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需要理論研究 馬晶晶 著 97870102660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克思需要理論研究
ISBN:9787010266091
出版社:人民
著編譯者:馬晶晶 著
頁數:1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13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的需要問題作為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論域,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馬克思需要理論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內蘊著需要與人的本性、人的本質、社會生產及人的發展等多方面內容,以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實現了對以往需要理論的超越,為其之後各個時期需要理論的研究及需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因此,本書通過對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全面解讀,結合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分析和明確了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矛盾、衝突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從文本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闡釋了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價值意蘊,挖掘了其對建構當代人民美好生活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啟示。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現實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產生的現實背景
一、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需要
二、資本邏輯操控下人的需要的異化
三、無產階級為滿足生活需要的鬥爭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形成的思想淵源
一、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形而上需要思想
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利己需要思想
三、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中的平等需要思想
第二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初步萌芽階段
一、《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需要問題的認識
二、《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需要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基本形成階段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一次提出「人的需要」
二、《神聖家族》為需要理論的形成奠定唯物主義基礎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與科學的需要理論體系的創立
第三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深入發展階段
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豐富和充實了需要的範疇
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進一步發展了需要理論體系
三、《資本論》最終確立了完整的需要理論體系
第三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主要架構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需要即「現實的人」的本性
二、需要與人的本質具有同一性
三、需要與生產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四、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因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內在結構
一、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
二、個體需要和群體需要
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四、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
第三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中人的需要的理論特質
一、需要的客觀物質性
二、需要的社會歷史性
三、需要的無限廣泛性
四、需要的主觀能動性
第四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的理論基礎
一、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確立
二、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誕生
三、「現實的個人」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的三重轉向
一、從反映論的需要觀轉向實踐論的需要觀
二、從人的需要異化轉向人的本質需要復歸
三、從人的片面需要轉向人的全面需要
第三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在哲學領域中的意義
二、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意義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變革在科學社會主義領域中的意義
第五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當代迴響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在當代西方的迴響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二、薩特的存在主義需要學說
三、馬爾庫塞的虛假需要理論
四、鮑德里亞的抽象需要理論
五、赫勒的激進需要理論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在當代中國的迴響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溫飽生活需要」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2012):「小康生活需要」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至今):「美好生活需要」
第六章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價值意蘊
第一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理論價值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是理解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
二、馬克思需要理論是對人性理論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是科學認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基點
第二節 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實踐價值
一、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
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參与政治生活的需要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滿足人民對和諧社會的需要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