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西旅人-晚清外交與信息秩序 皇甫崢崢著 譯者: 汪林峰 97872081878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遠西旅人-晚清外交與信息秩序
ISBN:9787208187863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皇甫崢崢著 譯者: 汪林峰
叢書名:論衡
頁數:35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09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晚清外交,重塑認知!
晚清外交風雲錄,一書盡覽中西交匯的智慧與抉擇!
本書深度解析晚清士人如何構建對西方的認識,展現外交信息體系的演變。多學科視角,還原歷史真相,讓你一窺晚清外交的智慧與挑戰。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晚清時期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與外交信息體系的構建過程。作者通過考察六位出使歐美的使臣的書寫模式,揭示了從1860年代初到1895年間清朝如何逐步重建與西方列強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體系。本書突破了傳統學科界限,結合外交史、文學史、思想史與信息史,詳細解讀了晚清外交官如何書寫「西方」,並分析了這一過程中信息秩序的演變。
書中不僅結合了傳媒學理論,剖析了使臣們如何運用不同體裁和傳遞方式構建西方敘事,還探討了信息在閱讀集團中的演變和重新利用。同時,本書將宏觀敘事與微觀歷史相結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採集的多元性、內外張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會關係對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響。
全書分為八章,從清朝政府對國外信息採集的局限開始,逐步展現了出使大臣的身份轉變、駐外使臣的制度化、文書流通的電信化以及江南私人出版業對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顛覆性。最終,在甲午戰爭前夕,晚清士人對於西方形成了與官方意識形態相交錯的共識與話語,這一觀念變革與使臣們構建的信息秩序緊密相連。本書為理解晚清時期的中西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分析。

作者簡介
皇甫崢崢(Jenny Huangfu Day),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學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歷史學博士,現任紐約州斯基德莫爾學院(Skidmore College)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外關係史、外交史、國際法學史。出版專著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of Late Imperial China獲美國圖書館協會2019年度傑出學術出版物獎,整理出版《晚清倫敦使館照會檔案》,並先後在Modern Asian Studies, Twentie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中華文史論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精彩書評
長期以來,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一直致力於探討中國與西方關係,但很少有人關注那些親旅西方的晚清官員,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不過,這隻是它貢獻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作者重新定位了關於東西方相互理解和誤解的討論。本書的一個主要貢獻是它關注了一組新的人物,以及對康、梁前一代的關注。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在這本見解獨到且論證縝密的著作中,皇甫重寫了晚清中國與西方外交互動的歷史。當時的中國並非鐵板一塊,而西方也並非一個固定不變、內部協調的整體。因此,中國外交家和旅行者在探索和記錄西方時,發現他們所描繪的西方世界與自身所持有的多元觀點有著驚人的契合。
柯文(Paul A Cohen)——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皇甫豐富而引人入勝的敘述中,19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再是那種單調的、只會盯著西方奇觀的旁觀者,而是充滿複雜性和人性光輝的個體,能夠精準地表達他們對傳統和周圍世界的深刻理解。這部作品肯定會給教育領域帶來一場革命,也會刷新我們對19世紀中國思想史的認知。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序言 1
導論 1
重新審視清代外交使團 4
作為旅行者、中介人、地理學者的清代外交官 10
外交溝通模式的改變 15
鴉片戰爭和信息傳播的新渠道 18
《瀛寰志略》對西方的詮釋 24
使團與新的信息秩序 32
第一章旅者 39
社會 48
蒸汽的力量 58
女性 66
歸途 70
讀者的回應 74
結論 82
第二章使者 85
商議 86
使節和外交官之間 90
自然法的儒家探索者 96
儒教和基督教 105
公諸于眾 110
結論 118
第三章學生 122
珍奇的收集者 124
大同世界的旅者 129
平行世界 133
建構「中國」和「儒家」 139
巴黎公社 144
駐外使館的建立 151
結論 163
第四章學者 165
使館的成立 172
公使的日記 178
使館的交流網路 185
集體抵制 188
反對專制 193
歷史的大格局 198
結論 204
第五章外交官 207
儒學信徒 209
初任公使 215
從敘述到編碼 221
使館外交 228
建立中西之間的可公度性 236
作為清政府發言人的「曾侯」 240
外交官和遊歷使 247
結論 254
第六章戰略家 256
改革外交信息的傳播體裁(Genre) 261
凡茲西學,實本東來 266
將西方置於中國的過去 272
種族意識與地理決定論 276
深謀遠略 282
領事館與殖民擴張 285
為半官方領域的寫作 292
結論 298
結論 301
另一種敘事的嘗試 303
清朝外交官的觀察對當下的提示 307
附錄 312
一、 志剛《初使泰西記》《初使泰西紀要》記覲見美總統段落之差異
312
二、 僅見《初使泰西紀要》不見於《初使泰西記》的句子
313
徵引文獻 315
一、 中文論著 315
二、 外文論著 326
後記 348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