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當代電影中的紅色符號與身份認同 ISBN:9787308240840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喻宛婷 頁數:19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611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分析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兼論少量50—70年代和90年代以後的作品,將作品放在歷史的語境中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本書旨在豐富電影色彩的研究,彌合當下電影學研究中所存在的美學路徑與社會學路徑的分野,推進有關圖像表徵、電影文化與社會歷史關係的研究。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方法論第一節 視覺磁石:紅色 一、影像色彩的屬性 二、符號學視角:從電影文本到社會歷史語境 三、紅色與中國現代化 第二節 方法論 一、社會歷史視角 二、色彩術語的使用 三、互文分析 四、現象學方法 五、闡釋與過度闡釋 第二章 「霧騰電影」:從藝術史的角度看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的色彩美學 第一節 從繪畫到電影的移植 第二節 色彩、透視與空間意識 第三節 色彩形式 第四節 色彩傾向 一、單色調的文人風格 二、鮮艷的民俗風格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紅色」的鄉土主義與「灰色」的都市主義 第一節 城鄉關係的歷史脈絡 第二節 鄉土主義、都市主義與城鄉關係的模式化 第三節 《人生》:迷失在城市景觀中 一、紅色、土地和生活方式 二、紅色、女性和婚姻 三、紅色土地與灰色城市之比較 第四節 《老井》:留在鄉村 第五節 一種特殊的夾縫空間:城中村 第六節 結論:20世紀80年代及以後 第四章 「農民老父親」形象建構 第一節 20世紀50—70年代中國電影中的視覺化權威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的「農民老父親」群體形象 一、苦味的面部肖像 二、「勞動空間中的身體」 三、人際空間中的身體 第三節 結論:形象的「神話」與價值 第五章 自我展示、個體化與主體性 第一節 個體化與電影 一、中國個體化的三個階段 二、個體化主體性的崛起 三、對熒幕個體化的反思 第二節 《大紅燈籠高高掛》:在祖蔭之下 一、啟蒙與規訓 二、戲劇化的色彩:豐富表層 三、兩種類型的環境紅色和五個段落 四、受難的個體 第三節 《紅衣少女》:在社會監督之下 一、顏色圖式與文本對比 二、無色集體中的有色個體 三、學校:一個小的集體權力組織 四、反身式自我的發展 第四節 結論:監視和顏色 第六章 性別、觀看和身體的政治 第一節 以性別之名 第二節 身體外觀和對外貌的操控 第三節 女性的跨性別裝扮:在歷史的《小街》 一、女性去性別化簡史 二、《小街》:紅色的主體性與黑白的現實 第四節 《街上流行紅裙子》:女性美的合法化 一、「紅衣女性」系列形象 二、性別展示的合法化 第五節 結論 第七章 紅色:一個關於「中國性」的視覺「形容詞」 片目 插圖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