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黑暗的生命之旅 保羅.福克斯 978757227592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教育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衝破黑暗的生命之旅
ISBN:9787572275920
出版社:浙江教育
著編譯者:保羅.福克斯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96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治愈創傷的指南,更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自我成長之旅。它將帶領讀者穿越黑暗,找到內心的光明,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和成長。
2 書中提供了一系列實用且深刻的心理療愈方法,能夠幫助讀者有效管理焦慮、治愈創傷,並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這些方法既科學又實用,對於想要走出心理困境的人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3 福克斯曼博士是美國焦慮症護理領域的權威專家,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將以親身經歷解讀創傷療愈之道,助您走出陰霾,重拾心靈之光。
4 黑色封面典雅大氣,印銀工藝增添一抹亮色,二者完美融合,盡顯獨特魅力。

內容簡介
怎樣才能克服創傷所帶來的影響,實現幸福、意義和目標?
保羅•福克斯曼博士幼年時就受到過性虐待、家庭貧困、多次危及生命的醫療危機,反對過父母離婚以及遭受過家庭暴力。而現如今的福克斯曼博士是一名傑出的心理學家,他分享了克服創傷,創造充滿愛、滿足感和安全感的生活過程中的關鍵經驗。他驗證了有一種超越生存、實現真正治愈以外的實現美滿生活的可能性:那就是重新獲得信任、擁有愛和被愛的能力,感到強大與安全感,以及找到自己的目標。
在這本書中,福克斯曼博士講述了他那鼓舞人心的自我治愈之旅,同時提供了有助於管理焦慮和治愈創傷的見解。對於想要走出心理困境的人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美] 保羅·福克斯曼 (Paul Foxman)
心理學家,美國佛蒙特州焦慮症護理中心的創始人和主任,他在這裏培訓和教育下一代治療師。此外,他還是一名活躍的國際主持人、廣播和電視節目專家。福克斯曼博士已經舉辦過500多項研討會、培訓和關於焦慮主題的演講。他因知識淵博、思路清晰、幽默十足和引人入勝的演講風格而聞名。著有《與恐懼共舞》(Dancing with Fear)《憂慮的孩子》(The Worried Child)、《兒童和青少年焦慮症臨床醫生指南》(The Clinician』s Guide to Anxiety Disorders in Kids and Teens)等,與人合著《戰勝恐慌和焦慮症》(Conquering Panic and Anxiety Disorders)。

精彩書評
1 這是一部充滿同情心、鼓舞人心的回憶錄,講述了挑戰、勇氣和韌性。保羅•福克斯曼化逆境為成功、生命意義和真正快樂的強大故事,對任何很掙扎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盞希望之燈。他的幸福秘訣、睿智的見解和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心潮澎湃。
——《活得善良,活得快樂》的作者、心理治療師塞萊斯特•迪米拉
2 這本書揭示了人類痛苦的真相與出路,福克斯曼博士展示了其發展克服人生中創傷所需的力量和技能的艱辛歷程。
——超個人心理學碩士巴里•韋斯
3 福克斯曼博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鼓勵讀者,特別是那些人生一開始就不順利的人,儘管可能會失敗,但總是要為成長而冒險。他向讀者保證,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的那些風險是值得走的路,如果我們允許別人指點迷津或牽著我們的手走向幸福,可能就不會那麼令人恐慌了。
——《十大有史以來最好的焦慮管理技巧和疫情焦慮:創傷時代的恐懼、壓力和損失》的作者瑪格麗特•韋恩伯格博士
4 這是對人生經歷和過去的美好的分享我確信,它將增強我們對創傷的理解,並磨練我們的技能,讓我學會在創傷中、甚至因為創傷得以生存和發展。
—— 《用EMDR療法治愈上癮》的作者、創意正念研究所創始人、500小時資深瑜伽聯盟認證教師、表達藝術治療師、執業獨立化學品依賴顧問臨床主管、LPCC-S傑米•馬里奇博士

目錄
1 地獄廚房 (1946—1968)
2 魁北克省聖阿加特德蒙 (1946—1964)
3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 (1964—1968)
4 魁北克省蒙特利爾 (1968—1969)
5 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1969—1970)
6 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1970—1971)
7 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1971—1974)
8 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 (1974—1980)
9 自駕旅行 (1975—1976)
10 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 (1976—1977)
11 佛蒙特州貝南頓 (1980—1983)
12 佛蒙特州埃塞克斯 (1983—1985)
13 佛蒙特州傑斐遜維爾 (1986—1987)
14 佛蒙特州威利斯頓 (1987—2012)
15 佛蒙特州南伯靈頓 (2012— )
16 反思與感悟

前言/序言
前言
74歲那年,我患上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突如其來的疾病將我困在重症監護室,長達12天。在此期間,我一邊與病魔抗爭,一邊開始了本書的構思與編寫。回顧發病那天,我仍心有餘悸。當時,我的情況十分糟糕,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不知能否活著出院。要知道,在8年前的同一時節,我就有一個兄弟死於這種遺傳性心臟病。住院后的第二天,我的病情每況愈下,心臟射血分數(泵血能力)檢測為25%,而正常範圍應是50%~65%。一名護士來到床前,問我還有沒有什麼話想交代的。憑藉最後一絲神志,我隱約明白,這話的意思是我的時日不多了。我靠五根靜脈注射管維持著最後的生命,其中一根肺動脈導管從頸部刺入心臟和肺部。因正值疫情特殊時期,家人和朋友均無法前來探視,而走進病房的護士、采血師、心臟病專家、住院醫生和實習生個個都戴著口罩和防護罩。我害怕極了,每天好似做噩夢一般。當然,這不是夢,而是現實。遊離于生與死的邊緣,我是如此無助和孤獨,我開始想念被陽光籠罩舒適的家,開始期望返回心理師的工作崗位。但迫於無奈,彼時的我只得躺在病床上,回顧走過的一生。面對死亡時,人們總是禁不住去回顧人生。
在我漫長的創傷生涯中,此次患病並非唯一。小時候,我遭受過虐待,那些可怕的經歷令我痛徹心扉,留下嚴重的創傷後遺症,直至成年仍備受煎熬。然而,在傷痛與挫折過後,我重整心情,再次出發,踏上了一條美好、充實又富有意義的人生道路。我不僅活了下來,還變得更加頑強,這場療愈之旅最終宣告勝利,完美收官。我個人的真實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一個道理:創傷終成過往,幸福就在前方。
本書記錄了我74年間從創傷走向勝利的旅程,以第一章「地獄廚房」為起點,在紐約一個暴力橫行的貧民窟里,我生活了18個年頭,遭遇了無數童年悲痛與創傷。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傷痛經歷,都將在後續章節一一展開。但本書的目標並不止於陳述我的個人事例,而是以此揭示一個深刻道理,即人們受創后是有康復的可能的,並且能夠過上充實的生活。因此,我詳盡講述了自己通向康復的勝利過程,包括如何找尋人生使命,如何使生活充滿目標、意義和愛。當然,有些勝利也包含了種種機緣巧合,比如:我曾獲得耶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最短時間內拿下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寫了四本關於焦慮的書,其中一本榮登暢銷書排行榜;長達20年間,我花光所有積蓄前往各地發表演講,不止一次踏足美國各州,如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以及其他目的地,如古巴和加拿大各省(沿不列顛哥倫比亞到新斯科舍,僅一個省份未涉足)。在過去的20年裡,我參加了500多次國際研討會和培訓。此外,我還與人合作創建了一所華德福學校,並設立了一所心理學實踐與治療師培訓中心,該中心由17名治療師組成,發展得朝氣蓬勃,服務人數不計其數。
幾乎所有形式的創傷,尤其是性虐待和軀體虐待,都會影響受害者的自尊心、信任度和安全感,從而引發羞恥、恐懼、脆弱、懷疑和受傷心理。為從痛苦中抽離,受害者大多會進行心理防禦,將加害者看作徹徹底底的壞人,也就是採取所謂的「分裂防禦機制」。有些人年紀輕輕便遭受創傷,過早地失去了純真。大多情況下,他們永遠無法度過一個有安全感的童年。創傷最常見的後遺症便是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鬱,最嚴重的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依我的觀點來看,創傷康復的終極目標遠遠不只是活著,這也是為何我不標榜自己為一個倖存者。真正的康復意味著重拾信任、愛與被愛的能力,充滿力量與安全感,建立自信,獲得成功,擁有夢想,樂觀思考,發現自我價值。如果幸運的話,享有一個充實、幸福、有意義和有目標的人生。
在美國,童年創傷的發病率令人震驚,我只是其中一例。199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加州的凱撒健康維護組織合作開展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涉及17421名成人樣本。研究人員分組展開「兒童期不良經歷」的調查。兒童期不良經歷包括性虐待、軀體虐待、情感忽視、軀體忽視,以及有害的家庭環境,如患精神疾病、離異、犯罪等。報告顯示,在調查樣本中,至少有一人遭遇兒童期不良經歷的佔67%,三人及以上的佔22%。其他大規模研究也報道了類似發現。例如,2011年,物質濫用和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對14733名兒童開展調查,發現其中喪失看護人的佔48%,目睹過家庭暴力的佔47%,來自病殘家庭的佔44%。近來,人們意識到,童年創傷還包括貧窮、流離失所、被遺棄、缺乏安慰、對未知的恐懼、目睹各種暴力行為、父母自以為是或不成熟的養育方式。這一定義擴充了兒童期不良經歷,新增「發展性創傷障礙」這一診斷。經歷過多次嚴重童年創傷的患者很多,我就是其中之一。
鑒於以上數據,以下結論昭然若揭:我們生活在一個助長創傷的環境之中。例如,貧困在美國無處不在,居住于城市貧民區的兒童有7400萬人,在他們18歲前,50%的人都至少經歷過一次創傷,85%的人目睹過暴力,66%的人直接受害。我自幼成長在紐約市的貧民窟里,對貧困引發的創傷再熟悉不過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