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不真正不作為犯基本問題研究 ISBN:9787519788698 出版社:法律 著編譯者:溫登平 頁數:55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44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不真正不作為犯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刑法以作為形式規定的犯罪。由於行為人不積極救助法益或者不阻止犯罪的行為,導致他人重傷甚至死亡的,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因此各國在司法實務中均將不作為犯納入刑法調整範圍,但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並未在刑法總則中明文設置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條款。因此,如何合理限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處罰範圍,成為重要課題。 本書是圍繞不真正不作為犯展開系統的教義學研究的著作,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國不真正不作為犯研究的問題所在,提出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主張,並結合實踐中不作為引發的刑事責任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對於促進刑法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深入研究不作為犯罪的共犯問題、缺陷產品的刑事責任等問題,對於解決司法實踐中不作為犯罪的具體認定,也將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作者簡介 溫登平,1978年8月生,漢族,山東安丘人,山東大學法學院副研究員,山東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清華大學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從事刑法學、環境法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等12項,在《法學家》《法學評論》等發表論文40多篇,獲得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2017年度)一等獎、山東省第24次全省法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勵。目錄 導言第一節 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概念 一、不作為犯的概念 二、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概念及其與真正不作為犯的區分 第二節 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根據 一、有關作為義務與不真正不作為犯的關係的學說 二、如何限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範圍? 第三節 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認定順序和研究重點的發展變遷 一、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認定順序 二、不真正不作為犯研究重點的發展變遷 第四節 本書研究的問題和章節安排 一、本書研究的問題 二、本書的章節安排和研究結論 第一章 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實益與方法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區分作為與不作為在理論上的困惑與實務中的困難 二、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價值 第二節 關於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學說 一、物理的、身體的動靜說 二、能量說(能量投入說) 三、法益侵害狀態說(法益狀態說)、風險關係說 四、規範違反類型說與規範評價重點說 五、因果關係基準說 第三節 刑法處罰不作為犯的根據與區分作為和不作為的標準 一、刑法「以處罰作為為原則,以處罰不作為為例外」等觀點及其理解 二、作為當代刑法根基的自由主義與社會連帶主義 第四節 以逐層判斷的方法區分作為與不作為 一、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標準及其面臨的困難 二、通過逐層判斷的方法區分作為與不作為 第五節 以積極的身體活動中止救助行為的性質界定 一、中止自己實施的救助行為的性質 二、阻止他人實施救助行為的性質 第六節 作為與不作為的競合 一、是否要承認作為與不作為的競合 二、作為與不作為競合情形下的行為性質 三、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分類 第七節 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一、問題的提出 二、是否要承認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三、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的類型 四、作為與不作為結合的性質與處罰 第二章 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係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關於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論爭 一、克倫斯與邁爾的觀點 二、考夫曼與韋爾策爾的觀點 三、金澤文雄和斯特法尼等的觀點 四、我國部分學者的觀點 五、本書的觀點 第三節 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一、主張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見解 二、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規範構造 三、刑法規範的性質與不作為犯的構造 四、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不違反禁止類推原則 第四節 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明確性原則 一、處罰不真正不作為犯並不違反明確性原則 二、通過刑法規定與合理解釋刑法限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成立範圍 第五節 本書的觀點 第三章 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歸因與客觀歸責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因果關係是認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基礎性問題 二、不真正不作為犯的因果流程與作為犯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關於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的主要觀點 一、事實因果關係肯定說 二、期待的因果關係說 三、假定的因果關係說 四、本書的觀點 第三節 成立不真正不作為犯是否以違反法律義務為前提 一、義務違反說與因果關係說之爭 二、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與作為義務的關係 第四節 等價性理論、條件說及其他相關學說的相對不足與客觀歸責理論的相對優勢 一、等價性理論的特點、判斷依據與不足之處 二、條件說以及其他奠基於條件說的因果關係學說的不足之處 三、以客觀歸責理論限制不真正不作為犯成立範圍的相對優勢 四、不作為犯因果關係的確定性程度 第五節 對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歸責的具體展開 一、先前行為製造、增加不被容許的危險的屬性與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歸責 二、特別的義務違反關聯(結果迴避可能性)與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歸責 三、其他因素與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歸責 第六節 本書的觀點 一、不作為犯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的特點 二、認定不作為犯因果關係的方法 第四章 刑法上作為義務的體系性地位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因果關係說及其評析 一、因果關係肯定說 二、因果關係否定說 三、擬制說(不作為準因果關係說) 四、對因果關係說的評析 第三節 違法要素說及其評析 一、違法要素說的基本觀點 二、對違法要素說的評析 第四節 保證人說及其評析 一、保證人說的提出 二、保證人說的類型 三、對保證人說的評析 第五節 本書的觀點 第五章 實質的作為義務論及其展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實質作為義務理論的法哲學背景與理論現狀 一、有關實質作為義務的學說概況 二、作為義務實質化的法哲學背景 三、德國、日本和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實質作為義務理論 第三節 平面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