辨識相結合,即辨病和辨證要宏觀與微觀結合,在傳統中醫宏觀辨證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對各證候內在的生理、病理變化進行研究,為臨床提供可量化辨證的依據;另一方面,他強調現代醫學病理生理變化和中醫的辨證理論認識有機結合,把西醫理化診斷納入到中醫辨證的體系,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延展中醫四診的視野。貫穿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的辨病論治和整體認識指導下辨證論治的結合,會對疾病病理生理變化有更清晰的認識,由此而進行的治療也會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微觀辨證是實現中醫辨證客觀化、規範化的重要途徑。微觀辨證能使我們更深入地探討病證的病理生理基礎,更直觀地認識疾病的本質,更有效地進行中醫藥干預,更客觀地評價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如史教授將現代檢查手段所發現的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納入「血瘀」範疇,將炎症反應、組織壞死納入「毒邪」致病範疇等,提出活血解毒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新思路,在活血化瘀基礎上,配伍清熱解毒藥物,如大黃、黃連、虎杖等,通過抗炎等作用,有效干預炎症反應,穩定斑塊,提高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中醫治療效果。變異性心絞痛的發病機制多為在正常冠脈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發生冠脈痙攣所致。血管痙攣,傳統中醫認為多為寒邪、風邪所致。「寒性收引」,遇寒血管痙攣,患者多存在陽氣不足,或遇寒邪侵襲而發病,多表現為惡寒、怕冷,尤其是胸前膻中穴、背部心俞穴周圍,還可見手足不溫、指甲紫暗等,夜間或冷天外出時易發作心絞痛。中藥治療宜以芳香溫通、急開其痹為大法。開痹之法,唯氣味芳香、性溫善通之藥方可達到速效止痛的目的。而在心絞痛緩解時,治療應以益氣溫運心陽為主,佐以活血化瘀治療。風證之血管痙攣多為肝腎虧虛、肝陽上亢、虛風內擾、橫逆血脈,此類患者多伴有高血壓,根據其為肝陽上亢或肝腎陰虛之不同,遣方治療可在天麻鉤藤飲、杞菊地黃丸的基礎上,加白芍、僵蠶、全蝎、秦艽等柔肝息風解痙之品,合丹參、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調和血脈藥物進行治療。又如難治性高血壓者病程長,存在靶器官損害或合併其他相關臨床疾病,多存在微循環障礙、血小板功能異常,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的激活,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減少,進而出現鈉水瀦留。這些恰是血瘀證及水飲內停的臨床表徵,治療時必當伍用活血化瘀葯,如丹參、牡丹皮、地龍、赤芍、白芍、虎杖等,以及澤蘭、益母草、赤小豆、車前子等活血利水葯,可明顯提高降壓效果,保護靶器官。
中醫標準化的發展,宏觀辨證和微觀辨病有機結合,應是中醫相關診斷標準的核心。史教授認為,每種疾病都有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每種疾病也有不同於其他疾病的宏觀表徵和微觀理化指標變化規律,這就導致不同疾病的血瘀證臨床表徵各有不同,長期以來,病證結合血瘀證診斷及療效評價標準的缺失,不僅嚴重限制了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心腦血管疾病等以血瘀證為主要證型的重大疾病中藥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成為活血化瘀新葯研發及中醫藥行業標準化、客觀化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基於以上問題,史教授帶領團隊相繼制訂了冠心病血瘀證診斷標準、介入術后冠心病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冠心病穩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證診斷量化標準和實用血瘀證診斷標準,得到行業的普遍採用,推動了中醫規範化發展。其所主編的《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實用中醫內科病證結合治療》等專著,系統闡釋診治疾病過程中宏觀和微觀的結合方法,對推動現代中醫臨床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五、繼承並結合現代臨床創新心血管疾病治法
張仲景《傷寒論》強調病脈證並治,在此思想的啟發和指導下,史教授創新了部分心血管疾病的治法。
如緩慢性心律失常,目前認為基本病機多為陽虛寒凝,治療多以溫通心陽為主,多選用麻黃、細辛、桂枝、附子等提高竇房結自律性,改善房室傳導,增加心率。史教授認為,陽虛多為氣虛之漸,單純心陽虛較為少見,多為在心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溫通心陽的同時,一定要補心氣、宗氣,氣陽並補,才不致溫散耗氣。心陽為全身陽氣之主,具有溫煦全身、溫通血脈、主神使神機煥發等功能;腎陽為陽氣之根,具有蒸化水液、促進生殖功能,溫助其他臟腑等功能。心陽對腎陽具有統帥、溫煦作用,腎陽對心陽具有化生資助作用。故溫陽需要心腎並溫,即使沒有明顯的腎陽虛癥狀,亦應酌情配伍溫腎葯,如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菟絲子等。在傳統陽虛寒凝病機認識基礎上,史教授認為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必存在血脈不和,以致節律紊亂,治療中當注重活血通脈、和暢血脈,使脈氣和調順接,方可恢復正常心律。

前言/序言
名老中醫經驗是中醫的瑰寶,繼承、學習名老中醫經驗可以使我們從中汲取中醫之精髓,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更大的進步,是學習中醫的捷徑。
史大卓教授,首都名醫,岐黃學者,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近40年,一直致力於讀書、求知和臨床實踐。他跟隨名醫,博覽古今方書,勤於思考,善於歸納創新。在繼承前輩專家經驗的基礎上,致力於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的格物探索,在許多內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診療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平抑肝陽、重用活血利水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祛瘀生肌解毒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益氣活血利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祛風清熱、活血調脈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解毒散結、調和血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等,均獲得了可靠的療效,受到醫患的廣泛讚譽。
史大卓教授既注重臨床實踐,也重視理論研究。他一直跟隨陳可冀院士進行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其後又制訂了冠心病血瘀證診斷標準,使中醫辨證更加客觀化。他倡導臨床病證結合、分期分階段辨證施治,主張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拓展中醫診斷疾病視野,如將現代檢查手段發現的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納入「血瘀」範疇,將炎症反應、組織壞死納入「毒邪」致病範疇,將正常冠脈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發生的冠脈痙攣,納入寒邪、風邪致病範疇等。以上工作對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的提高和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