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公民們-法國大革命編年史 ISBN:978710021011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西蒙.沙瑪 頁數:123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55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的一部經典,是法國大革命史學中修正派觀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文化史的典範。作者西蒙·沙瑪以其獨特的視角、淵博的學識、雄辯的分析和大師級的敘事能力對法國大革命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做了開創性的研究和重構,在許多方面顛覆了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傳統解釋,被譽為是一部 「精彩絕倫的」(理查德·科布)、「里程碑式的」(尤金·韋伯)、「令人驚嘆的」(T C W 布蘭寧)、「生動而富有洞見」(科林·瓊斯)、「獨具風格且雄辯」「極具可讀性」(霍布斯鮑姆)、「令人敬畏而又常常溫暖人心」(喬治·斯坦納)的法國大革命的社會史、文化史和敘事史。 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諸多作品中,西蒙·沙瑪的這本書獨樹一幟,對法國大革命史上的許多重要問題提出了極富挑戰性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廣大的讀者(首印40000冊,且不斷再版),成為其中最耀眼的一顆珍珠,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法國大革命的關注。內容簡介 西蒙·沙瑪在這部充滿挑戰性、波瀾壯闊的的編年史中寫道:在法國大革命前夕,舊制度遠非奄奄一息,而是充滿了活力和能量的跡象。這顛覆了許多傳統觀點。沙瑪主張,大革命並沒有產生一種「公民的愛國文化」,相反,在此之前這種文化就已經存在了。他認為,特權等級對新鮮血液持開放態度,「資本主義貴族」深入參与工業企業,支持技術革新。如果沙瑪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路易十六政權的財政危機並不必然會導致革命的結果,相反,是一種在浪漫主義支持下的、對暴力的崇拜引發了一個被偏執狂籠罩的國家的歷史巨變。作者簡介 西蒙·沙瑪(Simon Schama),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他1945年出生於倫敦,21歲在劍橋大學以優等生身份畢業,隨後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教書。1977年,他出版第一部專著《愛國者和解放者》,即獲沃爾夫森歷史獎。1980年,在哈佛大學謀得教席,后「轉會」至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教授。在美國期間,他陸續出版了多本學術著作,獲得了學界的極大關注和大批讀者的認可。其中《財富的窘境》(1987)、《公民們》(1989)分別獲得當年的《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好書獎,《風景與記憶》(1995)獲得W H 史密斯文學獎。 1995年,沙瑪受邀將《風景與記憶》改編為系列電視片,充分展示了其敘事功底和畫面意識。之後,BBC邀請沙瑪編寫並主持大型紀錄片《英國史》。沙瑪特地遷回英國,專心投身於《英國史》的創作。這部15集的電視片於2000年開播,贏得如潮好評,收視率和DVD銷量都創下紀錄。沙瑪也以此片獲得廣播新聞協會作家獎。 2001年,西蒙·沙瑪獲封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2003年,他與BBC和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簽訂了一份金額高達300萬英鎊的合約,包含三本新書和伴生的兩部紀錄片。其中的《亂世交匯》獲得了全美書評學會獎。他跟BBC等電視台合作的紀錄片還包括《美國的未來》《藝術的力量》《猶太人的故事》《英國的面孔》等,均獲得極高的評價,也引起了中國觀眾和讀者的極大關注。 2018年,西蒙·沙瑪還參与了重量級九集紀錄片《文明》的創作,編寫和主持了其中的五集。目錄 前言序幕 回憶的力量--40年後 第一幕 更迭:路易十六時期的法國 第一章 新人類 一、情同父子 二、時代英豪 第二章 藍色國土,紅色赤字 一、美好時光 二、債海無邊 三、稅金包收和緝鹽戰爭 四、最後的希望:馬車夫 五、最後的希望:銀行家 第三章 備受譴責的專制 一、紀堯姆先生的奇遇 二、主權重定:高等法院的挑戰 三、貴族義務? 第四章 公民的文化建構 一、招徠觀眾 二、選定角色:自然之子 三、慷慨陳詞:古代迴響 四、傳播文字 第五章 現代化的代價 一、舊政何等新潮 二、未來願景 第二幕 期望 第六章 身體政治 一、慕男狂,國之妨 二、卡洛納其人 三、貴族的例外 第七章 自毀前程1787-1788年 一、鄰國革命 二、舊制度末代政府 三、高等法院的天鵝之歌 四、磚瓦日 五、終極遊戲 第八章 民怨沸騰1788年秋至1789年春 一、1788年,而非1688年 二、大分裂,1788年8-12月 三、飢餓與憤怒 四、死兔子和破牆紙,1789年3-4月 第九章 臨時拼湊一個國家 一、兩種愛國者 二、新秩序的誕生,1789年5-6月 三、生動寫照,1789年6月 第十章 巴士底獄1789年7月 一、宮院兩重天 二、波瀾壯闊:巴黎戰役,1789年7月12-13日 三、死屍復活?巴士底獄的神話與現實 四、愛鼠之人 五、1789年7月14日 六、巴士底獄的身後事:愛國者帕盧瓦和新福音書 七、巴黎,法蘭西之王 第三幕 選擇 第十一章 理智與非理智1789年7-11月 一、鬼影憧憧,7-8月 二、勸說之功,7-9月 三、婦人之爭,10月5-6日 第十二章 信仰的行動1789年10月-1790年7月 一、歷史活見證 二、叛徒 三、演出的公民 四、神聖空間 第十三章 分道揚鑣1790年8月-1791年7月 一、巨變 二、辯論泛濫 三、米拉波果報 四、通過儀式 第十四章 《馬賽曲》1791年9月-1792年8月 一、大功告成? 二、自由的「聖戰」 三、《馬賽曲》 第十五章 污血1792年8月-1793年1月 一、「殺戒大開薦自由」 二、歌德在瓦爾密 三、「凡為君者必不清白」 四、審判 五、兩人之死 第四幕 美德與死亡 第十六章 人民之敵?1793年冬春 一、艱難處境 二、聖心所在:旺代之亂 三、「微不足道的商品」,3-6月 四、農神和他的孩子們 第十七章 「恐怖乃當今之政」1793年6月-共和二年霜月(1793年12月) 一、烈士的鮮血 二、「恐怖乃當今之政」 三、清除 第十八章 卑污為政 一、禍國母狼及種種威脅 二、寬容末日 第十九章 千年盛世1794年4-7月 一、家破人亡 二、美德學堂 三、熱月 尾聲 重聚 原始資料與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