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探源 ISBN:978780768410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高成鳶 叢書名:知味 頁數:51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09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追溯中餐演進道理,透視飯菜烹調原理;辨明華人賞味機理,旁及民族文化心理! 著者高成鳶探究「飲食之道」已近三十年,「大道至簡」「理一分殊」,先前的論著都薈萃在這部晚出的書中。 著者認為,中餐演進歷程的漫長曲折,美食現象的光怪陸離,都可以分析為「因果關係的環環相扣」。 屈原名篇《天問》只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千古疑謎,中華文化「以食為天」,本書中的「天問」數以百計,著者皆給出自圓其說的解答。內容簡介 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國人飲食舊習緣何而成?山珍海味在前,為何仍鍾情于白米飯?為何愛自找麻煩嘬雞爪鴨頭?味是鼻子嗅的還是舌頭嘗的?菜為何又是蔬菜,又是葷食菜肴?周公一飯三吐哺,為何不吞下去?不懂咂湯便享受不到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西餐為何有水火之別 中餐演進過程的漫長曲折,華人美食現象的光怪陸離,都是怎麼形成的?作者針對食之「天問」達上百個,每問皆給出了自圓其說的解答。 本書跨文化、跨領域、跨體裁,將奇趣隨筆與學術考據相結合,全新展示了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繽紛現象、歷史脈絡、獨特內涵。作者簡介 高成鳶,1936年生,山東威海人,天津文史館資深館員。退休前任天津圖書館研究館員時,已開始從事文化史研究,完成的國家史學課題《「尚齒」(尊老):中華文化的精神本原》被龐朴先生評為有「存亡繼絕」之功,季羡林先生曾作手書推薦。 受興趣驅使,轉而探究中華文化的物質本原,埋頭于破解沒有學科地位的「中餐由來」問題,由此成為「飲食文化」開拓者之一,獲得中國烹飪協會、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的飲食文化專家委員會顧問等頭銜。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學術視野較廣,又深入「水火」關係等新探索。曾在《中國哲學史》《社會科學論壇》等學刊發表論文百余篇,近年多次參加中央文史館「國學論壇」。目錄 前言第一部 食物逆境與中餐的由來 第一章 「得天獨薄」的肉食時期 第一節 人之初與食之初 上帝 vs 祖先:吃與文化 為什麼管洋人叫「禽獸」? 「粒食者」,華人的正式自稱 牧牛陽關道,種粟獨木橋 第二節 獸肉匱乏,漁壓倒獵 始祖伏羲:黃土高原→黃河澤國 靠水吃水:「漁獵」與「舟車」 獵神伏羲不識弓箭? 「捕獸機」:分佈全球,中國獨無 第三節 史上被忽視的吃鳥階段 子曰:「鳥」漢語中為何鳥在獸先 捕魚得鳥:從捕魚簍到「天羅地網」 「網開一面」與「鴻荒之世」 八卦三畫爻:稀泥上的鳥爪印 神秘的「弋」:帶線的箭射什麼鳥? 第四節 龍、鳳來自華夏先祖的肉食 肉食短缺與「饕餮」神話 「魚龍(水蛇)混雜」:水怪臆造緣于食物 鳳=鵬=朋:無非大量鳥肉 出身於魚的龍為何飛上天? 龍鳳呈祥:部落聯姻與中餐的二元格局 第二章 「曲徑通幽」的粒食歧路 第一節 「坐吃山空」:生態毀壞與飢餓絕境 洋人納悶兒:餓死的伯夷何不打獵吃肉? 「茹」草:為何從人退回到畜生? 大熊貓、中國人,難兄難弟 神農而非神醫,嘗草豈為覓葯? 「炎」帝焚山一把火, 「堯」帝「燒」窯萬年爐 西方:近代僅一國鬧過大飢荒 第二節 細小的草籽萌生偉大的文化 「麥」=「來」:天賜瑞物,不期而來 神農為何棄優取劣 「純農定居」: 行通絕路是歧路 食物最細小,人口最龐大 禾:谷穗下垂之象,文化戀根之由 第三節 畸形定居:繁生←→災荒的惡性循環 種族生存的「魚子戰略」 文化定型的關鍵:對糞便轉憎為愛 飢「饉」:逃荒者屍體「填溝壑」 「菜色」與「鬼火」 豬、雞:何以餓到極端反有肉吃? 奇妙的循環:糧→「糞」→豬、雞→農家肥→糧 第三章 「飯」「菜」分野與「味」的啟蒙 第一節 「生米做成熟飯」曾歷經艱難 遠古只有石碓,秦漢引進石磨 「粗糙」一詞來自穀粒 穀粒怎致熟?燒熱石板烘 早期中國陶器:非盛水之罐,乃烹飪之鼎 鬲:黃帝教民喝粥,孔子之祖吃 (稠粥) 甑:蒸飯鍋的偉大發明 附:考古學一大疏失:無視「器蓋」 第二節 「羹」(→「菜」):潤滑助咽劑、唾液分泌刺激劑 老周公吃頓飯為啥吐出三回? 粟米飯離不開「助咽劑」的羹 「羹」:從純肉一步步變為無肉 從羹里加「糝」到「菜」里勾芡 羹最早令人「垂涎」 第三節 飯、菜(「下飯」)的分野 醬、菹(鹹菜)「齁」死洋人 西餐不分主副,菜肴等同碟子 飯:從蒸米到「正餐」一套 「菜」:從可食之草到龍肝鳳膽 多湯的羹何以變成無湯的「菜」? 第四節 飲食文化「開天闢地」:食的 「異化」與「味」的啟蒙 雞肋沉冤千古,濃味偏誣「無味」 「異化」:「味」的靈魂背棄「食」的軀殼 守財奴的大笑話:民以「味」為天 彩畫要靠白地兒襯:「甘受和,白受采」 螃蟹為何必須「自剝自食」? 喜愛中餐「舉國發狂」,洋人何不痛快接受? 第二部 「味道」的研究 第四章 華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調適 第一節 難以捉摸的「味」,中華文化的靈魂 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 「知味」:困倒聖哲的難題 「味」字蘊含遠古奧秘 飲食之「味」:三物同名煩死人 第二節 「味」謎團的破譯(之一):華人嗅覺的退隱 古人說蘭花很「臭」 考據:「臭」何時變得臭不可聞? 「臭」(狗鼻)→「?」(動詞 smell)→「嗅」 華人的嗅覺享受:從好聞轉到好吃 鼻子的感覺迷失在「口」中 第三節 「味」謎團的破譯(之二):華人味覺的瀰漫 醫家知「味」,佛家知舌 味覺突破于「苦」,bitter ?被「咬」 識味覺中西印協力,用舊名口鼻舌混同 老子「五味」太糊塗,食客「味覺」大倒退 第四節 「味」謎團的破譯(之三):鼻口之合,良緣天成 「人中」穴的奧秘 :鼻對口舌的主宰 味蕾的逃逸 中餐調料當紅娘:醋能「酸鼻」 鼻子能嗅出苦味:味道調(tiao)和→感官調(diao)換 第五章 中餐「味道」審美內涵的形成 第一節 火胄贅華越萬里——「香」(中餐二元價值標準之一)的由來 澄清「香」霧 偵破「香」案,關鍵在磬 沒有「臭惡」(腥臊膻),哪來肉「香」? 火胄西來,入贅中國 與「油」失之交臂,與「香」相見恨晚 「香」的成熟:元代「香油」是標誌 第二節 水妖現體越千年——「鮮」(二元價值標準之二)的形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