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性地質調查的機遇 楊建鋒等 97871161401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地質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基礎性地質調查的機遇
ISBN:9787116140134
出版社:地質
著編譯者:楊建鋒等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043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圍繞基礎地質調查問題行論述。全書共計4篇,分別為:重大戰略問題篇、區域地質調查篇、資源環境國調查篇、國外借鑒與啟示篇。

目錄

重大戰略問題篇
新時代基礎地質調查的歷史方位與發展思路
新時代地質調查現代化戰略思路與路徑研究
06-22年我國地質勘查發展態勢與趨勢
淺析地質調查法律定位
區域地質調查篇
區域地質調查及標準體系發展研究
中國區域地質研究前展?
22年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分析 張翠光姚
新世紀以來區域地球物理工展?
近十年我國區域地球化學調展與未來展望
遙感地質調展與趨勢
楊清華燕雲鵬王夢飛楊金中葛大慶陳玲
關於我國海洋基礎性地質調查幾點思考?
從數字地質調查到智能地質調查的發展歷程與展望
關於構建國家地質編圖體系框架的思考
資源環境國調查篇
我國固體礦產資源調查發展方向的若干思考
“雙碳”目標下油氣資源與油氣地質調查方向
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監展與成效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監展、成效與未來趨勢
中國區域地質多樣性調查評估方法及其應用
國內外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展與思考
國外借鑒與啟示篇
世界主要國家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的現狀與趨勢
美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念目標部署和佈局辨析
美國海洋基礎地質調查發展歷程與啟示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特點及思考
國外地質圖對我國”三區”填圖拓展的啟示

前言/序言
地質工作是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行,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工作基礎的基礎、先行的先行。
1815年,世界上幅地質圖誕生,開啟了地質工作服務人類的新紀元。1835年,世界上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一一英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地質工作開始從業餘走向專業。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和發展,國家對地質工作需求不斷凸顯,各國陸續成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地質工作成為各國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行。
環顧世界,基礎地質調查順應潮流
基礎地質調查,伴隨著調查精度不斷提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基礎地質調查起步於小比例尺地質填圖,後續通過更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以及數據更新來提升調查精度。美國在1970年完成1:50萬基礎地質調查全覆蓋,後續了1:25萬、1:10萬、1:6 3萬、1:2 4萬等多個尺度的調查工作,如今1:2 4萬-1:10萬比例尺的調查覆蓋面積占陸城的50%以上。澳大利亞在1990年完成94%陸擊城面積的1:25萬基礎地質調查,啟動含航磁、重力測量的新一代1:25萬基礎地質調查,以及1:10萬和1:2 5萬基礎地質調查,旨在滿足地質找礦、科學研究等對更高調查精度的需求。
基礎地質調查,伴隨著調查的廣度不斷擴大。英、美、?德、俄等國家借助於強大的海上力量,較早地將基礎地質調查從陸城延伸至海域,在”一戰”至”二戰”期間就依靠地震勘探、聲?測深、重磁測量等開展海洋地質調查。”二
同時,英、美等地質調查機構在1紀末就走出,逐步獲取其他國家的基礎性地質礦產況,較早地開展全球層面的基礎地質研究。此外,美國依託阿波羅登月計劃,獲取了月球表面岩石、礦物和地質背景等基礎數據,較早地開啟了行星地質研究拓展了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的空間範圍。
基礎地質調查,伴隨著服務領城不斷拓展。國外早的基礎地質調查很大程度上是科學家的探索行為,地質圖主要作為展示地質發現、呈現科學認識的載體,很少具備直接服務社能,現代意義的幅地質圖體現了生物地層學的雛形。次工業催生了大量的礦產資源需求,基礎地質調查服務找礦工作的作凸顯,美、加、澳等資源調查評價作為優勢方向。隨著濟社會的發展,環境領域的需求也不斷湧現,基礎地質調查在多個國家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土地管護、水資源管理、自然災害、拓展城市利用空間等方面大展身手。
基礎地質調查,伴隨著地質理論的建立、發展與豐富。科學家們對野外現象的好奇心和科學規律的探索欲是其礎地質調查的重要驅動力,史密斯地層學定律、岩層穿插切割律無不是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認識,阿爾電斯地層及褶皺的調查推動形成了推覆構德理論,大規模的海洋地質調查為大陸漂移學說向板塊構造學說演變提供了大量詳實的一手證據。如今,板塊構造如何”登陸”、大陸構造演化和動力學機制是深化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方向,基礎地質調查仍是地質科學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
基礎地質調查,伴隨著調查技術的不步。早期地質調查常用工具是地質錘和地形勘測儀器,後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逼感地質,鑽探、分析測試等技術不斷發展,加上飛機、航船等裝載平臺的日益成熟,基礎地質調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範圍得拓展入21世紀,探測、觀測、分析測試和空間定位等技術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幅提升,信息技術、無人裝戟、實時傳感等逐漸融入到地質調查工作中,基礎地質數據的採集和分析處理能一步提升,成果圖件從”死圖”向呈現地質信息的”活圖”轉變
基礎地質調查,離不開持續穩定的費支持。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基礎地質調查都基本保持著始終如一的態度,將其視作”常青樹”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以美國地質調查局為例,一個世紀以來的基礎調查類項目資金投入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儘管近十餘年來歷了轉型發展,但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每年都穩定投入2500萬美元,相當於美國地質調查投入的2 5%左右。
查、地下空間調查、地質碳匯調查等新興領域,加強不同類型地區試點示範,推動標準建設研究,為應對後工業化時期新需求做好準備
塑造基礎地質調杏新格局,迫切需更全面依靠新範式和新技術改造賦能緊跟科技發展潮流,加快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範式委革和技術升級迭代,推動辦基礎地質調查智能礎地質調查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程,實現調查前期預研究的數據智能處理,野外調查、監測數據實時上雲和自動分析,多尺度、多維度、多類別海量數據的大規模運算,為解決複雜問題、地質理論創新、模擬和預測地質過程提供支撐。加速地質調查能力升級,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大探測、觀測、監測、分析測試等關鍵技術攻關力度,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瓶頸,不斷提升基礎地質數據采集能力,以更高精度、更高質量、更富時效的調查數據支撐高水平的科學認知
塑造基礎地質調查新格局,迫切需要依託廣泛合作的新模式。踐行”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理念,推動國內外基礎地質調查更加廣泛地合作。深入基礎地質聯合填圖計劃,加強頂層設計,賦予填圖計劃更大指引力和約束力,中央和地方地質調查隊伍各司其職、深化合作,更好形成”全國一盤棋”,共同提升國家基礎地質的工作程度和認識水平。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地學大科學計劃,推動更多基礎地學國際組織在中國落地生根牽頭謀劃一批基礎地質研究國際合作計劃,加強地區合作地質調查和對比研究,宜傳和推廣中國認識、中國標準和中國做法,不斷提升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新時啟新征程,新格局保障新發展。我國基礎地質調查曆餘年在學變、在傳承中發展,與時、守正創新是不變的底色。面向未來,基礎地質調查仍將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以新的戰略思路祭畫新的發展藍圖,必將為地質調查現代化建設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