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遊天地外-中國藝術的美學精神 顧春芳 978702018277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心遊天地外-中國藝術的美學精神
ISBN:9787020182770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顧春芳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43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從《紅樓夢》到敦煌
從戲劇美學到電影美學
從中華美育到藝術美學
「中國好書」作者、北大美學教授顧春芳
帶你領悟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
讀懂中國美學的內蘊與神采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大美學教授顧春芳的一部全新力作,圍繞《紅樓夢》美學、敦煌美學、戲劇美學、中華美育、藝術美學、電影美學等六個方面深入闡釋中國藝術的美學精神。
書稿中既有《聞香識紅樓》《了不起的敦煌》《美是心靈的照亮》等美學隨筆,也有《京劇藝術的精神品格》《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超然與在世》《布萊希特與中國美學》《敦煌藝術遺產與中國美學精神》等學術隨筆,作者力求用簡潔明曉的語言來傳達美學精神。
作者是《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的執筆人,她把這書背後的故事以及幾代敦煌人的情懷向讀者一一講述,令人動容。全書敘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更利於普通讀者走進中國古典美學世界。

作者簡介
顧春芳,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學、戲劇戲曲學、戲劇美學、電影學。主要著作有《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戲劇學導論》《她的舞台》《戲劇交響》,出版有詩集《四月的沉醉》,傳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等。

目錄
《紅樓夢》美學
《紅樓夢》里的生活美學
《紅樓夢》的敘事美學和古典戲曲
聞香識「紅樓」
曲觀「紅樓」無聲戲
——《紅樓夢》中的戲曲傳奇
細讀《紅樓夢》「省親四曲」
將《紅樓夢》研究融入學術生命
——紀念「新紅學」一百年,答學生記者問
敦煌美學
敦煌藝術遺產與中國美學精神
了不起的敦煌:溢出洞窟的妙音
從美學角度拓展敦煌藝術研究的意義
我心歸處是敦煌
——我與樊錦詩先生的相遇相知
莫高精神與時代之光
雲中誰寄錦書來
——樊錦詩的讀書與行路
樊錦詩與宿白先生的師生情緣
戲劇美學
月落重生燈再紅
——經典劇目的傳承和傳播在新時代的歷史與美學意義
京劇藝術的精神品格
梅蘭芳的美是如何養成的
梅蘭芳的筆法與功法
異源同流戲畫合一
布萊希特與中國美學
崑曲藝術之美
守護和傳承崑曲藝術和文化
全球語境下中國話劇的主體性追求
當曹禺遇見契訶夫
尚長榮「三部曲」的歷史貢獻和美學價值
北京大學校園戲劇的傳統和特色
京劇藝術與國家氣象
——談本體與情性
中華美育
美是心靈的照亮
美育在當代中國的機遇與使命
植根中華美學精神的原創美育讀本
「網際網路+教育」時代的美育觀念及媒介形式探索
美的體驗與親證
美何以成為內在信仰
美學與詩學合一的人文傳統
藝術美學
以國民修養載大國氣象
——蔡元培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和宗旨
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超然與在世
論「美在意象」說的藝術闡釋價值
藝術和哲學的互釋和張力
——寫在復旦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成立之際
藝術作為建構真理的歷史
張世英先生的詩心與哲思
電影美學
中國電影與中國美學精神
詩性電影的意象生成
電影「意象闡釋學」的觀念與方法
中國戲曲電影的美學特性與影像創構
素麵相對的鏡語和澄懷觀道的境界
後記

精彩書摘
我心歸處是敦煌
——我與樊錦詩先生的相遇相知
莫高窟的清凈令人心生敬畏。
許多洞窟都有沿著牆角一字排開的禪修窟,這是歷代僧侶在此禪修的明證。如今人去窟空,對於頗有悟性和慧根的人而言,目擊空空的禪窟或有如棒喝一樣的啟示。即便不能頓悟,眼前也一定會浮現當年那些枯瘦如柴的禪僧,在陰暗寒冷的洞子里默坐冥想的情景,心中必定生出一種謙恭和敬意。在莫高窟,那一尊尊苦修佛並不是虛假的幻想,而是一種日常的真實。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時時讓我想起出家人。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給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圓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種貌似荒寒的人生景緻中等待一個又一個莫高窟的春天。他們雖然不念經、不拜佛,但是臨摹壁畫、修復洞窟、保護遺址、宣傳講解,這些工作在我看來無異於出家人的修行。
莫高窟是一種考驗,只有那些經最終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修得正果。
夏夜的傍晚,太陽還沒有落下時,莫高窟上空明澈無比的藍天令人陶醉。遊客散去之後,位於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的莫高窟就顯得格外神聖。那些開鑿在長長的石壁上,如蜂房一般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蔚為壯觀,那看似灰頭土臉的外表下隱藏著是聖潔而又神秘的偉大文明。走近石窟,就能強烈地感覺到每一個洞窟透出的五彩斑斕的神光。
敦煌日照時間長,特別是夏天,晚上九、十點鐘左右,天還是亮的。白天我們按年代參觀洞窟,晚上我們就天南海北地聊天。每天傍晚六點左右,樊老師就會準時來到莫高山莊。七月的敦煌,正是李廣杏成熟的季節,每次她來的時候,手裡都會提上一袋子洗好了的李廣杏,「李廣杏」這個名字,與漢代飛將軍李廣有關。這是只有敦煌才有的水果,那是她特意在當地農民那裡買來的。據說每年只有這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在敦煌品嘗到這種格外美味的黃杏。
為了這個訪談,我擬出了一百多個問題。但真正進入訪談,我擬出的題目基本失效。她的健談,她閱歷的豐富,思路的開闊,還有那些從來不為人知的往事,遠遠超出我的預想,似乎每一個小問題都可以打開她記憶的寶藏。樊老師的講述有她自然內在的邏輯,只需一點觸發便能源源不斷的噴涌而出。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她所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近60年的敦煌生活,她對那裡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樹,每一方壁畫都如此熟悉,莫高窟的歷史、洞窟壁畫藝術到考古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數家珍。
我們每天平均採訪3到4個小時,最多的時候,樊老師一口氣說了5個小時,我邊聽邊做筆記,同時以最快的速度整理談話的內容,以便後期整理。我負責提問和記錄,董書海博士負責錄音。十天後,當我們離開敦煌時,已經積累了將近20萬字的訪談稿件。
樊老師有每晚散步的習慣。她最喜歡從家裡走到九層樓,聽聽懸在檐下的鈴鐸,聽聽晚風掠過白楊的聲音,然後在滿天繁星升起之時,踩著月光,散步回家。離開敦煌前的一天晚上,她提議大家一起散步去九層樓。
散步的時候她告訴我,沿著道路兩旁的是鑽天銀白楊,因為起風時發出?里啪啦的聲音,當地人管這種樹叫「鬼拍掌」。冬天的時候,樹葉落光,枝幹直指藍天,這些白楊樹就更加氣宇軒昂了。那是我第一次眼睜睜看著夜晚的寂靜緩緩降臨,那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寂寞覆蓋下來的感覺。遠處是宕泉河,再遠處是宕泉河河谷地帶星星點點的綠洲,綠洲的外面是戈壁,戈壁的再遠處是人跡罕至的荒野和山脈。人在這樣的地方,就好像墜入了一個無涯的時空的深淵,有一種無助感和失落感。她說過去有位前輩對她說過一句話,要想在莫高窟生活,首要的功夫是要耐受住這裏的寂寞。
也是在那天晚上,她對我說,大家都認為留在敦煌是她自己的選擇,其實她有幾次想過離開敦煌,我問她:「最後為什麼留下來?」她說:「這是一個人的命。」鳩摩羅什當年隨呂光滯留涼州達17年,也是在一種並非自己選擇的情形下開始佛法的弘揚,而樊錦詩是隨歷史與命運的風浪流徙至此,所不同的是鳩摩羅什當年是東去長安,後來在「草堂寺」負責佛經的翻譯工作;而樊錦詩是西來敦煌,在「莫高窟」守護人類的神聖遺產。好在有彭金章這匹「天馬」,在她最艱難的時候,「伴她西行」,不離不棄,陪伴左右,和她一起守護千年莫高,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夜幕降臨時,九層樓的四周愈發安靜,安靜得彼此彷彿都能聽到對方的心跳。我們的耳畔是隨風傳來的一陣陣叮叮噹噹的鈴聲,斷斷續續,若隱若現,似有若無樊老師說那是九層樓的鈴鐸,鈴鐸的聲音躍動在黑夜和白天交替之際,讓人感到彷彿遊走在變幻莫測的夢境。直到滿天星斗閃耀在我們的頭頂,微風從耳際流拂過,那壁畫里飛天彈奏的音樂也好像瀰漫在我們的周圍
我突然明白了樊錦詩願意一輩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塵世間人們苦苦追求的心靈的安頓,在這裏無需尋找,只要九層樓的鈴鐸響起,世界就安靜了,時間就停止了,永恆就在此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