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古典文學的奧秘 王夢鷗 97875594877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心雕龍-古典文學的奧秘
ISBN:9787559487780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王夢鷗
頁數:2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6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l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全新經典回歸!華文世界暢銷30年,數百萬讀者奉其為歷史入門書目,更被譽為「最低門檻的中國文化閱讀書目」。
l 《文心雕龍》,一部空前絕後的中國文學論,被譽為「體大思精的中國美學巨著,文學創作與批評的曠世傑作」,「國內外研究文學者,無人不知此巨著」。
l 著名學者王夢鷗教授精講《文心雕龍》,高度濃縮原典精髓,講解深入淺出,猶如名師面對面授課,乾貨滿滿。乃「龍學」入門佳作。
l 龔鵬程鄭重作序,高上秦、閻崇年、梁曉聲、解璽璋、張頤武等眾多學者誠摯推薦。
l 採用進口特種雲宣紙和燙印工藝,盡顯經典厚重風格,質感滿滿,閱讀舒適。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劉勰披誦十代(唐、虞、夏、商、周、漢、魏、晉、劉宋、蕭齊)文學作品寫成的文學概論,自傳世以來,一直受到文人的注意,歷經一千五百年的歲月,愈到後來愈受關注,讀者群愈廣。前世學者稱之為體大思精,論文之作無出其右。近代中外學者對之益為注意,校理遺篇,積為顯學。直至今日,國內外研究文學者,無人不知此巨著,是為「龍學」。王夢鷗先生的精講,乃「龍學」入門佳作。

作者簡介
王夢鷗(1907—2002)
福建福州長樂人,1949年赴台灣。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領域遍及經學、文學、美學。曾任教於廈門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東吳大學等。著有《禮記校證》《文學概論》《文藝美學》等。

精彩書評
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經典。經典常讀常新,當時對經典的現代解讀目前也仍未過時,依舊在散光發熱,滋養民族新一代的靈魂。我很幸運,也曾參与到這一場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貢獻微末。
——學者 龔鵬程
中國的古典知識,應該而且必須為全民所共享。
——學者、出版人 高上秦
每個人精力有限,讀書便需要有所選擇,經典當中也要再精選,可以按照名人、名著、名篇、名句的順序往下聚焦。這套叢書不僅作者國學涵養深厚,而且歷經多次出版和修訂,可謂精益求精。值得一讀,我下定決心將來每個月堅持讀1本,用5年時間把它讀完。
——歷史學家 閻崇年
研究這些古代思想家的遺產,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史性文化基因,首先了解我們自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世界。
——作家、學者 梁曉聲
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核心價值觀,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三十多年在台灣出版,到今天的成功引進,本身就是可貴的實踐。我很願意推薦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因為我覺得這套書,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拉近了當代青年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學者 解璽璋
中國文化在書中盡收眼底。
——學者 張頤武

目錄
前言 / 01
第一章 《文心雕龍》上編的結構
一、主旨的建立與文筆的分論 / 003
二、「本乎道」至「變乎騷」 / 011
三、作品的分類討論 / 026
第二章 《文心雕龍》下編的結構
一、篇次問題 / 091
二、摛神性 / 096
三、圖風勢 / 107
四、包會通 / 114
五、閱聲字 / 121
六、雕龍之術 / 128
第三章 餘論
一、《時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 相互的關係/ 161
二、從時代觀點敘文章的演進 / 162
三、作家的造化與時代環境的關係 / 174
四、對於讀者、作者的期望 / 183 五、附錄 / 194

精彩書摘
前 言
一、介紹一部空前絕後的「中國文學論」
《文心雕龍》一書,據清儒劉毓崧的考證,大約寫成於南北朝時代南齊之末,公元六世紀初(請參酌後文時序篇末的解說)。在這以前,中國已有了豐富的文學作品,而對於文學作品也有了種種不同的意見。不過那些理論性的著述,經過長久的歲月,或存或亡,到了現代很難說出它的實在情形,最好是依據《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親自說明他當時所及見的前人理論性的著述,較為允當。關於這一點,他在《序志篇》雲: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於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或臧否當時之才,或詮品前修之文,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功,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龍之輩,泛議文意,往往間出,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誥,無益後生之慮。這裏,他提出的魏文帝曹丕《典論·論文》,今見於《昭明文選》卷五二;陳思王曹植與楊德祖書,今見於同上書卷四二;應瑒文質論,今見於《藝文類聚》卷二二;陸機文賦,今見於《昭明文選》卷十七;摯虞(字仲治)《文章流別論》及李充(字弘范)《翰林論》,分別亡佚于唐宋之世,其殘文今見於清嚴可均所輯《全晉文》卷七七及卷五二者皆不及原書十分之一。此外,桓譚(字君山)《新論》,嚴輯于《全後漢文》卷十三至卷十五,然有關論文之語不多。劉楨(字公幹)《論文》,除劉勰于《風骨》及《定勢》二篇引述者外,已不可復見。應貞(字吉甫)遺說,載籍久亡;陸雲(字士龍)論文,今但見其與陸機的書信中一些偶發的意見而已。如果依據劉勰當時所「詳觀」的前人文論,不管是尚存的或已散佚的,在其篇帙與內容組織上,可說沒有一個比得上《文心雕龍》,然則稱《文心雕龍》為我國空前未有的文學理論巨著,當不為過。
這樣巨帙的專門著述,把中國上古迄于作者的時代,凡是他披覽過的名篇偉制,一一都收為他的研究對象,中間既不假借外來的文學思想,純粹使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來探討純粹國產的文學,處處保持著「觀瀾索源,振葉尋根」的態度,又可說是以中國人的才智建立的中國文學理論,便顯得更親切、更地道,也更具有代表性。儘管它的成書時代去今將近一千五百年,但就其純粹性來評鑒,也是空前絕後的。所以自從這本書寫成,既得到當時文壇領袖的稱讚,而且在印術尚未發達,抄寫流通十分困難的情況之下,仍擁有不少的讀者。顏之推從南方流徙至北方,現在看他的顏氏家訓論起文章,就有不少地方使用劉勰的遺說。歷經隋唐五代,寫文章的人
雖未一一指名道姓,但引述這本書中的成語或套用劉勰的觀點者,更是隨時都可遇到。自宋以下,研讀這本書的人,愈后愈多;至於近世,《文心雕龍》的研究者更是作多方面的探討──然而,如同唐宋詩人都在撏扯李商隱,卻未見第二李商隱出現一樣,研究《文心雕龍》者雖多,亦未見有相等的《文心雕龍》的著作出現,便可證明這書被稱為「絕後之作」,於今仍不算是過分誇大。
二、作者:從劉舍人到沙門慧地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其生平事?略見於《梁書》卷五十、《南史》卷七二,但後者實際是刪削前者而成文的,故《梁書》之《劉勰傳》,文字稍詳于《南史》。《梁書》是姚察、姚思廉父子並兩世的作業而告成於唐太宗之世。劉勰被列于《文學傳》中,今存文學傳後有「陳吏尚書姚察曰」云云,則似那些記載是出於姚察之手。姚察的生平見於《陳書》卷二七,他大約生於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卒于隋煬帝大業二年(606)。按其生年與劉勰生存的年代非常接近,並且他能看到梁史的資料亦較後人為多。但以史筆珍重,不僅被史官看在眼裡的人物,少如鳳毛麟角,即使被他們敘上一筆的,而許多詳情細節,也是照例不書。《劉勰傳》得以列入正史,大概就靠劉勰曾寫過《文心雕龍》,所以短短的傳文內有關這本名著的記述卻佔有最多的字數。儘管如此,其他詳情細節,今人楊明照曾寫了一篇《梁書劉勰傳箋注》,載於《燕京文學年報》第七期,後來又轉輯于王利器的《文心雕龍》新書內。楊氏的箋注雖已補明《梁書》過分簡略的字句,然為後人關心的較大問題,如劉勰生卒的年代究竟如何,他為什麼不婚娶而居住僧寺,居住僧寺之後為什麼又出來做官,做官之後為什麼又剃髮出家,等等;凡是有關於他的身世經歷,因限於資料,照樣未透露任何消息。當然,文獻不足,慎言其餘,是很可敬的態度。不過這些問題有的關聯到劉勰個人的思想甚至信仰,而二者又都關聯到他的著述。這裏試就《梁書·劉勰傳》未經箋注出來的疑問,依原文的順序,試言其大要如下: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莒,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莒縣,但因永嘉(307 ─ 312)之亂,北方淪陷,東晉明帝于南徐州置東莞郡以統流亡南下的人們。劉勰的祖父靈真,與劉宋時代的雍州刺史劉秀之是兄弟,《宋書》卷八一《劉秀之傳》雲:「秀之世居京口。」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京口區,然則劉勰當即生長於此。劉靈真的平生無可考,其子劉尚,即是劉勰的父親,曾為越騎校尉。倘據《顏氏家訓·涉務篇》所言「南渡士族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之語,則這「越騎校尉」亦似是食祿用的虛銜。所以劉勰這一系應算是京口劉氏一族中較為沒落的一家。本傳雲:「勰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這裏說他「早孤」,是不太清楚的陳述。因「早歲」並不等於「幼年」,只是說他尚未成年,劉尚便已亡故了。劉尚掛個虛銜,多少還有俸祿可支,及其死後,劉勰的生活便發生了問題。但他不別謀出路,獨找定林寺的和尚僧佑投靠,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家貧不婚娶」五字,似須分開來看,例如:娶,可能是為著家貧;但不願婚娶,便不是僅為家貧而已。以劉氏家世,縱因貧困不能與當代顯貴的子女結親,但以一個篤志好學的士人,似亦不難求得淑女,而其問題或在於劉勰個性本即無意成家。有了這樣的個性,就容易了解他不依親故,寧自托跡于空門的舉動了。慧皎《高僧傳》卷十三,說僧佑于齊永明中(483 ─ 493)甚為竟陵王蕭子良所禮敬,曾大量收集佛經,請人校訂捲軸,撰寫目錄提要。同書卷十四《僧超辯傳》雲:超辯于齊永明(492)終於山寺「僧佑為造碑墓所,東莞劉勰制文」。按自漢以來,世俗無不重視墓道碑文的,凡被邀請撰寫碑文,除顯要者外,大都是大名士大作家;即使教下的風氣,似亦不在例外(《幼獅學志》十五卷三期潘重規之《劉勰文藝思想以佛學為根柢辨》一文,考辨甚詳)。是故,僧佑請劉勰為超辯撰碑,當與其邀請劉勰編纂定林寺經藏一樣,都是要借重其學力與文才。易言之,劉勰有文名是前因,而依僧佑是後果,這個後果,不僅有關家貧,也篤定了他「不婚娶」的意願。這都是在他撰寫《文心雕龍》以前,齊永明年間之事。

前言/序言
總序
用經典滋養靈魂龔鵬程
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經典。經,指其所載之內容足以作為後世的綱維;典,謂其可為典範。因此它常被視為一切知識、價值觀、世界觀的依據或來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後來則成為該民族累世傳習、諷誦不輟的基本典籍,或稱核心典籍,甚至是「聖書」。
中國文化總體上的經典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依此而發展出來的各個學門或學派,另有其專業上的經典,如墨家有其《墨經》。老子後學也將其書視為經,戰國時便開始有人替它作傳、作解。兵家則有其《武經七書》。算家亦有《周髀算經》等所謂《算經十書》。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經》,飲茶有《茶經》,下棋有《弈經》,相鶴相馬相牛亦皆有經。此類支流稗末,固然不能與六經相比肩,但它們代表了在各自那一個領域中的核心知識地位,是很顯然的。
我國歷代教育和社會文化,就是以六經為基礎來發展的。直到清末廢科舉、立學堂以後才產生劇變。但當時新設的學堂雖仿洋制,卻仍保留了讀經課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才開始廢除讀經。接著,他主持北京大學時出現的新文化運動更進一步發起對傳統文化的攻擊。趨勢竟由廢棄文言,提倡白話文學,一直走到深入的反傳統中去。
台灣的教育發展和社會文化意識,其實也一直以延續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傳統氣氛及其體現於教育結構中者,與大陸不過程度略異而已,僅是社會中還遺存著若干傳統社會的禮俗及觀念罷了。後來,台灣才惕然警醒,開始提倡「文化復興運動」,在學校課程中增加了經典的內容。但不叫讀經,乃是摘選「四書」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為補充。另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開始做經典的白話註釋,向社會推廣。
文化復興運動之功過,誠乎難言,此處也不必細說,總之是雖調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傳統的勢能,但對社會民眾的文化意識,還沒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傳統、閱讀經典,也還沒成為風氣或行動。
20世紀70年代後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婦接掌了當時台灣第一大報《中國時報》的副刊與出版社編務,針對這個現象,遂策劃了《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這一大套書。精選影響人們最為深遠的典籍,包括了六經及諸子、文藝各領域的經典,遍邀名家為之疏解,並附錄原文以供參照,一時社會震動,風氣丕變。
其所以震動社會,原因一是典籍選得精切。不蔓不枝,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體例確實。經典篇幅廣狹不一、深淺懸隔,如《資治通鑒》那麼龐大,《尚書》那麼深奧,它們跟小說戲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書里,用類似的體例來處理,很可以看出編輯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蓋了幾乎全台灣的學術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動員。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四是編審嚴格。大部叢書,作者龐雜,集稿統稿就十分重要,否則便會出現良莠不齊之現象。這套書雖廣徵名家撰作,但在審定正訛、統一文字風格方面,確乎花了極大氣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這套書當成是寫給自己子弟看的傳家寶,寫得特別矜慎,成績當然非其他的書所能比。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