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概念表達與話語視角的世界-布蘭頓的規範語用哲學 劉鋼 978701026516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精神的概念表達與話語視角的世界-布蘭頓的規範語用哲學
ISBN:9787010265162
出版社:人民
著編譯者:劉鋼
頁數:39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392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認識論的發展,一方面已經倒向自然主義,或多或少地把認識人類思維本性的方法論與認知科學的方法論相等同;但另一方面,一些當代認識論選擇了與認知科學徹底決裂的方式,把認知思維的本性視為一個先驗的問題,從而用對語用主義的社會歷史實踐的問題探究,替代對人類思維本性的探究。這實際上等於徹底放棄了對人類思維本性的研究。這裏帶來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科學主義把表徵自然主義化(還原為被喚起的刺激),世界因此失去了與主體的概念表達的關係;另一個問題是語用主義把概念同化于經驗的概念,概念喪失了它的推論性,這與科學主義從另一頭把概念視為一種標示事物的能力一樣,概念被剝奪了表達的權力。布蘭頓系統地探討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借用黑格爾、康德、弗雷格和塞拉斯的思想,重塑了世界與主體的人的概念表達之間的關係,並重建了概念推論的能力。

作者簡介

劉鋼,1960年6月生,哲學博士,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哲學所教授,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語言哲學的研究。出版主要專著有:《哈貝馬斯與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2008年)、《真理的話語理論基礎》2015年)、《祓魔與返魅:麥克道爾的最低限度經驗主義》(2018年)等。發表代表性論文有:《從形式推理走向實質推理:論布蘭頓的推理主義語義學》《哲學分析》2011年第4期)、《現代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研究》2009年第4期)、《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的道德觀的啟示》(《現代哲學》2008年第3期)、《超越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哈貝馬斯的程序民主》(《現代哲學》2004年第3期)、《一種從黑格爾元批判出發的認識批判——評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對知識與人類興趣的關係的理解》《復且學報》1998年第6期)《康德的目的論思想的精神原則和時代意義》(《哲學研究》1996年第4期)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規範語用學作為理解世界和自我的前提
一、哲學範式的轉換:從意識哲學、規範哲學到規範的語用哲學
二、統一語義學和語用學
三、斷言、推理與話語推論
四、規範現象主義
五、原初的意向性
六、概念實在論
第二章 從康德走向黑格爾
一、認知的規範性
二、認知的自主性
三、相互承認:自我、他人與社會
四、語義整體論
五、模態實在論:主客體統一原理
六、通往理性主義的實用主義之路:客觀唯心主義與語義整體論的結合
七、布蘭頓的新黑格爾主義
第三章 推理主義的認知轉向
一、強的推理主義
二、終結被給予的神話的方式
三、推理是一種做事
四、命題內容的語用優先性
五、實質的推理
六、話語承諾
第四章 從因果指稱的世界走向規範表達的世界
一、替換的語義學基礎
二、小句子的替換
三、單項詞的多值性以及它在推理中的作用
四、替換與外延概念的改變
五、兩次替換
六、替換與真理概念的改變
第五章 從詞語-世界的關係走向詞語一詞語的關係
一、對象是如何被給予我們的
二、替換推理的三角對測量的三角的替代
三、用替換承諾取代存在承諾
四、沒有回指的直指是無意義的
五、回指中的記號重現的認知意義
第六章 記分
一、從達米特的判定語力的一般模式到布蘭頓的記分
二、承諾
三、資格
四、不相容性
五、記分與直接模態語義學
六、責任與權威:記分在辯護的機制與交往的機制中的不同表現
七、默認與挑戰
第七章 經驗知識的來源
一、語言退入轉換:意向性行動的經驗反饋
二、語言進入轉換:觀察的兩層次說明
三、可靠性概念的解釋力量及其有限性
四、可靠性與偶然性
五、「意義不在頭腦中」:經驗知識的社會推理的性質
六、實踐的意向性
第八章 何種實用主義?——話語邏輯的實用主義的本性
一、走向一種積極的意義—使用分析的理論
二、從原始的刺激反應到語義判斷
三、語用主體的邏輯闡述和學習的能力
四、邏輯的語用的性質
五、話語的普遍的語用元詞彙對一般邏輯詞彙的替代
第九章 意義的客觀性與交往
一、一個基於交往的三層結構:話語表徵、外延與內涵
二、作為一種命題態度的dere
三、兩種命題態度的關係
四、消除意義的歧義性:dere的推理替換的功能
五、回指與不同語境中的觀點分享的可能性
第十章 客觀性是視角的
一、話語的真理論的兩難
二、「認為是真的」與「是真的」
三、視角的形式性
四、I-thou與I-we的主體間性話語
五、理性的穿越性視角
六、普通法的判例法作為視角穿越的一個實例
七、「在手的東西」和「手頭所發生的東西」
結語 推理主義的限度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