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術與道 (增補本) 李連江 97873132937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學者的術與道 (增補本)
ISBN:9787313293725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著編譯者:李連江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73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做學問,一求生存,二謀發展。豆瓣9 1分的《不發表 就出局》偏重謀生存,《學者的術與道》側重求發展,本次的「增補本」是「術與道」首版兩年後的升級本。在保持20講體系不變的情況下,新增34篇文章,總計6萬言,增補體量超過了四分之一。此書是李連江教授論治學的封筆之作,堪稱學術研究的終極指南。
術與道,說來玄妙,其實都是常識。
「不需要謀生存的人,往往沒有真正的生存。我們需要謀生存,是我們的優勢。我講的生存不是簡單的活著,是為自己活著,我們謀的是海德格爾說的本真存在。」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連江教授論治學的封筆之作。作者的《不發表 就出局》偏重談如何在學術界謀生存,本書側重講怎樣在學術界求發展。
求發展,就是把學問做好做深,實現學術創新的最優化,把自己變成學術界的一個名牌。
學者的天職是追求真理,本書是學者長征路上的踏腳石。作者說:「術與道,說來玄妙,其實都是常識。」但是,我們往往不懂常識,因此常識是不怕重複的真理。本書共20講,每一講都是一個「過來人」在40年學術生涯中參悟的智慧,也是他在明師指導下孜孜不倦地「下真功夫」積累的經驗。
本書只有一位作者,然而是眾多學者的「對話」。作者說:「書面論治學,很容易掉進自己挖的坑,對話變成獨白。」但是,在娓娓道來的20講中,彷彿有無數「學者」參与對談,感悟、共鳴、切磋。
學者的術與道,從前輩學者處來,到後輩學者中去,薪火相傳,生生不已。樸實的常識,助你脫困,幫你攀登,伴你長征。

作者簡介
李連江 香港大學政治學教授。1963年生於河北滄縣,198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系,1996 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撫順石油學院、南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嶺南大學。中文著作包括《不發表就出局》《戲說統計》《戲說統計續編》《在學術界謀生存》和《學者的術與道》,譯作包括弗洛姆《愛的藝術》和叔本華《人生智慧箴言》。

精彩書摘
第十二講 寫論文的幾點體會
寫論文是門手藝。跟師傅學手藝,通例是徒弟先旁觀,后幫忙,最後實習。師傅傳幫帶,靠身教,不靠言傳。鄰邦日本的手藝人,秉承了從我國學到的傳統。不管是打鐵器制瓦檐,還是做壽司煮拉麵,師傅帶徒弟,一帶數年,師傅閉口不談手藝,只讓徒弟全程觀看。徒弟能學多少,全靠自己用心揣摩,努力模仿。直到最近,諸如鐵匠制瓦等行業的手藝人越來越老,學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匠人為避免祖傳的手藝在自己手中失傳,萬不得已才開始言傳。老師傅言傳時經常發火斥責,直到徒弟終於做出合格產品,才和顏悅色鼓勵兩句。
我在學術界謀生存,靠的是用英文給英美傳統的學術期刊寫論文,但學藝的方式卻是現代日本學徒的方式。導師歐博文教授從來沒給我系統講過怎樣寫論文,只是帶我寫。一開始是他寫,我看,他問,我答;然後是他起草,我補充修改;再后是我起草,他修改;最後像打乒乓球,他寫完改完發給我,我改完寫完發給他。遇到關節點,他會解說,為什麼如此這般修改。我一開始完全同意,後來就有不同意見,但總能達成一致。
由於我學寫作的方式太特殊,我從來沒想過系統總結怎樣寫學術論文。不過,我深知寫作重要,講課作講座時總會如實轉述歐博文老師的經典說法。一篇好論文,是恰當的詞出現在恰當的句子中,恰當的句子出現在恰當的段落中,恰當的段落出現在恰當的結構中。這句話在我腦子裡響了快三十年,意思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變成自己的眼光,看自己的文章時也看得越明白。由此可見,說說寫論文,有必要;有沒有用,全看聽者自己。
為讀者服務
寫論文必須具備讀者意識。芝加哥大學教授勞倫斯·麥肯納內(Lawrence McEnerney)教授有兩個視頻,主題都是如何寫學術論文,一個是2014年的《高效寫作的技藝》(The Craft of Writing Effectively),側重講原則;另一個是2015年的《超越學園的寫作》(Writing Beyond the Academy),側重講技術。兩個視頻都值得認真看,仔細聽,用心想。我更看重2014年講原則的視頻,特別贊成麥肯納內教授的一個觀點:學術寫作的關鍵是讓「讀者」覺得「你的論文」「對他們來說」「有價值」。
麥肯納內教授說的「讀者」是「大讀者」,不是《讀者文摘》的「讀者」。讀者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一群人是個共同體,但共同體不是嚴密的組織,是鬆散的江湖,門派林立,山頭眾多,以把門人自居的,比值得把守的門多成百上千倍。大讀者分兩組,一是在本學科站穩腳跟的學者,二是仍在努力站穩腳跟的學者。大讀者之為「大」,在於他們有資格當匿名評審,對稿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權力一樣大,但使用權力的方式有差別。第一組比較穩健,第二組則往往比較峻急。
讀者意識是服務意識。學術界有求是求真的科學邏輯,也有以研究成果為硬通貨的市場邏輯,還有以名聲地位為權杖的權力邏輯。要發表,論文有創新是必要條件,在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領域,有創新也是充分條件。但是,社會科學不一樣,市場邏輯和權力邏輯的力量很大。要發表,除了創新,還需要了解成名學者的底細,清晰理解他們信奉維護但不一定明說的理想與規範,弄懂並加入他們往往深藏若虛的研究議程。成名學者與他們的學生會自然或人為地形成門派或學派,門戶之見在所難免。學術生涯難,因為有三個矛盾,三個矛盾都與服務精神有關。一是自信與服務精神的矛盾。學者必須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和能力,但這種自信與服務精神往往不相容。二是興趣與服務精神的矛盾。做研究必須有興趣,否則不可能產生靈感,但自己感興趣的往往是讀者漠視的,個人興趣與服務精神往往不相容。三是自尊與服務精神的矛盾。做研究必須有超乎尋常的自尊自重,否則學術生涯毫無優點,不如做實實在在的營生。做研究時,必須唯我獨尊,否則不可能獨闢蹊徑,發前人與同行所未見。寫論文時,必須謙虛謹慎,否則不可能公正對待前人與同行的貢獻。
讀者意識是創新意識。研究社會,求表面的新不難,天天有新聞。求深層的新很難,陽光之下並無新事。求深層的新,歸根結底是讓目標讀者覺得新。
讀者意識是對手意識。聶衛平棋聖學棋時,過惕生先生教導他:「棋是兩個人下。」棋自然是兩個人下,這還用說?不過,過先生說的不是表面現象,而是自覺的意識。下棋時,隨手、漏算、出敗招、打勺子,往往不是因為棋力不足,而是因為下意識地輕視對手,把實力相當的比賽當成了自己表演,把可以一招致自己死命的競爭對手當成了自己的陪練。算路可能很深,但計算時一廂情願,看得見對自己有利的路數,看不見對手嚴厲反擊的招法。這就是忘了「棋是兩個人下」。自覺地意識到「棋是兩個人下」,時刻警醒「棋是兩個人下」,就樹立了圍棋意識。不樹立這個意識,不可能成為圍棋高手。寫論文,道理相同。
讀者意識是自我修鍊意識。修鍊是練「左右互搏」,把對手變成另一個自己,把自己變成兩個人。學圍棋,做死活題,打棋譜,都把自己一分為二,一個竭盡全力,另一個也竭盡全力,都攻守兼備。對手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水平就提高;對手的水平下降,自己的水平也下降。做研究與學棋相似。研究是兩個人做,論文是兩個人寫,兩個人都是自己。學棋靠實戰,研究靠實踐;學棋要做死活題,學研究要學分析技術;學棋要打棋譜,學研究要批判文獻;學棋要復盤,學研究要導師評點。寫論文是比賽。頭腦高度興奮時,一個自己揮灑自如地創作;冷靜下來,另一個自己大刀闊斧地批判。起草時,不妨視學界為無人之地;修改時,務必謙虛謹慎,牢記山外有山。
寫作是循環往複的過程
寫篇英文論文,大約耗時半年,正文約8000詞,要大約300次「坐功」(sittings),每次坐功大約3小時,每次突破極限的大約300詞。歐博文教授經常說:一篇文章有十成內容,要下十成功夫,前85%的內容可能用15%的時間和精力,最後的15%要投入85%。後面的這15%的內容才是非學者跟學者之間的差距,也是平庸學者和優秀學者之間的差異。
靜態看,一篇論文就像一棵樹。前一講說過,主要論點是樹的主幹,同行評估樹是否成材、材質高低、材料大小,看主幹。主根有兩條。就學術價值而言,實證材料和分析是主根;就現實市場價值而言,得體的文獻綜述是主根。這裏做點補充,邏輯論證是主枝,分析結果的呈示是細枝,文字選擇是樹葉。邏輯清晰的論文,只讀每段話首句末句就可以完全讀通,只讀每段話的第一句也可以讀通。標題是點睛之筆。
但是,寫論文是動態的生長過程,從種子開始,從細小處開始。每天寫幾個小時,樹就每天長一點。連續幾天不寫,樹就可能萎靡,甚至乾枯。天天寫,因為不可能一氣呵成;天天改,因為不可能一次改妥。寫論文的過程,類似理解藝術品的過程。伽達默爾說:「解釋學的一條規則是,理解整體,必須從細節出發;理解細節,必須從整體出發。這裏存在的是一種循環關係,理解是個運動過程,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又從局部回到整體。理解,就是在類似繞圈子的循環過程中生成完整統一的意義。」這段話說透了理解藝術品的過程。把「理解」替換成「寫作」,說的就是寫作過程。
修改、修改、再修改
不要迷信自己有能力一氣呵成,文章是反覆修改出來的。羅丹是大雕塑家,留下了粗糙的半成品。假如他能一氣呵成,留下的就只能是完美的成品,至少是完美的局部,不是粗糙的半成品。
草稿的特點就是雜亂無章,有很多話,寫的時候很興奮,第二天看就覺得是胡說八道。然而,文章就是由胡說八道改出來的。胡說八道是創造過程。創新思維是無序的,不可預測,當然也不可計劃。反映在語言上,無序的創造就是邏輯混亂、文法不通的胡說八道。了解這一點,可以安心坦然地胡說八道。一旦進入草創狀態,就可以絲毫不理會任何規則,不講邏輯,不講語法,更不講修辭,要麼把胡思亂想落在紙面上,要麼把想法敲在電腦文件中,安於泥沙俱下,希望沙中有金。草創時似乎恍然大悟,落筆彷彿有神,極度自由,天馬行空,無中生有,不妨信以為真,享受短暫的天才幻覺。寫時不要刻意約束自己,自我不妨膨脹,只要不暴露,自信爆棚也無傷大雅。在膨脹的自信驅動下,可以把才能發揮到極致。熱度消退後,熱昏的胡話說不出來了,需要開始調整心情,回到現實,坦然接受自己不是天才。這樣,第二天看到稿件拖泥帶水,一塌糊塗,一片狼藉,不會感到沮喪,反而會為自己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而佩服自己冷靜。這種創造心理,並非普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寫法,需要自己總結。
修改草稿,一開始不妨慢慢收束,保持對各種岔道的高度敏感和興趣,見縫插針,見彎就拐,相信嗅覺,相信直覺。所謂獨闢蹊徑,其實多數是好奇誤入,甚至誤打誤撞,歪打正著。修改過程中,有時覺得處處彆扭,得字字小心。改摘要,幾乎每個詞都得反覆推敲。假定讀者只肯花費3分鐘,3分鐘不得要領,就會把論文投入廢紙簍。改結論,得言必有據,分寸得宜。
定稿時提純升級。刀削斧砍,去蕪存菁,確信是垃圾的,堅決棄置,可能有用的,小心保存。修修補補,自查自糾,漏洞不可避免,能補的補好,不能補的巧妙掩飾,自己留底,預備下一步研究,不要對自己求全責備,不要奢求完美,只有暫時最好的研究,沒有終極完美的研究。
草創與修改都是極限運動,不過一個熱,一個冷;一個爽快,一個糾結。魯迅先生談創作經驗:「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詞、段刪去,毫不可惜。」海明威說,把很精彩的刪掉,留下的才是最精彩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