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可不知的腦科學知識-腦科學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 9787576036176 凱瑟琳.斯凱里斯 瑪麗.菲爾德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教師不可不知的腦科學知識-腦科學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
ISBN:9787576036176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凱瑟琳.斯凱里斯 瑪麗.菲爾德
頁數:3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635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教師不可不知的腦科學知識-腦科學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 787576036176 凱瑟琳.斯凱里斯 瑪麗.菲爾德

編輯推薦
為什麼教師需要了解腦的學問?
學生的腦袋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怎樣才能讓腦科學為教師所用?
腦科學領域正在迅速發展。對於熱衷於探究人如何思考、學習和行動的人來說,認知與腦科學是讓人十分著迷的學科。每年有關大腦及其功能的信息量都以無與倫比的速度迅速增長。對於教師而言,理解和展望其中的許多新增信息和新的見解是至關重要的。
當代的教育工作者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上,他們是在教育這一歷史悠久的行業中首批將認知神經科學運用於班級教學和教育政策設計中的。如果可以將對大腦學習方式的認識融入實踐中,學生和教師都會受益。

內容簡介
每位教師都可將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研究中所獲得的見解引入教學實踐。本書為教師提供了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研究——理解的基礎,作為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用的基礎。本書為課堂積極和有力改變提供了希望,提供了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教師理解行為背後的關鍵,從而獲得成長,讓課堂和教學更加完善。
《教師不可不知的腦科學知識:腦科學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以大腦為基礎的原則展示了大腦和大腦如何與我們所知道的課堂行為和學習有關。作者將學習科學的三個領域結合在一起,使它們與每個教師和學習者的工作相關,填補了教師教育文本的空白。本書涵蓋了12項基於腦科學研究的教學指導核心原則,而對於核心基本原則的分析則在一個由七個指導原則組成的框架中進行,每一個指導原則都由一組相關的背景加以細緻分析和解釋,簡潔、易懂、結構清晰,尤其是對於教師教育而言,本書所提到的知識對所有教師來說都是可以理解和相關的,即使是那些說自己不喜歡科學的老師。學習要點向讀者介紹即將發生的事情,情景總結所涵蓋的材料,包括神經可塑性和身體變化的基礎;營養、運動和睡眠如何影響學習;情緒、態度和壓力在大腦功能中的主要作用;等等。

作者簡介
凱瑟琳·斯卡利斯是俄勒岡大學的一位頗富盛譽的副教授,她曾在國內和國際中諸多傑出師生科學素養提升項目中作出貢獻。
瑪麗·費爾德是一位資深作家,作為一名專職記者、編輯和大學傳播主管,她專註于探索和獲取科學和技術相關的複雜資料,並將其轉化為對讀者而言有趣且有用的信息。
陳斐嫻,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參与多次教育教學及科研實踐,具有腦科學領域、課堂教學、兒童行為干預等方面的紮實學識。現任深圳市第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楊長江,醫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兒童腦科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課題、上海市教育科學課題等多項研究,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腦科學的理論應用於兒童早期的教育實踐。

目錄
第1章 腦科學的核心原則和大觀念
第2章 神經可塑性
第3章 認知和教學設計
第4章 編碼策略和記憶
第5章 詳述教學設計
第6章 睡眠、鍛煉和營養
第7章 大腦的情緒功能和態度
第8章 壓力
第9章 大腦中的反饋和循證
第10章 敏感期
第11章 課程縱覽
第12章 行動計劃
附錄A 核心開發技術報告
附錄B 核心參考資源總結

精彩書摘
第1章 腦科學的核心原則和大觀念
第一部分:理解核心
本章將介紹七項核心指導原則:每位教師、教育工作者和領導都應了解,以便於將腦科學應用到課堂中,併為能夠在這個新興領域內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本章涵蓋了尋找腦科學通用依據的研究。緊隨本部分之後,將有一個標題為「核心的框架」的部分。這一單獨的部分將總結指導原則,併為每項原則介紹一組相關的大觀念。這些原則解釋了為什麼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此感興趣。大觀念則介紹了教育工作者們應該了解的內容。
小課堂
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動集中於環境中特定的信息或刺激,而忽略其他信息或刺激。
腦——執行關鍵功能的生物器官,如接收、組織、處理、指導、儲存、運用和傳播信息與思考。
教育工作者可用的腦科學基礎概念——提供已被該領域研究界所了解的大腦和思維運作機制的信息。
教學設計——為產生有效的教學系統而進行的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擴展過程。
學習——基於經驗產生的思想、態度、行動或行為上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元認知——監控、反思、調節和控制自己思維的過程。
神經科學流言——腦科學或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某一個方面因被廣泛誤解或過度簡化而誤用的情況。
可塑性——大腦物理結構產生變化的能力。
引言
一位幼兒園教師不耐煩地跺著腳,說:「我沒辦法介紹這篇文章!這是關於腦的,我怎麼會了解腦呢?」
她當時正在參加一門為教育工作者開設的關於學習理論的課程,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介紹了一次自己的閱讀經驗。
這位幼兒園教師懇切地問:「有人能替我嗎?」然後她掃視了整個房間的人,滿懷希望地問:「也許科學教師可以?」
「好吧。」她嘆了口氣,「我試試看。」
輪到她了,她像是給小朋友展示一本圖畫書一樣把她的文章高高舉起,說:「這很重要,之前我不想給你們介紹,但現在我想了,讓我來告訴你們為什麼!」
她說:「牙醫是醫生的一種。對於牙醫來說,必須了解」這時她指著自己的牙齒,全班都看著她,她對全班大聲說:「大家說!」
「牙齒?」房間里傳來一些回答。3
「正確!」這位幼兒園教師說。「牙醫必須了解牙齒!」
「足科醫生是治療腳部疾病的醫生。」她繼續說,「一名足科醫生必須清楚」
「腳!」這次全班都喊了。
「對!」她說,「非常好!」
「現在,一名教師必須知道」她指著自己的頭部一側。
全班都猶豫了。「頭?」一位同學試探性地回答道。
另一位大喊「頭髮」,並露出困惑的神情。
從同學們的反應來看,似乎很多人都不確定答案是什麼。
這位幼兒園教師很吃驚,「不是!」她咆哮道,「不是頭!也不是頭髮!是腦!我們是教師,我們必須了解腦!」她開始解釋,例如通過知道腦如何形成記憶,教師可以理解為什麼要注重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繫,而非學習孤立的知識。因為通過此過程可以將新知識內化于腦,並應用於第二天的測試。
沒錯,她是對的。任何熱衷於探究人們怎麼思考、學習和行動的人都會覺得認知與腦科學是很讓人著迷的學科。大量有關教師發展的國內外報告肯定了神經科學已經發展到
一個可以對那些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的發現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水平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例如,由38個國家/地區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甚至認為將腦科學納入教學是出於一種道德要求。〔請參閱核心指導原則1(1);OECD,2007年〕。
當代的教育工作者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他們是在教育這一歷史悠久的行業中第一批將認知神經科學運用於班級教學和教育政策設計中的人。4將對大腦學習方式的認識應用於教學實踐中,學生和教師都能從中受益。
腦科學領域正在迅速發展。每年有關大腦及其功能的研究發現都以無與倫比的速度增長。然而,對於教師而言,理解和展望其中的許多新信息和新的見解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正在利用實時大腦成像技術區分視覺場景記憶中已準備好和尚未準備好進行學習的腦區(Yoo等,2012),並開始識別使大腦準備好加工和記憶信息的條件。同樣重要的還有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他們已經開始識別干擾我們學習能力的因素。該領域也為我們理解睡眠和營養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而嶄新的思路,其作用遠不只是讓學生吃好、休息好然後來上課而已。腦科學也闡明了與他人互動的重要性——即使是與他人短暫的互動,也能不可估量地增強認知理解力。腦科學領域的一系列發現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並造福學生。
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學習腦科學是毋庸置疑的。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腦科學體系之中,教育工作者們要學習什麼?目前什麼內容最能夠支撐他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內終身學習?
為此,本書為教師和所有教育專業人員明確了有關腦科學的核心知識基礎。這一基礎被稱為「核心」,這將在本章中總體介紹,並在之後的各章中對其進行交叉引用和擴展。「核心」由針對教育工作者的七個腦科學指導原則組成,這些原則來源於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教學團體和神經科學家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所作的研究。

前言/序言
作為本書作者之一,人們總問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我和其他作者一起寫這本書有什麼必要嗎?為什麼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們需要了解腦的學問?
《教師不可不知的腦科學知識》這本書源於我自2005年起在俄勒岡大學為教育工作者們教授的一門高級學習理論課程,叫作「教學分析」。這門課的「學生」都是平均有20年或更長的教學經驗的小學校長和老教師。他們說,如果要上一門關於學習理論的課程,他們希望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新鮮的內容,這些內容在他們的工作中也能夠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因此,這門課程的重心是培養教師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一種科學素養。正如它的名字,我們分析了教與學相關的文獻,反思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教育研究的融合是否為教師們提供了任何有用的東西,同時仔細思考記憶、情緒、態度和動機等領域的研究發現。令我感到十分驚喜和欣慰的是,教育工作者們很快就投入了相關閱讀和思索,且孜孜不倦。
他們的求知慾越來越旺盛,尤其想了解腦和腦的工作機制。我的課程一開始是一個小型的博士研討會,之後規模成倍擴大,上課的房間也越來越大,上課的過程還在很多網站上直播。剛進入這個領域的新教師、退伍軍人和校長也開始報名上課,他們想知道他們的領導和同事在學什麼。
這就是我和其他作者一起寫這本書的一部分原因。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腦科學,這是有充分的根據的。如果給他們提供相關的途徑,他們不僅會來,而且還會帶他們的朋友和同事來。因為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是新手還是熟練工,他們都很想了解腦科學,且從腦科學中得到了許多共鳴。畢竟,有哪位教育工作者沒好奇過學生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教師又是教學一線工作者,所以對他們來說,能了解腦科學,他們感到很興奮。
此外,教育工作者們發現科學知識並不像他們一開始想象的那麼難。對腦科學領域有所了解之後,他們漸漸習慣於跟進了解腦科學的新進展。在我和其他作者合作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如果沒有不斷產生的新研究,我們很難寫完一章。教師對於了解正風靡的知識領域是非常有激情的。
撰寫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考慮到腦科學領域當前的狀況。每天新聞報道中都有關於腦的科學發現,研究期刊和學術會議也正爆髮式地刊登和討論這些科學發現。儘管腦研究非常艱辛,但新的知識時代即將來臨。例如,今天剛入職的新教師可能在以後30年或更長的職業生涯中會被不斷湧現的關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新信息所包圍。這意味著每位教師都需要有腦科學知識基礎,以便未來能夠理解新的研究發現。因此,我們必須為教育工作者了解腦科學提供可參考的框架。
美國教育諮詢委員會和各國教育諮詢委員會對此持有同樣的觀點。不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U S National Academies),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他們在面向教師的科學和政策諮詢報告中都建議教師了解大腦和思維的科學,否認了教師不需要了解腦科學。儘管腦科學還未探索完全,但已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可以為我們所用,每個教師都應該了解它們。懷疑主義也是有根據的,教師應能夠評估這些要求。
在給教師上課的這一段愉快旅程中,我們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首先,我們發現在交流中要讓教師發聲,這很重要。因此,讀者會發現,教師的敘述是本書的重點,同時還有對神經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的簡介和訪談。故事和敘事是大腦學習的一種主要方式,大腦將它們視為一種證據或「社會性證明」,因為它展現了對他人有價值的或令人信服的經歷。
其次,我們認為,教師缺少的是一本重點聚焦于融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研究這三門心智科學的教科書。把這三門科學的內容放在一起很重要,因為教師很忙,他們沒有時間自己收集所有的新信息。參加腦科學會議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說,她被那兩天的講座和講習班深深吸引,所以她想把這些信息也帶回給同事了解。但是由於這些信息鬆散、沒有被整合,她很難共享給他人。因此本書旨在將豐富的信息及其可適用的場景整合起來,以供教師分享。
最後,教師們會發現腦科學已不是一門要自主選擇學習的學科,而是已內化于自身的存在。這太神奇了。如果你對腦科學知識瞭然于胸,你將成為在教師午飯時間引領話題的「核心」人物。你的同事之前可能對於學生的一些學習行為不太理解,而當你分享的腦科學知識啟發了你的同事,讓他一下子明白了那些行為時,令人驚奇的事情就發生了。教師們會發現,腦科學不僅可以運用到他們的教學實踐中,還能啟發他們的學習實踐。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詳細資料或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