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課 約翰.卡格 978755352700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文化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實用主義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課
ISBN:9787553527000
出版社:上海文化
著編譯者:約翰.卡格
頁數:2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60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美國*個原創哲學流派、*具代表性的現代哲學之一,
竟發源於抑鬱症患者在人生窮途的自我救贖。
直至今天,我們仍值得重走威廉·詹姆斯的心路,
用原汁原味的實用主義哲學撞開「活下去」的可能。
○ 威廉·詹姆斯是誰?
美國哲學、心理學之父,開創美國*個哲學流派、*個現代心理學研究領域——實用主義哲學、實驗心理學,「意識流」、情緒學說的創始人,代表作《心理學原理》《實用主義》《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2006年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因為他,美國才得以躋身世界智力競賽的版圖。
這位被列入十九世紀*尖行列的原創思想家,出生於顯赫家族的「富三代」,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界的天才,實際上,是一個與重度抑鬱症、恐慌症纏鬥一生的「生病靈魂」。
他所有的研究和努力,都是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最後,他的確拯救了自己,從谷底重生。同樣,他也將拯救你。
○ 實用主義哲學是什麼?
代表美國人精神的官方哲學,反對成見,反對權威,主張事物的意義應該基於事物及其實際效果,正如「人生的意義取決於生活者」。一種相信世界的無限性、多樣性的願景,一種不吝於付諸行動的信念。最重要的是,一種從現實出發的快樂生活方式。
○ 不是因為快樂才大笑,而是因為大笑才快樂
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
你播下一個行動,就收穫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就收穫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就收穫一種命運。

內容簡介
讓我們今天得以生存的真理,明天可能變成謬誤。——威廉·詹姆斯《真理的觀念》
你聽說過「命運」嗎?你害怕宿命論嗎?你擔心所謂「自由意志」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嗎?威廉·詹姆斯覺得,如果不能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人生毫無意義。於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抑鬱,焦慮,嘗試自殺。為了拯救自己,威廉·詹姆斯踏上知識之路,從此開闢實用主義哲學、實驗心理學,成為美國本土*個原創哲學家、19世紀*尖思想家之一。
加繆曾說,回答人生的意義,就是回答了所有根本的哲學問題。實用主義的迷人之處,正是它對人生意義的解答和強大的心理自助色彩。實用主義是一種人生哲學,它適用於所有在生活中找到快樂和智慧的心愿:先行動,再相信;關注具體的生命體驗;樹立積極健康的習慣;從而跳脫意義危機。實用主義哲學對人類心理狀況的懇切關懷,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現代思想,如存在主義哲學、粒子物理學等。
透過威廉·詹姆斯的生平,作者交織講述實用主義哲學的發端和內涵;告訴讀者,我們完全可以將實用主義哲學視為具有奇效的心理治療工具,因為威廉·詹姆斯將哲學運用於自身抑鬱症治療的實踐經驗,從頭到尾只為了拯救生命——他自己的,以及所有和他一樣對生命抱有敬畏心的人們。

作者簡介
約翰· 卡格(John Kaag),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哲學系主任、教授,專攻美國哲學。著作《美國哲學:一個愛情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 A Love Story) 獲約翰· 杜威獎,《攀登尼采: 回歸自我的心靈之旅》(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 是《紐約時報》年度編輯推薦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最佳圖書。

精彩書評
「自從《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之後,我再也沒有讀到過像約翰·卡格的《美國哲學》這樣令人著迷的個人經驗與經典思想的融合。一個愛情故事。這種結合在本書中再次得到展示——這是一本關於美國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威廉·詹姆斯的簡短而有力的書。他能教給我們,是什麼讓生命有價值。」——羅伯特·D 理查森,《在美國現代主義的漩渦中》作者
「在這本寫得精美的書中,充滿了令人振奮的見解,約翰·卡格展示了為什麼威廉·詹姆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對他的讀者產生了深刻的、改變生活的、治療性的影響,並且可以繼續對今天的新讀者產生同樣的影響。」——珍妮弗·拉特納·羅森哈根,《美國尼采》作者
「詹姆斯會喜歡這本書的詹姆斯的思想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比其他任何美國思想家的思想波及範圍都更大。卡格的這本小書提醒了我們為什麼。」——《華盛頓郵報》
「優雅的文風作者質疑生命的意義,威廉·詹姆斯回答了。」——《紐約時報》
「對威廉·詹姆斯及其哲學的極好介紹。」——《文學評論》
「精闢而嚴謹。」——《華爾街日報》
「明晰而有吸引力的書。」《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誠懇、平易近人當既澄清了棘手的學術問題,又提供了點點滴滴的自助,展示
了今天焦慮的靈魂如何應用實用主義的原則,學會如何『不害怕生活』。」——《紐約客》
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 哲學類入圍
Next Big Idea Club春季最值得期待的圖書 非虛構入圍

目錄
前 言/ 「厭惡人生」
第一章/ 決定論和絕望
第二章/ 自由和生活
第三章/ 心理學和健全心態
第四章/ 意識和超越
第五章/ 真理和結果
第六章/ 求知和希望
致 謝
注 釋
推薦閱讀
出版後記

前言/序言
1869年,威廉·詹姆斯正在崩潰的邊緣。他向朋友亨利·鮑迪奇1坦白:「我是一個可鄙的不幸之人。在過去的三個月里,厭惡人生的感覺蹂躪著我。至於寫信我應該是做不到了。」這時,他正邁向他的成年期: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詹姆斯會不間斷地寫信、寫文章、寫書,如畢生之志。他將成為美國哲學和美國心理學之父,這是他寫這封給鮑迪奇的信時完全沒預料到的。事實上,他時常掙扎著活到第二天。
詹姆斯這時剛剛結束為期十八個月的柏林短居,回到他父親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房產居住。這趟旅程的目的是探尋健康與理智,結果失敗了——更準確地說,結果嚴重地事與願違,他的狀態越來越差。回到新英格蘭以後,取得醫學學位的期許倒是給了他一點點快樂(他將毫不費力地實現)。他的心不在這上面,也不在任何事上面。真相或許是他心裏一下子有太多事也說不定。
詹姆斯擁有多個領域的博學之才,這是導致他自我割裂的部分原因,他是詩人,也是生物學家、藝術家、神秘主義者。他受到太多方向的引誘,就像被綁在把人的雙手、雙腿往反方向拉拽的刑具上一樣,因此,他一時半會兒無法動彈,前行或去往他處也不可能。他是一個由碎片拼湊起來的人,過去他幾乎保持不了「完整」的狀態。而且,他身上還有另一面:因為哲學而感到困頓。那些折磨了過往無數哲學家的觀點同樣令詹姆斯深陷,比如:人類被超出他們控制的強力所決定;人類悲劇性、無意義地聽由命運主掌一生;人類竭盡努力也無法作為自由鮮活的存在者,以自己的名義行事;人類充其量是不幸被造出來的機器上的齒輪罷了。
無意義感是個問題,詹姆斯深以為然,它把他逼到了自殺的邊緣。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一天,他用紅色蠟筆在筆記本上畫了一個人物速寫:一個年輕人獨自坐著,他弓著背,腦袋下垂。詹姆斯在圖上題詞:「我和悲傷坐在這裏(HERE I AND SORROW SIT)。」但如果你看得仔細點,你就會發現有一根顏色很淡的線條改變了整個句子的意思,句中的「N」實際上是「M」。重新讀一遍:「這就是我。」這是一幅自畫像。
詹姆斯在晚年這樣描述一種在哈佛隨處可見的、打出生起就存在心理障礙的人:「這類人的人生只不過是一系列的『之』字形:此刻箭在弦上的趨勢,過會兒又由反面佔據上風。他們的精神和他們的肉體交戰,互不相容。反覆無常的衝動打斷他們最精心的計劃。他們的人生是一場充滿懊悔、儘力修復不當行為和錯誤的漫長戲劇。」這類人就是,用詹姆斯的話說,「生病靈魂」。這些人有可能從常春藤聯盟高校畢業,同樣有可能在距離哈佛中庭咫尺之遙的麥克萊恩醫院里自殺。有傳言說,詹姆斯自己曾到醫院接受治療,不過這種傳言在他死後百年逐漸消失了。如今人們通常認為詹姆斯是獨自面對精神疾病的,沒有尋求醫生的幫助。這種說法大錯特錯:他自己就是醫生。威廉·詹姆斯的全部哲學從始至終都是為了拯救生命——他自己的生命。
哲學從來不是超然的智力訓練或文字遊戲。它不是遊戲,就算是,也是世界上最嚴肅的遊戲。它關乎一個人成為能夠進行縝密思考的鮮活存在。我將會向讀者展示詹姆斯的人生「救生圈」。當然了,人終有一死,無人倖免。但是,有些作家(特別是詹姆斯)通過維護和教會我們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東西,從而幫助我們活下去,活到死為止。詹姆斯建構了一種他自稱「健全心態」的哲學。它可能不是治療「生病靈魂」的成方,但我認為算得上是行之有效的偏方。若不是我們之中有那麼多人瀕臨絕望的深淵,那麼這種哲學就沒有存在的道理。2010 年的我需要它。那時候我三十歲,正在辦離婚,看著我那個疏於來往的酒鬼父親一點點死掉,還在哈佛做博士后——你猜我研究什麼?——威廉·詹姆斯。我原本打算完成一部關於他的創造力概念的催人振奮的專著,講他被稱作「實用主義」的哲學具有怎樣的拯救人心的效用。1900年,詹姆斯向他的讀者們如此闡明「實用主義」:真理應該根據它的實際結果,根據它影響人生的方式來判斷。這個想法很不錯,但當人生被無意義感籠罩時就沒多少說服力了。他懂得這一點,於是構建出一種哲學來應對這痛徹的領悟。我則花了相當慘淡的幾年時間才掌握它。
我覺得威廉·詹姆斯的哲學拯救了我的人生。具體來說,它給了我不再害怕生活的勇氣。這話的意思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見鬼,它甚至不一定對明天的我有用,或者不一定一直對我有用。但是它真的至少成功過一次,那一次的效果足以讓我對它報以永久的感激,也讓我對這本書稍微樂觀一點了。詹姆斯為當下時代的人們寫作:有意迴避傳統和迷信,但極度渴求存在意義的人;物質富足,但抑鬱、嚴重焦慮的人;重視偶像,但認為應該早早遏制名利生活的人。對於這樣的文化,詹姆斯溫和而堅定地主張:「別
害怕生活。要相信人生是值得過的,這份信念將助你把它變成現實。」情況好的時候,我生病的靈魂只是稍稍低語,詹姆斯的主張顯得非常奏效。情況不好的時候,它幫助我咬緊牙關。後來我開始讚揚和感激詹姆斯的哲學,把它視為「救生圈」。我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友人、鄰居以及有可能正在嚴重狀況中艱難掙扎的陌生人。
2014 年,我騎車去哈佛大學威德納圖書館繼續寫這本關於詹姆斯的實用主義的催人振奮的書。我取得了一些進展:書看起來有眉目了,我甚至覺得完成它已不再是夢。那是一個被大雪覆蓋的寒冷的二月早晨。不知道是什麼驅使我選擇騎自行車,總之我騎了,從查爾斯鎮滑啊滑啊,一路滑到劍橋。騎行的最後一段路,我沿著柯克蘭大道經過威廉·詹姆斯大樓前。不過那天這棟巨大建築四周的道路被黃色警戒線圍住了。威廉·詹姆斯大樓周圍的傳統建築在對比之下顯得低矮。哈佛大體上是以清教徒禮儀為理念建造而成的,根據「天堂應該留給上帝」的觀念,建築呈水平排列。這棟建築卻不謙卑。大樓有鮮明的現代特徵,於1963 年由山崎實(紐約世貿大廈的設計師)設計建造,也是現在心理系的所在地。它不朽、嚴肅地矗立著,向有可能是哈佛歷史上最偉大的人致敬。
站在威廉·詹姆斯大樓的樓頂,你可以用一枚石子扔中詹姆斯曾居住過的位於歐文街95號的房子。詹姆斯說這個房子是他的「樂土」:有復斜屋頂的三層殖民復興風1 小樓,一樓有寬敞的圖書館,二樓有私人書房,看起來就是天堂的模樣。往威廉·詹姆斯大樓的對面看,稍側一點的方向就是哈佛中庭的愛默生大樓。二十世紀初,詹姆斯就是在那裡發展出了哲學在美國的獨立分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是詹姆斯在學識上的「祖師爺」。他的《論美國學者》一文早在1837 年就預告了一種新的思想家即將出現,並且帶領美國加入人類智力地圖。等到詹姆斯去世(1910 年,68 歲),他已經傑出地完成了愛默生的預言。
威廉·詹姆斯大樓的15 層是這棟龐然大物內值得一去的地方之一,中心研討室里懸挂著一幅詹姆斯的肖像:他露出四分之三的側臉,望著窗外,銳利的眼神沿畫布的邊緣投射下來,穿過這所部分因為他而名聲大噪的大學。從15 層望出去的景色是很壯觀的,還有它距離地面約51米的陽台能給人一個嶄新而絕佳的俯視周圍建築的觀景角度。
站在約51 米的高空,人只需要不到4 秒的時間就能以每小時約112 千米的速度墜地。上一次發生這種事是在2014 年2 月6 日,冰天雪地。哈佛大學2006 年畢業生史蒂芬·羅斯從威廉·詹姆斯大樓的頂樓墜下,結束了他29 歲的人生,成為當年4 萬名自殺者中的一員。一位在該大樓工作的教授這樣報告:「我發現我們的日常工作很難開展下去。」
那位教授說得對,當天早上我也無法如常行事。我很確定,聽到這類新聞會打斷人們的日常。然而第二天的警察筆錄中寫道,羅斯之死是「無人問津的墜亡」,我打包票事實並非如此。事情發生后,我立馬跳下自行車,擠進了在柯克蘭大道的禁區外成群的圍觀者中,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頂著寒風駐足半小時后,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一致同意:合適的問題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這個問題好極了,它蔑視試圖囊括所有人
的普適答案。在這之前,我常常想我下輩子也願意做哈佛新生。那種機會和特權(全然自由的體驗)像是無條件的獲贈,在外人看來無比優越。當然,史蒂芬·羅斯可能會說我這種想法又愚蠢又殘忍。世上不存在什麼「無條件的獲贈」:表象具有欺騙性,自由往往伴隨焦慮,特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