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地理 曾昭璿 978721817269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東人民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廣州歷史地理
ISBN:9787218172699
出版社:廣東人民
著編譯者:曾昭璿
頁數:4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86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一、曾昭璇在地理學領域造詣深厚,在撰寫本書時,綜合文獻記載,做了大量的田野勘查、核實工作,考證廣州歷史地理;他也是國內外知名的地圖學專家,書中收錄了他考證后繪製的大量廣州古城的地圖,這也是本書在地理歷史類的書籍中最為突出的特色。
二、本書硬皮精裝,裝幀用紙精美,內容充實有分量,值得嶺南文史相關研究者、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和收藏。

內容簡介
從歷史立場敘論廣州城市地理的唯一專著
文字版的廣州城歷史地圖
40多幅手繪廣州地理圖
地理學家實地考察,徵文考獻
剖解一座海洋城市三千年不淤之因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廣州歷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全書分上下兩篇,書中深入分析論述了廣州歷史時期地形、氣候、河道的演變,以及廣州古城選址及拓展、港口更替、歷代風景區的開闢等。這部專著已成為廣州歷史地理科研的基石,書中的觀點被地理、歷史、考古、城建規劃、建築等多學科在區域研究中廣泛引用。由於初版在30年前,考慮到本書之價值,今次經典著作再版,收入《嶺南文庫》。
1 一座海洋城市歷經三千年不淹不淤,內中有什麼歷史地理成因?
2 廣州白雲山、觀音山(越秀山)地形是怎樣形成的,二山有什麼歷史淵源?
3 番山、禺山、蘭湖、菊湖、西湖是怎樣消失的?
4 廣州七星崗海蝕崖「古海遺址」和坡山「仙人腳印」體現了廣州古海岸和古江岸有著怎樣「滄海桑田」之變?
5 今天珠江之名來自於海珠石一段怎樣的美麗神話?
6 從唐至清,珠江江岸有怎樣的變化過程?
7 廣州四季氣候形成成因是什麼,氣候是怎樣影響當地作物種植和風物形成的?
8 小滿水、龍舟水是怎樣來的?
9 廣州歷史上有過多少次的旱澇災害記載?
10 南越越城、南漢番禺城、唐代廣州城的範圍和形勝有著怎樣的變遷?
11 唐代蕃坊、光塔、扶胥外港怎樣見證了當時廣州興盛的外貿?
12 宋代廣州成為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東城、西城、南城三城並立和八個衛星城鎮是怎樣配套建設的?
13 宋、元、明、清的「羊城八景」怎樣隨著城市建設而歷代變化?
14 明清時期廣州西關平原是怎樣開發出十八甫商業區、紡織工業機房區、西關住宅區、十三行、沙面的?
15 廣州河南是怎樣隨著珠江平原的淤積引來移民建村逐步發展起來的?
16 廣州有「東村西富」之說法,清代廣州東關的開闢建設是怎樣進行的?

目錄
上篇 廣州歷史自然地理
第一章 廣州附近地形形成史
第一節 廣州附近地形分區
第二節 白雲山與觀音山
第三節 番山、禺山和東山、西山
第四節 七星崗「古海遺址」及坡山「仙人?跡」
第五節 浮丘石、海印石與海珠石
第六節 珠海、白鵝潭及其平原上水道
第七節 蘭湖和洗馬涌
第八節 甘溪與文溪
第九節 菊湖與西湖
第二章 廣州氣候今古
第一節 廣州氣候的特點
第二節 廣州二十七種天氣型
第三節 廣州月令
第四節 廣州節氣的特殊性
第五節 廣州物候
第六節 廣州的風、雨、霧
第七節 廣州的旱澇
第八節 廣州氣候歷史上的變遷
第三章 古代廣州的水文地理
第一節 古代井泉
第二節 六脈渠今古
第三節 西濠的變遷
第四節 東濠的變遷
第五節 南濠的變遷
第六節 玉帶濠的湮沒
第七節 清水濠的湮沒
第八節 玉帶河(新城東南濠池)的湮沒
第九節 珠江水文今古
下篇 廣州城歷史地理
第一章 越城、番禺城和廣州城
第一節 越城歷史地理
第二節 漢番禺城考
第三節 廣州城歷史地理
第二章 宋、元時期廣州城歷史地理
第一節 宋代廣州城的歷史地理
第二節 元代廣州城的歷史地理第三章明、清時期廣州城歷史地理
第一節 明代廣州城的歷史地理
第二節 清代廣州城的歷史地理
結語——三千年不淤的廣州城發展的看法

精彩書摘
海珠石(走珠石)
宋《南海百詠》稱:「在湖(此字疑為河字之誤)南,舊傳有賈胡自異域負其國之鎮珠逃至五羊,國人重載金寶,堅贖以歸。既至半道海上,珠復走還,徑入石下,終不可見,至今此石往往有夜光發,疑為此珠之祥。」
這段海珠石的美麗的神話,即今天珠江之名的來歷。其實,海珠石和海印石一樣,都是珠江河面上的一塊巨大紅色砂岩所成的礁石,不同的是海珠石是由粗礫岩和沙礫岩層組成,故特別能抵抗洪潮水力衝擊。1936年筆者發現海珠石南面已被江水沖蝕成許多窪凹或深坑。1946年,作者測得紅層走向為近南北走向,海印石並岸過程圖(曾昭璇,1979年制)
海珠石並岸過程圖。明代海珠石仍在南岸,嘉靖后並近北岸。(曾昭璇,1985年制)
傾向西,傾角20°—25°,小島呈橢圓形,東西長100多米,闊50多米,在樂安新街口有木橋約十丈相通,稱為海珠公園。內有民國海軍總長程璧光銅像(1917年程氏護法南來,1918年2月遇難於此),即今總工會大廳前「開拓者」塑像處。島上木棉成林,1963年仍留一株于長堤14號碼頭處。海珠石附近還有礁石,故設有浮標。礫岩層層面能順洪水衝擊,不至增加侵蝕力量。洪水順岩面上滑過,減低侵蝕力,使小島不致被蝕成暗礁。由石的存在,也反證珠江今天仍在侵蝕兩岸陸地,擴大河床,兩岸台地基岩石不斷被蝕出露,如清代沿江仍有不少岩百磯頭如黑石角等。
海珠石在明清以來都是遊玩地點,如宋時李昴英讀書其上,后捐貲贈僧監義建慈度寺,內有明萬曆丁亥(1587)造觀音像碑,寺內有文溪祠,清初還有得月台。雍正九年(1731)加建文昌閣。嘉慶時,寺旁有古榕十余株,四邊蟠結,舟蔭其下。另據《南海縣誌》,清初曾築為炮台,並傳到清末、民初。如在同治《南海縣誌》,即載為海珠炮台所在。但當時海珠石已日漸因城南淤積而靠近陸地了。
海珠石連及陸地是1930年以後的事情,因沿河最繁華地區地價最高,故把海珠石和大陸相隔的狹窄汊道填平,把長堤彎入一段拉直,築新堤由愛群大廈直到天字碼頭。於是海珠島的南緣,變成了新堤的一段。新填地段建立了十五層的愛群大廈和工會大廈(即胡文虎萬金油大廈)等。海珠島即今總工會大廈以西前後馬路夾著的一小塊地方。海珠島的消失,可以說明珠江河道已比古代縮狹了一半以上。因宋代海珠石是在「海南」的,偏近南岸。今天由惠福路到沿江西路正是珠江主流所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