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論叢.第3輯.第1卷 (總第5卷) 楊建波 石鋟 張鵬飛 97875772076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大學語文論叢.第3輯.第1卷 (總第5卷)
ISBN:978757720766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楊建波 石鋟 張鵬飛
頁數:3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367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選題打造的是全國唯一的大學語文專業叢書。以發展母語教育、弘揚母語文化為宗旨。大學語文是高校唯一一門對學生進行母語教育、傳授母語文化的課程。它憑藉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學經典與文化經典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漢語閱讀、說話、作文的能力;培養學生以藝術的眼光品味欣賞漢語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文化的層面解讀漢語的能力。語言是大學語文的本質特點。本選題力求在抓住語言這個本質特點的基礎上,建立大學語文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構建符合漢語特點的中國大學語文教育體系。大學語文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鑒於它強烈的綜合性,本選題倡導建立以大學語文為核心的大學語文課程群。文學、語言、美學、歷史、哲學、教育等各人文學科都在本選題應有的範圍之內,它們應成為支撐大學語文核心課程的基礎學科。

內容簡介
大學語文主要在於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大學語文同時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強調人文性的同時重視讀寫訓練。《大學語文論叢》主要登載學者專家、大語教師及其課程群里其他教師的學術成果與教學成果,突出理論性與實踐性,以期構建大學語文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構建符合漢語特點的中國大學語文教育體系。擬設欄目包括「課程與教學」「教材與教法」「教師與學生」「學科覽勝」「學術集萃」「文化擷英」「佳作咀華」「微型論壇」等。

作者簡介
楊建波,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武漢地區大學語文研究會名譽會長,曾任武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湖北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專著《大學語文教學論》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大學語文教學論的著作。《給大學語文教師的建議》是第一部將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的大語著作。專著《道教文學史論稿》及《黃鶴樓晴川閣詩詞賞析》被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收藏。主編數部《大學語文》教材和教學用書,其中與尚永亮教授合編的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被教育部評為國家十二五本科規劃教材。與譚帆教授共同主編4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論壇》。主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研究》論文集。主編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在路上——首屆全國大學生徵文賽獲獎作品選》。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近80篇。多次獲得省市科研與教學獎。

目錄
本輯特稿
2楊建波加強大學語文的學科建設和本體研究(第四屆全國大學語文論壇講話)
第一章課程與教學
11曾凡雲新時代背景下提高大學語文課程影響力的對策
19汪文茜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探討
25賴若良課程思政背景下溝通為核心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33張爽大學語文愛情題材文本解讀
39劉穎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銜接的問題與對策
55韓建立「母語教育型」大學語文教材編寫體例新探
63張友文為了夢想勇敢地活著——教丁帆《新編大學語文》體會
68周作菊語言視角下的大學語文文本細讀——以《論語四則》為例
77朱桂華高職院校設立寫作中心的必要性和路徑
84周金聲王俊傑新文科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研究生培養的新思考
第二章作品評析
95王春雨論鮑照女性題材詩歌
103趙曉輝?帷之上的往事勾勒——周邦彥《瑞龍吟·章台路》細讀
111高黎莫羅與他的「莎樂美」
第三章文化擷英
118黃世堂太陽文化與屈原辭賦泛論
124楊建波遊仙長生參禪(悟道)
136王麗娜語言與文化:以法律用語為視角的關係例證
142朱妍嬌胡蘋飲食類詞語的命名用字探究
第四章學術集萃
149石鋟類型學視角下的明代漢語疑問句研究
173潘文國沿著索緒爾語言學往前一步
180畢耕楊鴻宇大學語文研究:基於知網期刊論文的計量分析報告
211徐同林金陵懷古詩絕唱何其多
221楊景春蘇軾蘇轍兄弟情及安葬地
234余蘭蘭明清文獻對陶宗儀《南村詩集》的著錄
241竇旭峰「臨邛道士鴻都客」考辨
250王雪高志國散文文體創新的關鍵詞:「跨界」與「跨文體」
260陳慧穎「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縮略簡稱
270趙劉昆抗戰時期「悼亡」含義考辨
278何二元「集體無意識」如何延續?——試用「神話原型」理論讀解何姚作品
第五章微型論壇
295流螢人文在哪裡開始科學在哪裡終了
298周治南請為人工智能鼓與呼

精彩書摘
至於發展空間問題,是每一學科都會面臨的問題,而於大學語文尤為迫切。回首歷史,早在大學語文課程恢復之初,匡亞明、徐中玉等前輩學者便以不同形式振臂高呼,為其學科籌劃、教材編纂、研究會組建導夫先路;此後數十年中,更有譚帆、楊建波等大批學者躬踐其事,備歷辛勞;時至2019年,又有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就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及其現實境遇提交提案,直抒己見。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大學語文教師的地位是不高的,在項目申報、職稱評審等方面都受到若干不公平的對待。大學語文課程也頻頻受到來自應用寫作、通識教育之類課程的衝擊,課時減少,教學人員流失,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這裡有各種因素在起作用,但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高層的政策導向。面對此一局面,求生存,謀發展,既向外用力,通過多方宣傳、呼籲以爭取話語空間和應有地位,又向內用力,夯實課程基礎,深化學術內涵,提升自我水準,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大概正是有鑒於此,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和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於2016年聯合創辦了《大學語文論壇》輯刊,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四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現由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合作,以系列叢書的形式,每年推出兩輯《大學語文論叢》,內設「課程與教學」「教材與教法」「教師與學生」「學科探源」「學術集萃」「文藝爭鳴」「佳作咀華」「微型論壇」等板塊。這是繼《大學語文論壇》之後大學語文界的又一盛事,它既是為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增添活力的平台,又是向外展示大學語文實力的窗口,更是爭取大學語文發展空間的得力舉措,而從根底處說,其中流露的乃是以楊建波會長為代表的一批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艱難環境中不懈努力、自強不息的生命激情、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對此,我深表敬意,並預祝《大學語文論叢》繼往開來,彰明學術,在風雨兼程中成為可供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廣大讀者游弋棲息的精神家園。

前言/序言
總序
總序
課程·學問·能力·責任
本文作者尚永亮:武漢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名譽會長。
大學語文是一門課程,研究大學語文是一門學問,教好大學語文是一種能力,為大學語文爭取發展空間是一份責任。
作為一門課程,大學語文自1978年恢復高考,重新開設以來,已走過四十余年曆程,並取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然而,伴隨著社會形勢的急遽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升沉起伏、榮辱毀譽,大學語文的發展過程也備歷艱辛。從總的方面看,貫穿其間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為這門課程準確定位、如何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定位不準,就難以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予以科學的設計;不能成為獨立學科,就始終處於「妾身未分明」的狀態,只能在夾縫中討生活。由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組編,我和楊建波教授主編的《大學語文》
尚永亮,楊建波 大學語文〔M〕 3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學語文是一門關注普及而旨在提高的語言文化課程,其突出特點,在於把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提高運用語言、品味文學、詮釋經典之能力來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這裏,運用偏重於工具層面,品味偏重於審美層面,闡釋偏重於文化層面;運用是基礎,品味、闡釋是提高。倘若脫離了工具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基礎;倘若脫離了人文性,便迷失了這門課程的方向。因而,如何使學生通過文本學習,既強化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又提升經典解讀和美學感悟能力,*終由技進道,使語言的工具性藉助人文性得以高層次的轉換和升華,便成為教育者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裏所說幾點是否準確,還可再議,但突出強調這門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卻是大體無誤的。由此出發,深入探討與之相關的學科內涵、外延、人才培養類型、培養方式和目標,以及謀划與之配套的高層級的研究生教育等舉措,提出一個具有科學性、體系性的建設方案,似乎應是構成獨立的大學語文學科的必由之路。
就學問、學術而言,大學語文研究理應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一方面,其範圍是廣闊的,舉凡文、史、哲、藝等人文科學的領域均可自由出入,任意馳騁;另一方面,其對象又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重在從學科關聯角度細讀文本,發現問題。一方面,這種研究應具相當的學理性,倘欠缺學理性,少了嚴密的論證環節和思想、理論的映射、抽繹,研究便會流於簡單化和平面化——這乃是當下大學語文研究常為人詬病的一大痼疾;另一方面,它又應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是對教材編寫、教學過程中所遇難題的研探,對教學藝術、教學手段的切磋,對課程內容、學科建設等一系列問題的商討——這是大學語文研究的傳統和特色,自當堅持並大力發揚之。如此說來,大學語文研究應該既有廣闊的研究領域,以開闊視野,又在此一領域有所抉擇,深耕細作;既注重學理闡發和綜合思考,強化問題意識和理性思維,又彰顯其實用特色,以個案研究帶動面與線的開展,堅決杜絕游談無根的空泛議論和概念遊戲。這對大學語文研究者來說,較之其他單一學科或許是一個足可施展才華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難度不小的挑戰。
說到能力,這似乎是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力的大小乃至教育質量的高低,固然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但首要因素是教師的綜合能力,並集中體現在學術和教學兩大層面。學術偏於知,教學偏於行;行而少知,則勢難致遠;知不及行,則易蹈虛空。進一步說,倘無學術能力,欠缺豐厚的知識儲備、廣闊的學術眼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堂課縱你口若懸河,學生所得怕也寥寥無幾;倘無教學能力,缺乏開啟思維、授人以漁的科學方法,饒你學富五車,教出的弟子也未必高明。因而,如何使受教育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學習既有的知識,又善於舉一反三、從已知推知未知;既打牢語言的功底,又養成對文學的敏感;既具豐厚的學養,又有動手能力,寫得出好的文章,這些對大學語文教師乃至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是一種真正的考驗。這是一個高標準,但只有取法乎上,身體力行,識能兼備,知行合一,才能提升一門課程或學科的層級和段位,才能做到「強將手下無弱兵」。
至於發展空間問題,是每一學科都會面臨的問題,而於大學語文尤為迫切。回首歷史,早在大學語文課程恢復之初,匡亞明、徐中玉等前輩學者便以不同形式振臂高呼,為其學科籌劃、教材編纂、研究會組建導夫先路;此後數十年中,更有譚帆、楊建波等大批學者躬踐其事,備歷辛勞;時至2019年,又有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就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及其現實境遇提交提案,直抒己見。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大學語文教師的地位是不高的,在項目申報、職稱評審等方面都受到若干不公平的對待。大學語文課程也頻頻受到來自應用寫作、通識教育之類課程的衝擊,課時減少,教學人員流失,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這裡有各種因素在起作用,但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高層的政策導向。面對此一局面,求生存,謀發展,既向外用力,通過多方宣傳、呼籲以爭取話語空間和應有地位,又向內用力,夯實課程基礎,深化學術內涵,提升自我水準,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大概正是有鑒於此,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和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於2016年聯合創辦了《大學語文論壇》輯刊,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四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現由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合作,以系列叢書的形式,每年推出兩輯《大學語文論叢》,內設「課程與教學」「教材與教法」「教師與學生」「學科探源」「學術集萃」「文藝爭鳴」「佳作咀華」「微型論壇」等板塊。這是繼《大學語文論壇》之後大學語文界的又一盛事,它既是為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增添活力的平台,又是向外展示大學語文實力的窗口,更是爭取大學語文發展空間的得力舉措,而從根底處說,其中流露的乃是以楊建波會長為代表的一批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艱難環境中不懈努力、自強不息的生命激情、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對此,我深表敬意,並預祝《大學語文論叢》繼往開來,彰明學術,在風雨兼程中成為可供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廣大讀者游弋棲息的精神家園。
2021年3月于武漢大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