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過程顯微-校譯者的思維與心理活動 王世鈺 978755204340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翻譯過程顯微-校譯者的思維與心理活動
ISBN:9787552043402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王世鈺
頁數:28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598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在翻譯學領域,譯者的心理與思維過程始終是一個難以探究的謎題。《翻譯過程顯微:校譯者的思維與心理活動》一書,通過詳盡記錄作者在校譯學術著作時的思維軌跡與修改過程,為學術界提供了珍貴的案例研究。該書不僅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還為翻譯學研究者、翻譯專業學生及實踐中的譯者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素材。這本書是深入理解翻譯心理與思維不可或缺的資源。

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仍難觸及譯者在翻譯中的心理和思維過程。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材料也並不多見,亟待補充。本書記錄下作者校譯學術著作的思維過程與修改軌跡,供翻譯學研究者、翻譯專業的學習者、譯者等相關人士參考。

作者簡介
王世鈺
博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西方文論。

目錄

目錄
前 言1
第一章 譯文生產過程的本質:期望逼近極限的運動1
第一節譯文修改中的取值過程5
第二節 譯文選擇時的主動放棄122
第三節 譯文提交后的被動接受135
第二章 譯者施加的精神影響:向前驅譯文靠攏的趨勢157
第一節 文稿譯者的精神影響158
第二節前輩譯者的精神影響194
第三章 譯論作用的客觀限度:譯論與翻譯實踐的罅隙199
第一節 對忠實原則的虔誠201
第二節忠實過度的問題273
第四章校譯中遇到的其他問題舉隅278
第一節 理解不透徹之闕278
第二節 援引不精確之疏281
第三節溝通不到位之失284
後記286

前言/序言
譯文悄靜,而譯者的思維和心理活動卻從未如此。
譯者或許是風輕雲淡地坐在電腦前翻譯,但更可能是在反覆確認自己暫時沒有緊急任務、不無忐忑地將手機靜音之後,假裝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翻譯。除了偶爾的發獃,思維和心理活動幾乎一刻不停:對原文的反覆琢磨、對自己譯文的不斷否定、翻譯進度拖沓帶來的心急火燎、眼酸腦漲帶來的神衰意倦都是譯者頭腦和內心的風捲雲涌。
翻譯活動中,享受成功愉悅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傳說中的興會神到、靈感忽現大都如鐵樹開花,難得一次。譯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錢鍾書曾提及王陽明謂弟子「致知之旨」如「搔癢」:「杭城元宵,市有燈謎,曰:『左邊左邊,右邊右邊;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重些重些,輕些輕些!』」搔癢必須直接搔著癢處,方能解癢,王陽明以此作為「致知之旨」的隱喻。而翻譯的過程也如此,一段話、一個句子、一個單詞如何翻譯,譯者也是上下求索,左右採獲。有時候,看似不起眼、極易處理的源語詞句譯成目標語,或過輕,或過重,或意蘊不足,或力度過猛,譯者左右上下撓抓,就是難以獲得直戳癢處的酣暢感,大部分時間都在猶豫、否決、琢磨。那恰到好處的搔癢、如箭中紅心般痛快淋漓的感受對譯者而言實屬奢侈。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自我否定的頻率之高,世間大概很難有其他活動可與之比肩。深呼吸,或許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需要的一用以撫平無數次自我否定依然無法滿意的挫敗感,然後硬著頭皮進行下一輪自我否定,自我激勵。
而譯文在出版后,還要面對讀者的檢驗,被讀者挑出不盡如人意之處實在是很容易的事。通常情況下,譯者兢兢業業,對文本中的每句話、每個詞都力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分配,但相較於整個文本而言,只能給予若干分之一的注意力。在翻譯過程中,面對摩肩接踵的術語、密匝匝的段落,譯者又需要反覆拿捏、潤色,這樣的單調活動,極易使人感到疲倦,並且譯文永遠無法抵達完美,永遠不會有全無瑕疵、無須再次修訂的情況。而與此相比,讀者卻可以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相對充沛的精力聚焦其中的任何一個詞句,給出更為精妙的譯文,並以此作為代表性案例評點譯者。
譯文都是譯者經歷了一系列思維和心理活動后產生的。不起眼的一個詞語或許是譯者驚覺自己出錯后的及時補救,不足道的一句話或許是譯者反覆雕琢后精疲力竭的妥協。譯者自身的語言功力固然影響著譯文的質量,但譯者的心理也決定譯文的選擇、風格的走向,比如譯者與作者共情的意願、譯者對讀者的在意程度等,都可能決定譯文的選擇。正因為此,譯者翻譯活動的過程、譯者的思考過程和心理活動才值得了解。埃德溫·根茨勒也主張探索能夠「接受翻譯中所有不精確和不適切的研究方法」,並援引麥克法倫的觀點,指出這個方法「關注翻譯現實中的種種實踐而非不切實際的理想或虛幻的真理」,「在對翻譯作出價值判斷之前,我們必須對其性質有更多的了解。翻譯即其所為(Translation is as translation does),根據這一觀點,最具前景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翻譯程序」。這裏所說的「翻譯程序」就是指現實翻譯中的所有動作,而譯者真實的思維和心理活動是對該程序的重要詮釋。
譯文修改者或校譯者(如果與譯者並非一人)思維和心理活動的複雜程度可能比譯者更甚,雖然其翻譯的責任和任務沒有原譯者重,但在修改中要考慮的譯本外的因素比原譯者要多。譯者在翻譯時,主要處理源語文本和目標文本之間的關係,但是校譯者在考慮源語文本和目標文本之間關係的同時,還要考慮原譯者生產的目標文本和校譯者所修改的文字的關係,需要把握作者的思想,亦需揣度原譯者的想法,同時也要平衡好自己修改的力度。而將校譯者的思維軌跡和譯校的主要過程記錄下來,是對校譯者思維空間與時間的顯微,即如將物體置於顯微鏡下,顯微其局部特徵,或類似用升格攝影法看其慢動作,把瞬間的思考延緩、定格,呈現在讀者眼前。顯微鏡下的物體樣貌和非顯微視角下的物體樣貌通常截然不同。慢動作視角下的局部對象未必如事物的整體那麼全面,甚至有時還不那麼美觀,但這些如實的視角和歷程塑造了譯文最後的樣貌。
基於此,筆者有幸受《當代翻譯理論》和《翻譯模因論》漢譯者之託,修改這兩部學術著作的漢譯文本,並記錄下筆者校譯、修改時真實的思維軌跡和心理過程。筆者接手這一任務時也曾猶豫不決,顧慮重重:作為才疏識淺的後來者,修改資深的德高望重的譯者的譯文是否合適?但原譯者謙光自抑,堅持讓筆者根據自己的感覺修改。筆者將修改的思維和心理過程記錄下來並出版,固然可為譯界增加一點關於翻譯過程的真實記錄,但畢竟涉及原譯需修改之處,會顯得自己狂妄自大,這樣做是否更不合適?因此筆者在校譯中記錄下自己的思維過程與修改軌跡后,起初並未打算出版,準備僅供自己教學與研究參考。但原譯者恢廓大度,襟懷灑落,多次鼓勵筆者將修改記錄出版,堅持認為這是有意義的嘗試。於是筆者不揣淺陋,將翻譯中如實記錄的這一過程整理、付梓,為譯者思維和心理的研究增加一點微不足道的材料,同時也如實展示那個才短思澀、沒有功力手到擒來的自己,那個需要反覆琢磨、勤也難補拙的自己。
管見所及,敬請讀者賜教。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