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行動-一名裝甲部隊指揮官的戰爭-1944年至1945年 9787513946407 大衛.倫德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NT$63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坦克行動-一名裝甲部隊指揮官的戰爭-1944年至1945年
ISBN:9787513946407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著編譯者:大衛.倫德爾
叢書名:士兵文庫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11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1944年的諾曼底,英國新任裝甲連指揮官在戰場上的平均存活時間僅為兩周。大衛·倫德爾當時只有19 歲,是一名剛從軍事學院結業的陸軍尉官,他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派往法國,以傷員替補的身份加入了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是一支由身經百戰的老兵組成的裝甲部隊,此前已在北非沙漠中征戰多年。大衛加入該部隊時,已是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第5天,部隊里久經沙場的老兵們並沒有對這名年輕軍官抱太大的期望,認為他根本活不過兩周時間。然而,激烈戰鬥持續了數周時間,大衛在90%以上的坦克指揮官陣亡的情況下多次化險為夷,與死神擦肩而過,贏得了手下的尊重與上級的表彰,被中隊長笑稱為「為打仗而生的倫德爾先生」。
本書以一位年輕坦克指揮官的視角,再現了二戰末年,從諾曼底入侵到德國淪陷的每一個重大事件。大衛的講述揭露了人性的善與惡,還原了戰爭期間的醜陋現實,以一種帶領讀者進入戰場中央的方式,讓讀者時刻被危機四伏的緊迫感所包圍,從而切身感受到戰鬥的緊張節奏與驚險刺激。

作者簡介
著者:
〔英〕大衛·倫德爾,本書以他的親身經歷為藍本進行創作。他是一名二戰英軍坦克部隊指揮官,參加了盟軍諾曼底登陸行動,以及解放歐洲的戰役。戰後,他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與賽車手。
〔英〕斯圖亞特·圖特爾,他曾在軍隊服役20年,參与過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退伍后,他在倫敦金融城工作,並在英國多家全國性媒體中擔任國防與安全欄目的評論員。
譯者:
李金操,歷史學博士、博士后,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已發表科研論文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主持省部級課題一項。
王聰,中學一級歷史教師。譯有《軍用飛機圖解百科:1945—1991年》《圖說世界文明史·埃及》《圖說世界文明史·羅馬》,合譯有《古代世界歷史地圖集》《挑戰數學·中級》等作品。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黃金海灘
第二章 大後方
第三章 交戰在即
第四章 洗禮
第五章 樹籬田
第六章 站穩腳跟
第七章 好事連連
第八章 突圍
第九章 大天鵝
第十章 堤圍澤地
第十一章 艱難跋涉
第十二章 向萊茵河進軍
第十三章 最後一戰
第十四章 後記
致謝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陽光穿透了雲層,投下明亮的光束。原本灰綠色的水面瞬間變得波光粼粼,海面泛起的波浪,一層推著一層,拍向鋪滿卵石的海灘。此時的岸邊微風和煦,讓人根本無法聯想到,當年一艘艘艦船和登陸艇向這片海灘衝鋒時,船身反覆經受著狂風巨浪的拍打。我和其他老兵並排站在一起,身著軍裝配領帶,胸前掛滿了軍功章,一旁的樂隊演奏著音樂。緊接著,到場的重要人物發表講話,我們全體肅立,為逝者默哀。好不容易熬到隆重的儀式結束,我從人群中溜了出來,獨自前往海灘漫步。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希望能夠找到當年自己登陸的地點。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裏早已滄海桑田。潮水退去后,雜草蔓生的山丘上不見帶刺鐵絲網的蹤影,德軍戰壕塌陷后留下的殘垣斷壁也被海水沖刷殆盡,此處也沒有了炮火的轟鳴聲與震天動地的爆炸聲—這裏徹底沉寂了下來,比當年安靜了不止百倍。我佇立在岸邊,迎風眺望著大海,思緒瞬間湧上心頭,讓我彷彿回到了70年前:一艘艘艦船冒著濃煙向岸邊駛來,海灘上的德軍火炮頓時「萬箭齊發」,用傾瀉彈藥的方式「問候」遠道而來的盟軍。
在天邊露出凄冷的晨光時,下了一夜的雨終於停了下來。然而,橫掃整個英吉利海峽的風暴餘威仍在,捲起了足足五英尺高的巨浪,狠狠地向海面上的第15號和第43號坦克登陸艇艦隊拍去,泛起的白色浪花瞬間淹沒了登陸艇的甲板。登陸艇運載的「謝爾曼」坦克被鐵鏈固定在開敞式甲板上,船上的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的士兵只能蜷縮在戰車之間狹小的夾縫裡,躲避從對岸射來的子彈。本次登陸作戰的所有艦船均從英國起航,不料遇到了罕見的夏季暴風。等到風暴過去,艦隊已在路上耽誤了24個小時,艦隊中體型最小的坦克登陸艇(只有117英尺長,其平底船身吃水不足3英尺)上的乘員吃盡了苦頭—登陸艇在洶湧海浪的拍打下劇烈地顛簸與搖晃,艇上的士兵自從在南安普敦溺灣(Southampton Water)登船以來,已經經受了整整三天的摧殘,現在他們渾身都被海水浸濕,飽受暈船的折磨,嘔出的穢物塗滿了戰車履帶間的狹長地面。
這兩艘登陸艇的布局非常緊湊,各能裝下五輛「謝爾曼」坦克,出發前的裝貨地位於索倫特海峽(Solent)西岸南部漢普郡(Hampshire)的卡爾肖特村(Calshot)。當時,艦艇停靠在岸邊,等待人們將坦克裝運上船,天空陽光燦爛。但當船隻剛剛駛入海面時,天氣瞬間發生了變化—拜亞速爾島上空形成的反氣旋所賜,海面上狂風大作,烏雲蔽日,雲層緊貼海面,海水波濤洶湧。船上的士兵雖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訓練,但當暴風雨來襲時,登船時的緊張與興奮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吐不完的穢物和嘔不完的膽汁,所有人渾身上下都被傾盆大雨打濕。艦隊走走停停,先被迫錨泊,任由船身被海浪頂起,上下劇烈地顛簸,等風雨稍稍平息,又繼續在波濤翻湧的海面破浪前行。部隊配發的氫溴酸鹽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並且士兵們還不知道,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General Dwight Eisenhower)已根據氣象學家的預測,決定將登陸計劃推遲,等待風暴暫停再行動。要是這個決定傳到了他們的耳中,恐怕這些擠在逼仄顛簸的登陸艇里,與嘔吐物為伴的舍伍德義勇遊騎兵就會破口大罵,「用吐沫淹死盟軍的最高統帥」了。
萊斯利·斯金納上尉(Captain Leslie Skinner)是本次行動的隨軍神父,負責所在部隊的宗教事宜,同時還要為日後犧牲的戰友做禱告。他艱難地站在搖晃的甲板上環顧四周,看到戰友們陸續從斷斷續續的睡夢中醒來,開始為即將打響的戰鬥做準備:他們把被海水打濕、沾滿嘔吐物的被褥疊好后,捆到戰車的尾部。尚有些胃口的士兵打開一罐自熱軍糧湯,權當早餐果腹。有些士兵窩起手掌擋住風,點燃了香煙—星星點點的火光映紅了四周士兵的面頰。藉助這微弱的光亮,上尉看到許多戰友或蜷縮在一起瑟瑟發抖,或費力起身去另尋能夠遮蔽風浪的隱秘角落。士兵們就這麼一點點苦熬著時間。隨著黑夜逐漸退去,敵人的海岸線愈發清晰地浮現在眾人眼前。海上的磨難即將結束,但真正的戰鬥考驗才剛剛開始。這時,斯金納上尉瞥了一眼手錶,上面顯示的時間是:1944年6月6日星期二,夏令時5點15分。
斯金納上尉向海面上望去,此時天際已經漸白,原本被夜幕遮蔽的龐大艦隊已經於此刻完全展開,鋪滿了整個海面,一眼望不到頭。6000多艘形狀與大小各異的海軍艦艇組成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聯合登陸部隊。登陸艇、火力支援艦、火箭發射艇、驅逐艦、巡洋艦和裝備15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奮力前進,準備將一支13 萬人的先頭登陸部隊送上前方几英里處的諾曼底灘頭。與此同時,艦隊上空的數百架轟炸機發出轟鳴聲,俯衝向內陸,將裝載的彈藥全部傾瀉到敵人的防禦工事上,黑色的機翼輪廓在泛白天空的映襯下清晰可辨。僅僅數分鐘后,岸上火光衝天,爆炸產生的橙色閃光瞬間照亮了前方地平線上的烏雲底端。斯金納回頭看了看手錶,此刻是5點20分,是時候輪到海軍特遣部隊大顯身手了。
此刻,戰列艦上的海軍機炮手們正蜷縮在炮台內。他們身著連衫褲工作服,頭戴防爆頭笠,在昏暗的紅色燈光下,費力地將笨重的炮彈從嗡嗡作響的起重機上卸下,然後塞進炮尾。每個人都是汗流浹背的。當所有彈藥準備完畢后,便是地動山搖的舷炮齊射。霎時間,火光衝天,濃煙蔽日,整艘艦船都在顫動。每當戰列艦發動一輪攻擊,前方巡洋艦上的船員都能感受到炮彈飛過頭頂時帶來的巨大壓迫感。駐守艦橋和甲板的士兵,可以望見垃圾桶大小的炮彈拖曳著微弱的尾焰,呼嘯著沖向岸上的目標,然後消失在視野里。幾輪炮擊后,巡洋艦和驅逐艦上的6英寸口徑的艦炮也加入了戰鬥,發出震天動地的炮擊聲。與此同時,火箭發射艇也鎖定了目標,隨後火箭彈「嗖嗖嗖」地騰空而起,劃破長空,直奔內陸。海軍特遣隊每分鐘向岸邊傾瀉10噸重的烈性炸藥,將岸上的防禦工事炸得粉碎。斯金納上尉目睹著眼前的一切,頓時心生敬畏。他自己所在的坦克登陸艇艦隊也在朝著海岸前進。
此時此刻,海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轟擊的目標,正是希特勒口中固若金湯的「大西洋壁壘」(Atlantic Wall)—自1943年年底以來,德國動用50萬名國防軍士兵、奴隸勞工和強行徵召來的本地勞工,修建了不計其數的地堡、混凝土機槍碉堡與掩體,同時還在安特衛普(Antwerp)通往比利牛斯山(The Pyrenees)的狹長海岸上鋪滿了地雷。根據戰局的變化,德軍早已預料到盟軍將會在1944年夏季登陸歐洲西北地區,只是無法判定具體的登陸點:負責守衛大西洋海岸的歐洲佔領軍首領憑直覺認為,盟軍可能會沿諾曼底海岸線發起登陸作戰。但代表官方的德軍最高統帥部(German High Command)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簡寫為OKW)則斷定,加萊海峽(Pas de Calais)最有可能成為盟軍的突破口。但對於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觀點,就連身為希特勒親信的埃爾溫·隆美爾元帥(Field Marshal Erwin Rommel)也不敢苟同。

前言/序言
我採訪過許多二戰老兵,也撰寫過許多關於他們的文章。這些曾經為國效力的老人組建了一個頗有名氣的戰友會。而我第一次見到大衛·倫德爾並與他「對話」,就是在這個戰友會為紀念諾曼底戰役勝利70周年而舉辦的「喬里克弗河歷史節」(Chalke Valley History Festival)上。當時,大衛面向座無虛席的聽眾,回憶並述說起1944—1945年間自己擔任裝甲連指揮官的經歷。他的講述坦率、謙和又不乏幽默,令在座的聽眾為之著迷。演講結束時,聽眾們全體起立鼓掌,掌聲持續了好幾分鐘。
在1944年的諾曼底,新任裝甲連指揮官在戰場上的平均存活時間僅為兩周。大衛當時只有19歲,是一名剛從桑德赫斯皇家軍事學院結業的陸軍尉官,他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派往法國,以傷員替補的身份加入了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Sherwood Rangers Yeomanry)。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是一支由身經百戰的老兵組成的裝甲部隊,此前已在北非沙漠中征戰多年。大衛加入該部隊時,已是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第5天,部隊里久經沙場的老兵們並沒有對這名年輕軍官抱太大的期望,認為他根本活不過兩周時間。然而,激烈戰鬥持續了數周時間,大衛在90%以上的坦克指揮官陣亡的情況下多次化險為夷,與死神擦肩而過,贏得了手下的尊重與上級的表彰,被中隊長笑稱為「為打仗而生的倫德爾先生」。在經過了戰鬥的磨礪之後,大衛本人也變得從容與自信起來。
在二戰的最後一年裡,大衛·倫德爾始終奮戰在戰鬥的最前線。在卡昂周圍的樹籬田地帶,他經歷了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的近距離坦克混戰,並再次幸運地活了下來,繼續參与了盟軍于諾曼底發起的突圍行動。他率領麾下的「謝爾曼」裝甲連快速突入比利時境內,並加入「市場花園行動」,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前去營救被圍困在阿納姆的英軍傘兵,卻遺憾地以失敗而告終。接下來是酷寒的冬季,戰鬥變得更為艱難,他隨舍伍德義勇遊騎兵隊越過荷蘭境內泥濘的堤圍澤地,向「齊格菲防線」發起猛烈進攻,在損失麾下兩輛坦克的情況下成功穿越萊茵河,肅清了多股負隅頑抗的德軍,最後揮師東進,直插第三帝國的心臟。
大衛的講述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敢於反思戰爭的本質,勇於探討以往二戰親歷者回憶錄中避之不及的種種爭議性話題。他在娓娓道來的同時,揭示了多日持續作戰的壓力給士兵身心造成的巨大影響,並且對敏感話題毫不迴避,如軍隊領導層的明爭暗鬥、戰鬥的恐怖場景,以及血腥消耗戰涉及的道德問題。他的講述揭露了人性的善與惡,還原了戰爭期間的醜陋現實,以一種帶領讀者進入戰鬥中心的方式,讓讀者時刻被危機四伏的緊迫感所包圍,從而切身感受到戰鬥的緊張節奏與驚險刺激。
我萬分榮幸能夠結識大衛,有幸陪他重走昔日的戰場,聆聽他講述往事,在遇到不解之處時可以直接同他探討其中的細節。自始至終,他的謙遜、幽默和慷慨無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年初,我再次有幸陪同大衛出席在倫敦舉行的授勛儀式。當法國大使在儀式上授予其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d』honneur)時,他再次表現出謙虛的一面,告訴在場的所有人,真正的英雄其實是那些沒能活下來講述自己故事的人。
現如今,在世的二戰老兵已為數不多,像大衛這樣頭腦清晰、性情溫厚的老人更是鳳毛麟角。憑藉才華與人品,他闖蕩商界並做出了一番事業,甚至還在60歲高齡時贏得了全國汽車競速賽的冠軍。總而言之,大衛的戰爭經歷極具傳奇色彩,值得傳頌。
斯圖亞特·圖特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