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古厝重生-福州古厝保護與活化 ISBN:9787112300112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 著編譯者:嚴龍華 頁數:34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43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關於古厝 “古厝”在福州方言中指稱”老屋”,是先輩留下的財產,是後人對家的記憶,是一種”鄉愁”。曾意丹先生在其《福州古厝》前言中對”古厝”內涵進行了明確,狹義上指古老的房屋,廣義上則泛指古建築,按功能可分為城防建築(城池、堡寨、炮臺)、交通水利設施(橋樑、驛站、古渡、街亭等)、宗教建築(寺院、宮觀、塔廟)、文教建築(文廟、文昌閣、書院等)、古民居及各級尺度的古民居聚落。福州”古厝”亦即對福州文物古跡的統稱,包括了古文化遺址、石窟、石刻、古建築、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景觀以及各類文化線路等遺產,涵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或遺留的具有價值的不可移動的實物遺存”,包括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州歷史悠久,有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的殼丘頭文化、曇石山文化;其建城史亦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先秦時期的新店閩越故城及西漢的屏山冶城,有著積澱深厚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傳統城市(無論都城還是各地方城市),包括建築,皆一脈相承,講求”中軸+院落”佈局,並融合自然山水要素,創造了理性美與自然美相結合的獨特形態,福州古城、古建築亦然。同時,福州在其2200多年的發展及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中,仍保留有閩越文化基因及其獨特的山水特質,故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個性。早期的幹欄式建築(考古發掘印證)、唐末五代的華林寺(為江南地區存續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明清古建築群(三坊七巷、朱紫坊街區等)、清末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上下杭街區商住混合建築、老倉山歷史建築群、鼓嶺國際避暑社區等,既具獨特的地域性,又具有特色鮮明的時代性。從留存的古建築來看,自宋初(公元964年)至近現代,各時期均有地面遺存物,歷史脈絡連續而清晰,可稱為一部活的建築發展史書。從城市建設史來看,由戰國晚期的城北新店閩越故城、西漢屏山閩越國宮殿遺址區至西晉于冶山南建子城,逐步奠定了城市格局;唐末五代羅城與夾城、宋外城至明清兩代府城,皆沿一條由北而南的中軸線(亦是城市歷史的發展軸)逐漸發展壯大,既保持了因港而興的城市發展動力,又伴隨著城市發展而形成獨具個性的結構形態(一城多組團的城市結構)。明清府城內則形成了以屏山為負扆、于山與烏山為門闕、中軸貫穿其間的人工與自然高度融合的”三山兩塔一樓一軸”的獨特格局。沿著城市歷史發展軸,由北向南迄今仍存續有一定規模的歷史地段共26處:歷史文化街區有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處;歷史文化風貌區有屏山、冶山、西湖、于山、烏山、煙臺山、南公園河口7處;歷史建築群有蒼霞、馬廠街、公園路等5處,以及與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相關聯的歷史地段有曇石山文化遺址、新店閩越故城遺址、船政文化園與閩安古鎮、鼓嶺歷史建築群、螺州歷史文化名鎮、陽岐與林浦歷史文化名村等。 然而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福州古厝與現代生活之間也存在著碰撞和適應的過程,如何保護古城整體格局、激活城市遺產,是城市管理與建設者及設計專家們共同的工作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築有利於保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築,搬來許多洋建築,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築的語言,這有利於保持城市的個性。”福州城市,近三十年來從”點—線—面”三個維度開展了城市歷史保護工作,從單體文物建築與古街區的保護,到織線串網的老街巷、中軸線的整飭,並與當代城市發展相融合,再到名城整體格局的保護,福州城市個性與特色逐漸得到彰顯,並由此探索出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福州經驗。 目錄 總序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